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目标,复归育人宗旨

2022-02-18 18:37何晓燕
关键词:道德法治育人

何晓燕

一、偏离立德树人目标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目标偏离。道德、心理、法治、国情等是教材知识点的重要内容,一些教师对立德树人目标解读不足,碎片化拼凑课程内容,忽视了知识点的衔接与逻辑关系,忽视了课程的教育价值。

(一)误读教材内容,碎片化拼凑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将其误读为碎片化并简单地拼凑在一起。事实上,从课程内容来看,道德与法治每个单元、每一册的编排,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贴近学生生活需要,具有紧凑的知识逻辑体系。

(二)误解知识点,浅层经验化的罗列

一些看似很简单的、生活化的小事,也被纳入教材,这使得一些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误解为是浅层经验的罗列,不免产生了对教材编排意图的质疑。教材内容架构中,所谓的“浅层化”内容,正是契合学生认知、便于学生学习的重要知识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初中生是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立足学情,组织教学内容,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宗旨。将生活中的小事作为学生德育养成的基础性资源,更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德育潜能。

(三)忽视课程的教育价值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他认为是科学。美国教育家阿普尔认为“指向社会公正和人的解放”,这些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价值产生了疑惑。事实上,全面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根本在于解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育人重任,关注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培养,注重良好品行的发展,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践行立德树人目标时,要重视学生的德育,让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积极践行“德”的人。

二、复归立德树人,聚焦学生德育养成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操守、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在落实这一使命的过程中,要联系学生,坚持以生为本。直接讲解德育知识,学生是被动的,要聚焦学生的生活、成长需要,从中挖掘具体的德育内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学会反思,内化优秀操守和品质。

(一)立足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品德的土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将德育作为根本任务,以贴近学生生活体验为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全面成长。初中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我与同学、自我与教师、自我与父母的交往是重要话题。教师要由学生自我展开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从自我中体会公民的身份。教材所聚焦的生活场景为学生反观自我、体认现实创造了条件。从这些琐碎的生活情境中,引领学生关注自我与他人,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解放自我。例如,“学习新天地”一节中,可以指引学生正确看待初中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依托对话展开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教材中的“大道理”,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教师在呈现教材内容时,更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场景,利用对话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达成体验式学习。例如,“中学时代”中“我们告别小学”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其叙述方式以“自我”为立足点,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自己的“新起点”。学生阅读教材时,从“自己”的体认,想到周边的同学,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也是在诉说“自我”的成长。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快乐、困惑、苦恼,在教材的引领下,通过与“自己”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分享感受、解决困惑中觉察“自我”,发展“自我”。

(三)突出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品行转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关注学生个体德育素养的完善,如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情感、意志品行等素质。一个人德育的养成,需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实现互相促进。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不再以告诫的方式来呈现,而是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中,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行。每个人对道德品行的体验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教材中,每一框题的内容板块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规范、观念中获得教育价值,如“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板块,更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体认,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思想感悟,将对道德与法治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落实到现实行动中。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认知需要,在德育价值渗透中,衔接认识、体验、践行,让学生从价值观的养成、学习态度的端正,知识、能力、思维的形成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三、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把握教法贴切得当

教材是定的,教法是活的。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要解读教学内涵,灵活选择不同的教法,让课堂学习更加生动、趣味、高效。

(一)立足学生体验,创建有反思的课堂

课堂教法的选择,不能单纯地灌输,更不能一味说教。知识的呈现要与学生的认知、情感相关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道德育人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引领者,要服务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契合学生的个体经验。每个学生的生活境遇、环境、心理特征、精神情感等具有差异性,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群体的共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活动要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领学生结合自我反思,促进对思想品德的体认,发展德育理性思维。例如,在“认识自己”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对自我的感知都不相同,我们通过“客观地审视自己”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评价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方法。

(二)平等对待学生,放手课堂话语权

良好的德育操守不能凌驾于生活之外,学生是德育习得者,也是实践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给学生话语空间,围绕道德与价值观,倾听学生的想法、观点,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平等交流。例如,在学习“节奏与旋律”时,我们引入“填表”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梳理,并将之填写出来,写出所要承担的责任,鼓励学生展开分享与交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了保障,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他人的心声中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谅解,从自我觉知、自我反思中树立良好的品行。

(三)师生共同合作,促进育人目标达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的成长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共同探索课程中的问题。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学生的知识储备、生命经验、人格修养都存在不足,教师要作为引路人,与学生一起进步。在学习“梦想”“友谊”“生命”“集体”“情绪”等主题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遇到的真实问题,在课堂活动中化解困惑,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更能体会到德育养成的真实性。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