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兰英
(灵台县什字学区 甘肃 灵台 744400)
在大部分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虽然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的态度和热爱语文学习的热情让课堂焕发了生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还存在着因学生不注重倾听教师和同学的讲话,而造成答非所问的状态,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采取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必要的。
所谓倾听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倾听者能够接受诉说者阐述的话语,并可以理解话语中的内容信息将其转化为个人记忆。但是就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心智还未成熟,暂时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去倾听消化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每一句话。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小学生们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维步伐,造成语文知识学习的无效性,得不到语文能力的真正提升。有的学生出现倾听疲惫感的时候,往往会心不在焉,以假装听讲的形式来应付语文教学,对于教师要求重点记忆的内容和问题的作答要点掌握不够牢靠,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水平,而且长此以往下去会养成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有鉴于此,小学教师认识到学龄段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不断探索和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方式方法[1]。打破并摒弃学生们现存的不良习惯,提升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孩子们的能力水平和学习效率。
幼小衔接始终是家长和教师的重点关注内容,学生在正式入学后会出现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厌学情绪等问题普遍是有效衔接不畅所形成的。我国的家庭模式普遍是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加一个孩子的模式,从而产生了孩子过度溺爱的问题,家长总是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但其实尚未意识到孩子所需要的并非是迁就和溺爱,而是科学的引导。为此需要坚持正确导向,促进幼小衔接朝着科学方向不断建设发展,促进双向衔接,幼小衔接作为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责任,需要形成鲜明的衔接意识,加强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合作,有序开展入学适应和入学准备等工作,适当放缓过度坡度,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时期。促进系统推进,幼小衔接作为系统性活动,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小学、幼儿园、行政等机构的统筹合作,强化家校共育,构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加强规范管理,形成动态监督管理体系,提升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扭转和改善课外培训机构、小学和幼儿园中违背幼儿身心成长规律的行为活动,为促进幼小衔接打造合理教育生态。
在课堂中学生的倾听能力不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2.1.1 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多动的行为和爱玩的动作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学生个人品质的问题。针对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这一规律性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2.1.2 不当的听讲动机
学龄段的学生们对于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还没有明确的概念认知,也就经常会出现课堂中孩子们看似正襟危坐仔细倾听教师讲课,但是在思想上却思考着其他玩耍行为,注意力并不在课堂学习层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们的不正当听讲动机在作祟,既不想听讲,又不想挨批评,想要得到教师的表扬,两种矛盾关系并存于孩子们的思维之中。
2.2.1 内容讲授逻辑性不清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对讲授课程的内容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没有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就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进行阶段,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状况,内容讲授层次性不清,对于本就理解能力弱、倾听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就更难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倾听体验。
2.2.2 主导性因素过强
现阶段的教育理念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果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在语文课堂中表现的过于明显,就会影响学生们的正常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在整堂课中保持着“一言堂”,小学生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四十分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都由教师主讲占据,这种现象十分容易造成学生倾听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丧失倾听兴趣,直至完全丧失,形成了课堂两极分化,教师与学生得不到良好互动,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有效集中。另外,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课堂互动,但是在问题的提问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教师预想的方向上作答,就习惯直接打断学生话语并叫其他同学重新回答。这一现象的存在会严重打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教师保持着这种形式的问答习惯,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产生“反正我也答不对,干脆不学了”的消极心理,导致在后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会再仔细听讲。
在学龄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形式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以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因材施教,设立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共有六个年级,遵循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育,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注重学生们倾听习惯的养成,在入学阶段就可以进行倾听意识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倾听能力基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们要保持安静,认真听讲,能够知道本节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倾听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会较为困难,毕竟学生的爱玩天性是不可被强行泯灭的,教师可以适当的允许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但是教师内心要掌握好这种放松的时间,不可因松懈时间过长导致没有得到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在三、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师对孩子们的倾听能力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熟知课堂内容上,而且还要学会自己根据教师讲授的重难点在教材中圈画记忆,进行标注式学习。教师针对课堂重难点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可以根据倾听讲授内容和书本中的重点圈画来主动、准确的完成问题的作答。在五、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倾听能力要有更高的要求,在以对教材重点进行圈画的基础上,学会做课堂笔记,根据教师讲授的重点知识且教材中没有明显记录的内容,学生们要自行做好听课笔记,例如教师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学生们要将教师口述的翻译内容记录在本中,这就需要学生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的阐述,否则注意力分散,就会落后于教师的口述速度,导致无法及时跟上教师的翻译速度,造成听课笔记的记录不全。另外,教师在翻译完成之后,应该根据文言文中的问题,让学生们结合注释和翻译来完成作答,以此检验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记录情况。有鉴于此,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倾听能力提出差异化的要求,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学习的水平。
