姚 帆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阅读教材中包含诸多德育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阅读教学入手,找到合适的德育点,落实德育工作,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研究,以期拓展德育的渠道。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有诸多思想品德教育元素,教师要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比如,在描写祖国景色的文章中,可以从景色学习拓展到文化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歌颂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文章中,可以让学生感悟现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自觉地拥护党,形成对党的热爱之情;在讲述中华传统美德的文章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等。除了文章本身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作者信息、创作背景等,挖掘德育内容,以此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德育,有着先天的优势条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阅读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德育,能够让学生在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从而更好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德育的沃土,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德育素材,并且合理地将其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
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和词都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提炼出德育的素材。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点,并且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中的中心思想,得到思想的熏陶,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比如,《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讲述了宋庆龄女士遵守承诺的珍贵品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封信中的词句,品读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诚信精神,从而完成德育。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且得到有效的道德熏陶,助力其养成端正的行为品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单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品读文章。学生在有感情的阅读中,可以将自己代入文章中,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文章中的情感,得到思想品德的升华。比如,《穷人》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角色扮演进行朗读,让学生在阅读对话中感受文中主角生活上的不易,体会到主人公虽然缺乏物质,但是依然具有高贵的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其能更好地面对今后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文本中对角色的描写是作者中心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在阅读课中,可以结合对文章中人物的解析,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角色的高贵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作者在描绘人物时想表达的精神品质,提高对人物情感的感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熏陶。比如,《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中对于班长的描述集中于外貌和语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解析班长,体会班长伟大的品格。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领悟班长高贵的品格,自然而然地受到精神熏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小学语文教材在选取文章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很多文章都设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以此增加学生阅读的趣味性。比如《神笔马良》《龟兔赛跑》《七颗钻石》这些童话故事,都包含了诸多德育素材。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情节,掌握故事内容,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上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比如《七颗钻石》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解读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情节,让学生在一次次找水的情节中,掌握故事内容,领会小姑娘身上的美好品格,从而启发学生自觉形成高尚的品德。
文章都是围绕中心思想展开的,学生在阅读时,深刻领悟和感受文章中心思想,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教师要依据文章描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表达的主题思想,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比如,《梅花魂》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描写手法,让学生了解主题思想,从而正确理解海外华侨对于祖国的情感,让学生对祖国产生浓厚的热爱之情。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出课本的限制,拓展课外阅读资源,让学生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扩充课内阅读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拓展德育的渠道。
小学生生活阅历不够,生活经验不足,在理解文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背景知识的介绍,将其作为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背景知识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比如,《示儿》这篇古诗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但是由于其创作年代与现在相隔较远,学生无法很好地领悟其中的情感,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南宋战乱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基本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章,但是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阅读教学要走出课堂的局限,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目的。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素材时,除了考虑文章本身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发挥出良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教材外的鲁迅作品,辅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达到德育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全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打造出灵动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德育的渠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创设文本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文章中的情境,从而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比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用视频和音乐的方式创设文本情境,将桂林的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中,形成对大自然的爱护之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诸多德育素材,为教师的德育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拓展课外阅读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有效的德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