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资源融入中学历史教育研究

2022-02-14 00:33:58陈宗梓武威第十八中学甘肃省武威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校史馆武威师范学校

■ 陈宗梓(武威第十八中学/甘肃省武威市)

高中历史新课改所强调的五种历史核心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既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亮点,也是现代历史教学的重要基础。如钱穆先生所讲:“所谓对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选择学生身边的历史,由对熟悉的历史(亲人、家乡、母校)入手,可无形中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愿望,达成历史教育的目标。学者李宝婷指出:“开发武威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但能对我国历史课程的实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扩大了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加强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历史教师的职业素质,对传承武威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与时俱进:聚焦新课改,重视历史资源开发,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合理选择并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政策的要求,也是为了实现新课改目标的重要途径。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挖掘优质的课程资源,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历史学科素养得到落实。

挑选历史教学资源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其主要内容涵盖面较广,包括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及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可以看出,教学资源的内容并不是单一化的,其中包含的种类也比较多,比如有关人文内容、优秀人物等,也包含着年代较长的传统的纸质资料,甚至也有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信息资料。

新《课标》提出,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要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健全课程资源的制度和机制,探索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探索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促使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

新《课标》也对历史这门学科资料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了以下几种建议:重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注重网络平台的建设、注重课外教学资料的补充、注重教师资源的建设,对于经济合适的院校可以在学校内设立有关专业教室便于加深教学。

(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在学习了历史课程的相关知识,并且及时掌握重点内容后,能够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其中有些内容是人类逐渐发展的历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不同经济基础怎样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于是认识到唯物观念在历史这门学科中的重要性。学生能了解到当时人类的发展历程,深刻学习唯物史观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面对有关问题时,能够通过唯物思想来思考并且加以解决。

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间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可以根据相同时间的不同地点,将某个时间段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关联到一起,以及联想到当时重要的人物、事件有哪些,对于某个历史时间能够通过另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状况联想到历史事件中的真实情况。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发现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搜集;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发现当时的情形下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是怎样的,通过分析资料,增加自己对于历史的了解程度;在搜集的资料当中发现可以汲取的有用知识,在论述历史的过程中作为有力的依据;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能够将自己在历史资料中学习到的优秀人物的爱国精神加以实践。

能正确理解同一历史资料中的不同观点,因为同一历史资料,不同人的看法及观点大不相同,能够客观地判断历史价值是最重要的;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中,能够通过有关的历史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在历史资料中发现观点的错误点在什么地方,自己在表述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问题。

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念中分析我国的历史问题,培养正确的爱国情怀;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认识到在历史事件中每一位英雄的优秀品质,展现出民族气概,正确认识我国历史的真正含义;通过学习世界历史,发现各国文化的差异性,能够做到尊重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要具备开阔的思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家的正确选择,学生自身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未来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二、因地制宜:挖掘利用校史馆资源

(一)武威第十八中学校史馆概况

校史是学校的编年史,校史馆是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武威第十八中学的前身是武威师范学校,于2004年4月由武威师范学校(创办于1915年)改制为普通高中。学校经历了师范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时期。校史馆分校史沿革、校友荟萃、今日十八中三个展厅,采取综合手段布展,以文字、器物、著作、照片、模型、声响等来反映学校的历史底蕴和办学成果、学校特色,成为校友和师生共同的精神殿堂。

(二)武威十八中校史馆资源的开发利用

1.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开学初,为了让广大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爱校、荣校意识,开学校史教育第一站就是校史馆。学校开展以“百年弦歌不辍,三载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校史教育。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几经变迁,十易校名,不断适应国家教育发展要求与社会需要(1915年甘凉道立师范学校,1916年为甘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为甘肃省立武威师范学校,1949年为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1955年武威师范学校,1968年为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革命委员会,1969年为甘肃省武威预制厂“五七”学校革命委员会,1971年为甘肃省武威地区师范学校革命委员会,1979年为甘肃省武威地区师范学校,1991年为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2004年改制为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再加上讲解员的介绍,“诞生(于)(新)文化运动,创业祁连山下,根植凤凰台畔,砥砺蹉跎岁月,沐浴改革春风,授业五凉大地”,学校107年来的办学历史仿佛在昨天,学校的办学史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校史馆门前的古槐如同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十八中学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校史馆讲解员以历史时序延展,梳理了中华民国时期(1915—1949)、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6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4)、转型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五个阶段,勾勒学校的历史变迁、峥嵘岁月,折射时局变迁下学校的曲折发展、主要成就等,进而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学校发展变迁的历史背景,上好开学第一节历史课。

