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云,黄 波
(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广西桂林,54119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及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全过程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在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全方位育人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提升思政课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公共卫生是关系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是国民健康卫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是国泰民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卫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2020年,《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医学教育摆在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3]当前,我国疾控中心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虽然学历水平有所提升,但高层次人才缺乏,业务骨干流失严重。[4]在“三全育人”的视角下,如何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从而服务于公共卫生体系,是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虽然地方医学院校的师资、教学科研平台较差,但是各地方医学院校也在结合自己的地域实际、办学条件、师资等实际情况进行符合自身发展的“三全育人”模式探索。[5-6]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研究生教育始于2019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招收了三届研究生,约170人。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我院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立足当地实际,整合校企资源,以服务地方公共卫生建设、产学研协同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公共卫生硕士全方位教育。
我校在培养方案设定上对公共卫生研究生德育进行了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围绕培养方案的目标与要求,我院开设了通识类思政课,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岗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际工作,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同时,我院设置了具有医学色彩的思政课,如医学人文概述、科学研究与伦理,给学生灌输以病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一切从人性出发,在医疗过程中关心、关怀和尊重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用正确的医学规范引导医学行为。此外,我院注重打造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师在课堂上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授课结合起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科研育人是培养医学领域科研人才的重要环节,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科研育人由“科研”和“育人”两个方面构成,科研是科学研究与探索,育人是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科研育人不仅是科学创新知识技能培养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塑造研究生的科研精神及科研品德的过程。[7]科研育人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模块。一方面,我院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从入学开始除了完成课程学习,还要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教育。我院有包含科学实验中心、动物中心、现代化实验中心在内的科研场地面积约2763平方米,拥有广西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广西高校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生殖与妇幼健康”八桂学者创新团队、全生命周期健康保健研究重点培育实验室,为研究生的科研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我院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责任制。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品德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此,严把导师的师德师风十分重要。在师德师风方面,我院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举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学习活动,宣传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引导教师学习并践行新时代师德规范;开展师德警示教育,教师须签订《桂林医学院师德师风承诺书》,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依法从教、规范从教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我院导师的上岗实行严格的遴选、考核、管理与培训制度,在导师的遴选考核过程中,将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于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导师,均一票否决。导师上岗后,还有定期与不定期的导师培训教育。每个导师都有其科研团队,团队成员都具有博士学历。导师及其团队的科研精神和思想品行影响着学生的科研精神和思想品行,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品德,养成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院全力推进实践育人。首先,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先后与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署了公共卫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两大疾控中心均有先进的实践业务平台,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其次,增设了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安排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进入疾控中心实习。最后,制订了实习标准,规范实习要求,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我院根据学生在每个科室的实习内容,按照工作岗位实际,制订了实习要求与出科标准。学生实习完毕,会由科室组织出科考核;整个实习结束,会进行实习综合考核。另外,我院在实训过程中为每个学生安排了专业相关的兼职导师,每个兼职导师都进行了严格的遴选,要求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校外导师言传身教的带学下,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增长了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了正确的岗位价值认同感、专业认同感,明白了公卫人的使命担当。2020年,桂林市疾控中心部分医务人员参与了广西驰援湖北省十堰市医疗队疾控组抗疫队,这对2019级的研究生是很好的榜样教育。2020级研究生在宜昌市疾控中心实习时,参观了“中国卫生防疫历史实物资料展览”,学生深深体会了疾控人的伟大,疾控人的历史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传承。我院每年还会邀请疾控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公共卫生专业实际工作。
在管理架构上,我院正职院领导主抓研究生教育,设置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分管领导,并配备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各学科方向设有负责人及其秘书,全面落实推进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在研究生实习管理上,我院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设立基地培养管理委员会,基地配有专职实习管理教师,共同推进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在管理制度上,我院在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类文件及自治区研究生教育管理类文件的指导下,制订了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方案,涵盖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与监督、导师管理、学生工作、学科学位建设等多个方面,多方位保障研究生教育。我院在全面落实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方案的同时,结合学院实际制订院级管理文件,如《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桂林医学院关于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双导师制实施办法》《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专硕实践教学的安排、考核与管理规定》等,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撑。我院还成立了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各环节进行监督,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导师的管理上,执行严格的导师管理制度,要求导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科研能力,还会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我院每年还会进行导师资格年度考核和导师师德师风考核,导师的师德师风由人事关系所在部门的党政领导签字把关,对于师德师风不良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
我院参照的是名校的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实际,也缺乏教指委核心课程体系的指导,导致课程设置上缺乏地方院校的特色。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我院需要在教指委核心课程体系的指导下,与疾控中心专家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体系设置,充分挖掘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共同制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附属医院强大的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可以支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对公共卫生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只能与当地的疾控中心进行合作,双方的合作基于资源依赖模式。[8]目前,我院必须依赖于疾控中心的资源对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疾控中心并不必须依赖于我院,这就导致了双方合作的不平衡关系,难以要求合作单位配合我院对研究生的各种培养要求、管理制度的执行等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增强疾控中心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力度。
需安排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导师作为公共卫生专业型研究生校外导师。桂林市疾控中心带教导师普遍是本科学历,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于怎样把岗位实践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缺少经验,在带教过程中对公共卫生专业型研究生应用型论文的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同时,校外导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经验。另外,校外导师平时忙于工作,在带教研究生工作上没有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导致校外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因此,需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学习交流,促进双方优势互补,探索“双导”合力育人提升路径。此外,可通过开展校外导师带教能力培训、校外导师返校学习活动提高其带教能力;设立校外导师考核奖励机制,探索校外导师经费补贴办法,进而促使校外导师自觉提升带教能力。
首先,教师对实践能力培养导向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缺少参与实践基地活动的积极性,没有把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9]其次,公共卫生硕士的校内带教导师一般是学术型导师,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接受的都是学术型能力培养,没有接受过实践训练,导致他们与公共卫生实践工作脱节,不论是在理论授课还是研究生导学上,都难以将实践问题进行深度分析讲解。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校内导师需要加强与校外导师的交流学习,学校也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校内导师利用假期到地方疾控中心进行实践训练。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医学院校对“三全育人”的研究实践多集中在本科教育,针对公共卫生研究生的研究较少。我校通过将学校教育资源与地方疾控中心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公共卫生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公共卫生研究生“三全育人”培养体系,使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才培养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