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2-02-18 14:59郝晨皓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现代化

郝晨皓 吴 喆

作者单位: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提升现代化水平、专业化水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教育现代化就是使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育制度等逐步达到现代化,而培养高素质教师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1]

因此,职业院校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就必须从培养合格教师,到严格教师资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特色是在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了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为了增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能力,打造契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适应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师资队伍,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满足教育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2]。

一、职业院校现代化的内涵

教育的现代化,其核心在于人力资源培养质量的现代化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在强化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教与学的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共建共享。按照“四有教师”标准,着力培育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这既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职业教育面向2035 的应有之义。

对职业院校来说,现代化显然有更高的内涵表征和现实要求,但从对标定位的角度看,应具备如下核心特征:师资的现代化、服务的现代化、专业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库的现代化、学生的现代化、设备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与创新的现代化、校企合作的现代化、校园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声誉的现代化、辐射功能的现代化。而且,职业院校还应凭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强大品牌竞争力,引领和驱动区域产业及产业群的发展壮大。而要推进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显然发挥着“主引擎”作用。

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

要实现职业院校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现代化就应是核心指标[3]。为此,可以从“技术、示范、服务、信息化、特色、高层次、前沿”七个方面,设定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职业院校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自身具备的专业能力,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融合,进而制定出更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示范标准,是指职业院校要树立“榜样”,调动“榜样”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标准,是指职业院校要强化教师队伍的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信息化标准,是指职业院校教师能有效借助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大数据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特色标准,是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结合本区域、本行业、本院系的实际,以品牌特色为指引,制定符合本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现代化的高技能人才;高层次标准,是指职业院校应具备世界眼光,在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的同时,重视教师队伍与国际师资的交流与对话,让教师具备国际视野;前沿标准,是指职业院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多渠道掌握职业教育前沿发展趋势态势。

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理论探索、行业指导、计划实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标现代化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教师缺乏崇高的职业观念

首先,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主动了解、认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的创新行为缺少发现意识;其次,部分教师疏于对学生开展爱的教育,彼此间缺少必要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不能帮助学生做到自主成长;最后,部分教师的个人修为也需要自省,尤其是那些不懂自我调适,不能保持良好心态的教师。

(二)教师缺乏完备的专业知识

首先,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或者实习指导教师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完备,不能从专业理论角度分析学生的特点;其次,部分专业教师明显缺乏对本专业的专业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不具备对相关领域、行业发展、专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必要且清晰的认知;最后,有些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显然没有从该专业课程教学所对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岗位、实习操作等方面进行细致探索。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教师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但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其次,教师多从自身教学出发研究问题,没有形成全方位思考的模式,缺乏同专业、不同专业间的正向交流,与企业等外部环境的沟通也少;再次,教师尚不能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常态,适时为学生分析求职方向,提供可靠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最后,受学情影响,教师缺乏必要的自我反思,探究问题也表面化,缺乏创新动力,没有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

(四)教师培训机制待完善

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很高,但自建培训基地的难度较大。除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外,还需要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技师,如没有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教师培训显然不易;其次,满足“一体化”教师培训需求的专业培训机构少,培训内容匹配度不高,全国开展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虽然有量的提升,但在质的保障上远未达到培训标准;最后,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给予专业教师的实践锻炼机会不多,这不仅阻碍了专业教师对本行业的技术路线、发展态势的了解,还违背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初衷。

四、职业院校建设现代化师资队伍的路径

(一)教师内生动力的提升

教学能力是教师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适应新时期新变化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特质。为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主动发挥自主性,树立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的发展意识,积极参与多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我水平。

首先,教师应主动学习,积累教学经验。“物联网+职业教育+师资培育”的现代学习模式,可以多途径、多角度、多选择地为教师提供可利用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与线下培训活动相结合,可以为各职业院校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搭建学习平台,使其获取更多智能制造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和领域,获得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

其次,职业院校教师要利用好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做好内功转化工作,不断将所学只是融入教学,做到企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无缝对接。同时,教师要注重专业能力发展的阶梯性,为自己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做好自主性和适应性的提升。

(二)学校保障能力的优化

第一,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运用技能竞赛、教学诊断与改革、学生能力评价等方法,全面识别教师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教师专业能力的维度,识别和掌握教师所属类型,进而掌握教师的“核心业务”,提高教师的“主业务”。

第二,学校应在明确教师业务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组建多个教师团队,并优化团队合作的组织流程,进一步巩固师资建设的结构,提升个体与集体互助合作的相互依存度。学校只要从多样性和互补性角度思考教师的能力提升,就能更好地组建教学团队,更好地发挥团队核心竞争力,就能更好地在外部关系的匹配上,发挥良好的桥梁作用,帮助教师实现与企业的合理匹配和沟通。此外,学校需要改变目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授权下属组织,增强自主发展权,并积极学习和引用市场化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潜在能力和积极性。

第三,学校应建立正常的可持续改进和螺旋上升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和改进机制。在“诊”上,突出精准化。在诊断专业技能、教学内容、技术规程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关注教师表现性评价,以内容要素、时间要素、方法要素、目标要素为延伸项目,拓宽“横向+纵向”评价体系,并将批判性检查与包容性观察相结合。在“改”中,落实实效性。教学整改的目的是让教师确立追求质量控制和效率的价值取向。因此,职业院校不仅要规划总体发展框架,还要动态调整单独的架构体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及时开展需求研究,构建动态、规范的统一培训体系。为了体现校本特色和教学实践,培训方案需要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突出教师专业案例和项目的实际意义。

(三)企业培训资源的适恰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其目的就是要激发企业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为职业院校加快内涵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为此,合作企业应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切性、方法的实践性与人才对接的有效性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教师更好的协助。因此,校企协作企业要重视以下两点。

第一,针对教师实际,明确培训目标。企业应掌握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及进入企业后教师的实际目标和预期目标,特别是在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改进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同时,企业应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制定和筛选任务,分解各种任务点,细化工作流程,准确分析和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选择上,不仅要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积极参考新的教师发展标准,从企业角度,协调教学需求和行业需求与标准,尤其要注意企业文化理念的输出,确保任务的前瞻性。

第二,全流程支撑,强化校企两端的资源共建和互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必须与技能型人才就业市场的标准有效衔接,必须考虑人才培育与人才供求供需的相关性。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提高对劳动力市场反应的灵敏度,从市场的宏观层面出发,预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程度,然后过渡到微观领域,以职业特征和岗位需求为研究焦点,对现有劳动力市场进行剖析,准确提供企业对人才类型和技术技能人才种类的产业诉求。并以此为据,结合市场标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企业标准、岗位标准,将有效的企业信息传递给职业院校教师,确保他们及时准确地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融入教学。

总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育现代化实践的主体,其现代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准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调整自身定位,提升信息化整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建立全新授课体系。通过交流、沟通,成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领路人,教会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在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和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多元、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此外,现代化职业教育环境下的职业院校教学实践,其各个知识内容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学反思实践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革除陈旧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和劳动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现代化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边疆治理现代化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