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2022-02-18 11:32张元清
今天 2022年14期
关键词:算式数学教师数学知识

张元清

(天水市清水县王河镇吉山小学 甘肃 天水 741407)

前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较为直接,对抽象类理论知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会且该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他们的注意力也十分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更多地将精力与目光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相较于主动学习,在传统小学数学中的被动学习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差的。因此,给予学生一定的趣味的情境化教学是极有必要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有效动机,化单纯的被动学习为兴趣驱动,帮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想脱离,降低了学生们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基于此,教师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增添乐趣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1.1 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数学学科的内容较其他学科,更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加上部分数学教师重教轻学现象较为严重,所以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呈现出枯燥、无趣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十分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们的天性来展开教学,创设充满乐趣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学习意识,带领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活跃数学课堂的教学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口头上告诉学生,数学学习很重要,他们并不会在课堂教学中做出较大的改变,学生依旧是按照原来的学习方式与态度对待数学学科,他们更多地是将数学学科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来进行学习,而缺乏由内而外的兴趣驱动性,因此数学课堂上的气氛也相对清静,只有当学生们真正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时,学生才会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会积极主动地去理解与分析数学教师所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主动询问数学教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科实用性

数学学科的另外一个特征便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小学阶段的教师更为注重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练习题、试卷问题的能力,而当学生在遇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时却很难独立自主地解决好。情境化教学能够改善这样的数学教学现状,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事例联系起来,从而发挥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改变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解决试卷上的数学问题,它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

2.1 依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趣味情境

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兴趣,低年级阶段学生更为注重学习外部活动的形式感与新颖感,而高年级阶段学生更为注重内部学习的,内容上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创设趣味情境时,小学数学教师要按照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来制定符合他们学习兴趣的趣味情境,以达到最终的有效情境创设。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有关“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个数字。教师可以先请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先不告知学生1-5各自的含义,只组织学生说出1-5各自的长相像什么,之后筛选出学生认为最容易记忆的物象。如1如同一根燃烧的蜡烛,2就是天鹅的脖颈及以上部分,3是一只漂亮的小耳朵,4是一把长长的小雨伞,5是一条会跳舞的响尾蛇。这样通过发挥学生想象力,创设的趣味情境,不仅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还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数字的印象,最终达到了认识数字的教学目的。如果是高年级阶段,教师在创设趣味情境时,也要考虑对应的内容的难度与新颖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关“扇形统计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来设计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将班级分为五个小组,趣味情境活动由三个主题来组成。这样能够使学生通过三个不同主题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认识与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构成。依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的趣味情境,能够更加适合学生的接受度与理解力,从而使得情境创设更具效果性。又如,在巩固学生“乘法口诀表”的记忆教学时,教师可以举办小组速算比赛,即将班上的学生六人一组分为若干组别,计算小组的同学在百秒之中可以答对多少的乘法口诀,进而引导学生组成小组的形式以此促进学生的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学习关系,驱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氛围之中增强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兴趣,活跃班级教学或学生记忆的学习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2.2 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部分数学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没有从问题中得到一定的启发意义,而是单纯地回答对或者不对,没有深入探讨的学习过程,因此也就降低了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注重外部对自己的评价,其学习需求也更为关注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够使学习作为学习的主题展开具体的学习,从问题启发中获得更多的数学收获。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关“表内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回忆旧知识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表内乘法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乘号的写法,读法,能够认识乘号,还可以写乘号算式,要在第一阶段掌握好1-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那么数学教师可以先列一个加号算式和一个减号算式,然后在加号与减号的下面用彩色粉笔画一条红线。如加号算式可以是6+3=9,减号算式可以是6-3=3。然后教师询问学生相同的识字,即6与3,在遇到不同的运算符号之后,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前面我们学到过“+”与“-”号,今天我们来看有关“×”这个运算符号的代表意义。之后教师列一个算式,如6×3=18,在该算式的下面列两个算式6+6+6+18,18-6-6-6=0然后数学教师询问学生这个“×”号代表了什么意义,学生通过两个算式进行相应的对比,发现了乘法与加法和减法的区别,进而提出“×”在这个算式中的意义,最终完成了认识乘号以及运用乘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出有效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启发、对比、区分来认识新的数学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负数”的认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温度,询问学生并引导学生观察课室中的温度计或多媒体电脑的天气信息显示中所展示的具体温度,当地城市温度若为正数则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城市天气信息,当学生看见负数的气温如“-1℃”、“-7℃”等字样时自然会产生好奇,教师则先“按下不说”,反而是让学生暂时带着这个疑问走入教学情境。进而,教师在多媒体电脑上又展示一个存折的内容,当存折的钱被取走时,存折上的数字显示为“-1000”、“-200”等,学生观察至此,好奇心渐重且探索欲望处于极强烈的阶段,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负数”这一数学概念,用正数作为理论基础,为学生介绍负数的概念与应用同时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一特质,从而完成教学。多问题的引导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且通过学生思考而得的答案往往比教师的直接灌输来的更加印象深刻,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遵从学生学习特征,创设生活化情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试卷上、练习题上的问题,对于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锻炼。加上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个学习特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性的数学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关“倍的认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倍”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直接用算式等数量关系来组织学生认识是较为困难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较为直观的生活模型来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意义与本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画面中显示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带回来了一盒月饼,妈妈打开了月饼,月饼一共有8个,然后教师播放动画,将这8个不同月饼两个为一组展示出来,询问学生盒子里共有几组月饼呢,学生回答4组,然后教师板书4个2,然后是哥哥带回来了一箱饮料,总共是12瓶酸奶,然后两两一组,询问学生总共有几组酸奶呢,学生回答6组,然后教师板书6个2。家中共有4个人,如果要进行分配,怎样才算公平。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找准月饼与酸奶的关系。从酸奶有月饼多少那么多,转换为酸奶是月饼的多少倍。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了“倍”这个抽线的数学含义,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

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特征较其他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关注上述元素创设具体的趣味情境、问题情境和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数学理论知识之外,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学科的乐趣,增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算式数学教师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怎么写算式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好玩的算式谜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