小学一年级新生因为初入校园,其自身认知水平依然保持在具体运算环节,思维活动无法脱离各种实际事物载体,为此,想要帮助儿童快速融入小学生活,需要针对低年级教学活动合理设置以实际生活为依托的教学情境,设置各种实际事件,确保小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和教学情境下能够自主学习各种知识,帮助学生强化情感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自身教育思维,以学生身心协调成长为主要目标,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全面成长。比如可以借助综合性、生活性以及游戏化的探究性活动,帮助儿童顺利消除全新环境下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心理,促进学生更好适应新时期入学要求。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们的倾听能力,教师除了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之外,更要以此为基础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端正孩子们的倾听态度。教育学生们在某个同学进行背诵或者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一个倾听者,要在此过程中保持着相对的沉默,这不仅是给同学充分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增强我们对内容的把控。例如,当教师要求某位同学朗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一外国文学作品时,作为倾听者的学生们即便发现了同学在朗读中出现了明显的字词错误,也不可以直接打断同学的朗读,这是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另外,同学朗读过程中,学生们并不是无所事事,事不关己,而是要用耳朵认真倾听,用眼神紧盯教材中的朗诵段落,在明确字词的笔画,笔顺的同时,可以从同学的朗诵中体会到主人公圣地亚哥在文中彰显出来的永不服输,和命运抗争到底的斗争精神。当同学的朗诵结束之后,孩子们可以通过举手发言,对同学的朗诵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检测学生们是否认真倾听朗读[2]。在这期间,教师需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加深孩子们对倾听态度的印象,教师可以在同学朗读开始时,作出禁止说话的交叉手势,然后拿起书本盯着课文跟读默读,小学生除了爱玩之外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爱模仿,当他们看见教师进行这样的动作之后,自身也会效仿教师的动作,认真倾听和朗读。在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下,学生们的倾听态度和倾听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加强家校联动,教师可以利用日常沟通交流,找准学生不适应的部分,进行全面统计,跟踪教学活动实施进展,创建家校合作目标,明确具体解决问题。从评价标准层面分析,学校可以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制定教育评价指标,引领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融入教学计划当中。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文章内容为主,但是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们来说,不仅不能充分理解教师所讲重点,而且因为课堂的枯燥乏味,很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进行。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下,教师应该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学习能力。现阶段的小学生们对两样东西没有抵抗力,一种是故事,一种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论述。
3.3.1 故事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引入寓言或故事将会显著提升孩子们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增强小学生们的倾听能力[3]。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教师在进行正式讲授之前,通常会带领学生们对教材中归纳的生字生词进行学习和认知,但是有的孩子不理解字词含义,即便教师作出解释依旧很懵懂。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将字词回归到课文当中,让学生们通过理解课文来明确字词的含义。比如“狠毒”一词是学生们初次接触的词语,有的学生单纯的认为“狠毒”是一种毒药,教师想要纠正孩子们对字词的概念就可以带领学生们阅读本篇故事,在阅读中结合教师的讲解和氛围的烘托,将王后的那种狠辣的情感描述出来。在这期间,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在教师的讲述中,认真倾听,并加深了对生词的印象,知道了狠毒是一个描述人性格的贬义词,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生词的任务。除了这种体裁自身就是故事的文章之外,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利用故事引入的形式,来做好新课的导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调动孩子们听讲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3.2 情境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们对语文课文讲授的倾听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喜爱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来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关注度[4]。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内容讲授过于死板、缺乏生命力和互动性,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各个科目的教学之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搜索一些与本文相关的视频内容,向同学们展示并集体观看,这样的教学形式将会有效提升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切实提升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的倾听能力。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中有一篇伊索寓言,叫做《狼来了》,教师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文章内容以动画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可以有效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深刻记住视频中的内容和细节。在观看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对寓言内容的理解能力,比如,这个孩子一共撒谎了几次?最后狼真的来了吗?大人们为什么不去帮他等等。因为学生们对寓言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倾听,记忆犹新,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并且正确率非常高。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推动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听说读写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时需要具备的基础性能力,锻炼学生们的倾听技能,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提升。
第一,以接力阅读的形式来锻炼学生们的倾听能力,例如在讲授六年级的一则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可以要求学生们从第一排第一位同学以“龙摆尾”的形式,进行段落阅读,每人负责一段。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检验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倾听,教师可以随时喊停,随机点名一位同学续读,如果接不上将会面临小小的惩罚。在这样略带紧张的氛围下,孩子们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准确衔接文本阅读,避免惩罚,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
第二,倾听和叙述是口语交际中能够互动的两个主体。不仅需要叙述者会说,而且要求倾听者会听。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一道诗词鉴赏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可不可以用“过”替换。一位同学在举手回答并给出了原因,此时教师可以随机点名一个同学,问他刚才的同学说的对不对?说的内容大概是什么?你认为这道题应该怎么回答?通过对其他学生的询问可以检查学生刚才有没有认真听讲。在这次问答结束之后,其他学生会纷纷提高倾听注意力。
第三,听写结合。听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一种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手段,教师以单元为标准,听写一个单位范围的生字生词,在教师说的过程中,可以先说多遍,然后逐步递减叙述的次数,最后一个词只说一遍。这种形式会强化学生的默读行为,当教师叙述的重复次数减少时,学生在内心就会一直重复所写词汇,如果没有认真听讲,那么就无法记住教师刚才说的是什么词,也就无法进行默读,导致听写内容出现空缺。因此,学生们在教师的听写训练下,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叙述的内容,从而强化孩子们的思维记忆,提升倾听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而且对于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效率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到学生倾听能力差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与方法,帮助学生们养成倾听习惯,切实提升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