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华
(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工程设计习惯。保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质量,对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的作用。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高校教师对这门课的内容、实施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改革措施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题的改革[1-5],如王辉[1]等,基于创新能力发展平台,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设计项目和学科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王迎佳等[2]、顾文斌[3]等,韦慧玲[4]等和何晓芬[5]均采用了类似的改革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另一类是开展课程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效率,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改革探索主要属于这类[6-14],如顿国强等[6]将SolidWorks 引入课程设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了课程设计。李平等[7]让学生利用UG、Pro /e 等软件对传动机构进行三维建模,并借助ADAMS 等仿真软件对机构进行运动或力分析。刘雷[8]让学生结合MATLAB和ADAMS,创建虚拟样机,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以增强学生对现代设计工具的使用能力。周丽红[9]等在课程设计中引用3D 打印技术,以降低课程设计的难度,笔者认为这种改革有点偏离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值得商榷。王超[10]以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标准,进行了改革,着重强调团队合作和结果考核等。王荣先等[11]利用Autolisp 语言开发了机构设计软件,并应用在课程设计中帮助学生较快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赵楠等[12]强调“做中学”,强调用ADMAS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闫军等[13]在方法上强调了三维软件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加强答辩环节的措施。杨强等[14]介绍了以机械手为课题,利用ADMAS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设计。
上述两类改革探讨,均忽略了或没有强调对整个课程设计阶段进行提出过程监管。好的课题或好的方法手段,没有合适的过程监管措施,同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以本校机械专业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为例,探讨强化过程管理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方法。
对于课程设计,一般高校的常规做法是集中在几周内完成,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学生需要按时到教室,课后马上离开,课程设计对学生到设计室的时间相对宽松。在这种较宽松的环境下,少数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保证按进度完成相应的任务,导致最后不能按时参加答辩。
课程设计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是答疑。有些问题或方法,学生自认为是正确的,并没有与教师讨论,而在做后面的工作时,才发现前面做的工作不对,出现这种情况时,有的学生会从头再来,但进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则会“将错就错”,心存侥幸,在答辩时被发现,已没时间补救修改。因此,指导教师很有必要加强过程管理。
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按比例折算,其他课程一般都是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的比例,为3:7,为了加强过程管理,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课程标准中,规定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的比例为5:5,加大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成绩,从而也实现了过程管理制度上的保证。
在超星学习通上,首先建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和建立以所指导学生为组成成员的班级,然后按如下步骤实现平时成绩的精准评定。
2.2.1 选择合适课题,合理制定课题进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学生能针对某机械或机构的工作要求,设计结构方案,并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很多常用课题,在教材里可以找到,这些课题经过实践检验,指导教师对课题熟悉,能很好地把控课题的进度,缺点是这些课题用了多年,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资料。有的教师每年选择新课题、采用学科竞赛课题或教师的课研课题作为课程设计课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对课题感兴趣,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指导教师不一定对新课题熟悉,在给学生制定进度时不一定合理,特别是利用学科竞赛课题作为设计任务,进度更不好把握,很容易出现因学生对困难估计不足而难以按时完成的问题。因此,基于强调过程管理的考虑,我们采用较为常用的“四冲程内燃机连杆机构设计”课题,课时安排为2 周,考虑到学生已开设三维软件建模课程,我们对课题进行了改造,要求学生利用三维软件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作为后续作图法进行运动分析结果的验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将课题的进度划分为6 个阶段:
(1)机构设计,并完成机构简图的绘制,用1 天时间完成。
(2)机构三维建模与运动仿真,对所设计的机构,利用Ug 或Solidworks 等软件建模,并进行运动仿真,验证设计的正确性,用1 天时间完成。
(3)用作图法完成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周期内的运动分析,用2 天时间完成。
(4)用作图法完成机构的力学分析,同样,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周期内的动力学分析,用2 天时间完成。
(5)凸轮设计,完成凸轮转动惯量的计算,并计算所设计内燃机的功率,用1 天时间完成。
(6)说明书的撰写与整理,做好答辩准备,用2 天时间完成。
2.2.2 在学习通上按进度要求,发布相应的作业,定时提交阶段性设计成果
按进度要求,在学习通上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提交阶段性设计成果,并设计定好提交的截止时间,过期则不能提交,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按进度要求完成设计任务。教师对每次提交的设计成果给予评分。课程设计结束后,设置好作业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学习通平台自动计算出作业在平时成绩中的分值。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平时成绩不再是随意的。教师在评阅作业时,很容易了解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也会变得有的放矢。由于学生每次提交的成果是部分的,因此教师在评阅时也不会花太多时间,总体上不会增加教师的额外工作。
2.2.3 做好考勤工作,掌握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
利用学习通上的签到功能,设置为位置签到,学生需要到设计室才可以签到。指导教师不需要每天准时到设计室,只需要查看签到情况,即可随时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并把出勤情况也纳入平时成绩的计算中,同样,在学习通上设置好出勤情况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可促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投入足够的时间。
在笔者指导的某年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25 位学生中实施了强化过程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在课题中增加了三维软件的应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图1 至图4 为学生按要求完成的基于三维软件的运动分析作业。作业提交率为100%,见图5,图中3 种颜色分别表示每次作业的发布数、作业提交数以及作业的批阅数;每次作业的平均成绩分均见图6,所有作业的平均成绩为94.3,学生签到率为100%,按时参加答辩的学生为100%。课程设计结束后,就课题难度、过程管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25 份,作答的有23 位,作答率为92%,其中认为有必要加强过程管理的学生有22 位,占95.7%,认为没必要的有1人,占4.3%,见图7。对课题难度的调查,发出问卷25份,作答的有19 位,作答率为76%,全部认为难度适中,见图8。从学生的成绩、按时参加答辩及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课题的选择是适当的,过程管理方法是有效且是必要的。
图1 机构三维图
图2 机构位移分析
图3 机构速度分析
图4 机构加速度分析
图5 学生作业提交情况
图6 学生作业平均成绩
图7 过程管理调查情况
图8 课题难度调查
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是教学改革的原生动力。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的目的。各高校教师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的改革,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再结合现代的网络平台,在实施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在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教师在课题选题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成功做法,实现该课程的全方位改革,是笔者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所采用的措施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实施,对于采用其他平台来实施强化过程管理的教学改革也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