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一体”提升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

2022-02-18 20:02林勇灵
教育观察 2022年16期
关键词:适应力毕业生院校

林勇灵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因此,毕业生社会适应力主要体现在职业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如何提高综合实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以实现顺利就业,从走向社会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毕业生个人、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社会必须同时发力,形成“多位一体”的合力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

一、个人层面

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综合能力的竞争。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按社会的需要塑造自己,在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提升社会适应力。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速度,同时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缩短了知识的更新周期。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竞争能力。因此,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职业能力

当前,职场竞争日趋激烈,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有出色表现,除了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历(如实践锻炼、实习经历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等,以此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己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另外,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还要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担当意识,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交往能力

良好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毕业生个人生活的需要,更是其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是个人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要把握好这个黄金时期,有意识地寻找途径或创造机会,培养和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选修人际沟通活动性课程或参加社团,在理论上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在各种课外活动中运用理论,为自己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找到训练的平台,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等。

(四)生活能力

大学生在校园内要有主人翁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方面,在校期间,将学校当作毕业前的社会“试验地”,充分运用学校各种资源,积极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从自己每天饮食起居和学习工作等方面体验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正确面对,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获取生活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毕业开启职业生活做好准备。

(五)心理能力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职场人的工作压力增大。从业者必须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抵抗压力的能力,持续保持身心健康,这也是用人单位对职工的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努力学习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掌握一些有效调控情绪的科学方法,在情绪波动时能及时调节情绪;其次,要适度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在挫折中经受磨炼,尝试找到摆脱困难的办法,培养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和从容的生活态度;最后,要塑造健康的人格,保持开朗的心境,积极上进,自觉远离和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形成适应性的人格特征,从而能够解决所遇到的社会适应问题,达到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目的。[3]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践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团队协作、履职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实际上就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重视从课程教学走向课程教育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各门课程的教学必须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服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服务。因此,课程要从教学走向教育,更全面地培养学生。

教学是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狭义的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力量具有引发学生精神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点亮人生。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魅力,进而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风作风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悦,从而形成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设计、挖掘教学素材等方面都要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中开展有趣有料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知识的趣味,体会真理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公平、利他的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二)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同步发展,同向前行,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是在方向上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起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有着促进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之才。[4]

二是在原则上遵循教育的规律。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高职院校要尊重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挫折承受力、问题解决力和行为自控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园里由学校组织举办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类活动,涉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这些校内实践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升组织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教师要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课外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2.校外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前能多方面了解社会,并掌握一些与社会接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学校需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劳动、专业实习等活动,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把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二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设计合适的专业实习计划,做好学生实习实训动员工作,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在社会中处理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断积累适应社会的经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三、社会层面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离不开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的重视,也离不开家庭、用人单位多方发力,在就业指导、创业支持、心理健康等方面搭建服务保障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的支撑,提升毕业生社会适应力。

(一)建设就业服务平台

社会各方力量(如企业)可联合高职院校共同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一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前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服务中心的专职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和学生需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积极与市场对接,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广泛收集招聘信息,汇总整理后提供给毕业生,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二要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对于一些特殊学生群体要进行仔细排查和认定,并予以重点关注,如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等。服务中心可以对这些学生采取经济资助、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多种帮扶形式,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建设创业平台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助力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各方力量可以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开路搭桥、保驾护航,为毕业生出台创业优惠政策,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创业启动金,开展创业竞赛,为毕业生创新创业插上翅膀。

(三)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少数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观念,影响其顺利就业。因此,社会各方力量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重视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工作。例如,系统性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重点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和教育,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心理,进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入社会,去一些企业进行应聘,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己;引导学生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正视自我,正视挫折,善于在失败中反思和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强适应性,提高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适应力毕业生院校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