参观校史馆作为高一新生的开学教育之一,触动着每一位新生的心灵,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呼吸着百年名校的空气,每一位十八中学子会扎实学习、奋力拼搏,不负母校、不负青春,争做优秀的十八中学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道跑出属于自己的好成绩,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知校史、明校情,做薪火相传的十八中人

百年前,民国四年(1915),秉承育才铸魂、造福家乡之志,政府创办了甘凉道立师范学校,尽管经历了1928年大地震、凉州事变的摧残,学校却愈挫愈勇,凤凰涅槃,练就了“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风骨,主动服务武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武威师范学校抓住机遇,奋力拼搏,以较高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跻身全省中师名校行列。讲解员以声传情,高一新生在讲述中传承,在聆听中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3.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化

在历届领导和校友荟萃区,讲解员还给高一新生介绍了一位特别的教师——张一悟同志,回顾他激动人心的革命生涯,重温党史中的校史。

1923年,张一悟同志及一些革命志士先后到甘肃省立第二师范(武威师范学校)任教,张一悟同志担任教务主任兼国文、历史教员。他利用教学、集会和个人接触的机会,向武威青年学生宣传革命及进步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进步书刊,向青年学生讲解无神论、劳动创造世界、阶级和阶级斗争,引导青年走革命道路,还自编了《我之文学观》,向学生介绍俄国和法国的革命文学,传播进步思想,学校日渐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1924年,经李大钊、恽代英介绍,张一悟加入中国共产党。张一悟同志是武威最早的共产党员,也是甘肃省最早的共产党员。后回兰州,1925年,参与组建中共甘肃特支,他担任书记。

从新文化运动同频共振,革命的曙光便从凤凰台照遍武威大地。武威十八中的先贤们不断传递革命火种,燃起燎原烈火,激励着生逢盛世的十八中人铭记辉煌校史,汲取红色力量。

4.一座凤凰台校史馆,半部武威近现代教育史

武威十八中校史馆是武威师范学校教育乃至近现代武威教育的活化石。

中华民国时期(1915—1949),学校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65),三年经济恢复、新中国教育奠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停止高考、工农兵学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七干校;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春天的故事”、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加入WTO。

转型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北京奥运会、中共十八大、一带一路、全国文明校园、中共十九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史馆布展、心理咨询中心、全国文明城市、喜迎二十大等。

通过文字、老物件、照片等展示对学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事件场景,学校与祖国、时代同频共振,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办学历程始终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聚焦教学,坚持特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取得了累累硕果。

此外,学校还依托校史馆特色历史和浓郁文化积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参观展览、红色资源润乡土活动,历史、语文、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教育组组织学生前往校史馆开展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为弘扬红色文化、讲好校史故事,政教处、团委、各社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大使、团员等去校史馆参加义务讲解、团团学党史活动。

三、构建主题: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筹办“走进武威十八中校史馆”活动

确定教学主题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以主题为关照的历史学习,能很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走进武威十八中校史馆”活动分宣传活页、实地参观和观后反馈。宣传活页内容涉及校史馆的筹建缘起、建筑布局、校史沿革、历届杰出校友、书画展品。校史预览由学生提前准备。实地参观时,讲解员按校史的历史分期,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并讲解。讲解教师可安排传媒专业学生或学生大使、社团学生选择校史馆里的特色展品或杰出校友或校史上某一特殊历史阶段重点讲解。学生参与义务讲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母校时代变迁的宏观把握,另一方面又可以细化历史,增加校史的细节和趣味性。学生义务讲解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尽最大努力找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资料,扩宽学生学习的知识层面,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做到乐于助人,加深学生对校史、市情、省情乃至国情的了解。

(二)挖掘校史红色资源,丰富学科课程资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校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挖掘整理校史里的武威红色历史,发挥我校艺体特色办学优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舞”起来、“绘”起来。学校组织编写了《魅力武威》《武威旅游地理》等校本教材,通过舞台剧《鸠摩罗什》《凉州会盟》《走近张一悟》,舞蹈教师精心设计编排的舞蹈《峥嵘岁月稠》,学校组建校史文化社团等还原先贤故事,传承传统文化。

(三)开展馆校合作,丰富研学实践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引领广大青少年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厚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我校组织部分师生前往武威市博物馆、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凉州会盟纪念馆、武威市共产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天梯山石窟、西路军凉州战役纪念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结合武威实际,学校加强馆校合作,利用古浪八步沙纪念馆,引导青少年发扬传承“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武威城市精神。

我们将继续挖掘资源,加强馆校合作,丰富教学手段,让研学实践活动常态化,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校史馆武威师范学校
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文化意义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坚持革命教育 强化党性锻炼
——主体班学员参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校史馆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重任在肩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8
高校校史馆育人功能研究
山西青年(2017年6期)2017-01-30 22:02:28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