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莉莉
摘要:课本剧是一种新型、有趣,集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教学形式。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小学语文中段的教学中运用课本剧,把学生的表演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课本剧 语文教学 小学中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够丰富想象,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将来知识型人群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本剧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它依托于语文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文本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通过学生生动、形象地表演,将课文内容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以及主题思想表现出来。学生参与课本剧编演的过程,也是他们研读课文、推敲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付之于行的实践性学习的过程。课本剧展现了丰富的教学创造力,在推广过程中也确立了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课题研究也发现,课本剧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激发了小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并充分发挥了课本剧的价值和作用。如何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将课本剧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结合本研究,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以语文教材为载体,科学甄选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是学者专家们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们量身打造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主题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这为我们课本剧的内容选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指导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剧本的选择上,应选择叙事性强、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冲突明显的课文内容。就中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他们的表现力水平有限,我们在选材内容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课文中的人物要有个性鲜明的特点。(2)课文的情节要丰富多彩、跌宕起伏。(3)课文的内容要简单易于理解。把握了这几个原则,我们选材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可以改编的课文就能很快圈定了。
二、學习观摩课本剧,有效创编剧本
(一)学习课本剧知识、观摩优秀课本剧视频
课本剧表演是一门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我们的要求不宜拔高。在指导学生进行剧本编演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课本剧视频,让学生对课本剧表演的相关知识进行观摩和学习。利用阅读课和午休时间,开展“认识课本剧”“课本剧的魅力”“优秀课本剧欣赏”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课本剧表演,课本剧的特点以及剧本的基本格式;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出文本的内容、人物的特点;知道完整的课本剧表演中还有舞台场景、道具、背景音乐等。这样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课本剧所包含的内容,在编演时也会有思考、有创新。如此,课本剧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有效创编课本剧内容
改编时,我们不能拿来就用,小学语文中段的教材内容多样,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但是我们选择时要有取舍。如: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可以选择片段改编;篇幅短小的寓言故事可以整篇改编;古诗词和小古文可以进行情境创编。指导学生编写剧本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深入研读选定的课文,要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对作者有所了解,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我们在编写剧本的时候更好地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编写出符合文章主题的剧本。在编写剧本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尊重原文,在不改变课文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其中,剧本中的语言最为重要,是整个课本剧呈现的灵魂所在。我们指导学生不仅要设计课文中看得见的人物对话语言,还要设计看不见的旁白和潜台词。指导学生反复研读,仔细揣摩,挖掘潜在的故事情境和人物对话,适当地加入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启发学生想象,用心感受,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让剧本内容跌宕起伏、深入人心。
三、选定角色,排练表演课本剧
(一)熟读剧本,选择角色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很重要。在实际排练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选择了一个角色,排练几次之后,感觉这个角色不适合自己,要求更换。这不仅打乱了剧组的节奏,还影响整个排练的进度,甚至还会导致组内同学间的矛盾。究其原因,还是对剧本不熟悉,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所以,我们在指导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反复读剧本,练习台词,特别是人物的对话,搞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剧情的发展。通过不断地练习展示,确定好扮演的角色,分配好各自的任务,谁当“导演”,谁当“演员”,谁当“旁白”,大家各司其职,按照剧本合作排练。
(二)反复修改,提升作品质量
好的课本剧表演都是经过无数次修改、调整、打磨的。首先,排练中,为了使演出的效果更出众,我们允许学生在改编后的剧本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调整。中段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在演出时,总会有一些小“意外”,如学生会因为紧张忘记动作或是台词。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灵活处理,只要符合剧本主题思想,适当地修改是可以的。其次,指导我们的“演员”去感悟、揣摩人物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演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解放自己的大脑,边演边反思:当表演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与教学主题不符时,要反思哪里有所欠缺;当表演很成功时,也要反思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方法是值得记录下来,值得推广的。因此,排练时大家需要多交流、多沟通、多配合。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锻炼学生个体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作品的质量。
四、全员参与,多元化评议课本剧
课标中提出积极、有效地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课本剧评议的内容包括剧本中人物对话的设计、故事情节的表现力、剧本主题是否突出、道具的制作、整体的舞台效果等。多元化地评议课本剧,促进学生的成长,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组内评议
学生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对剧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有着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有思想,又没有高年级学生的矜持和顾忌。因此,在排练中,相互间的评议是最及时、最有效的,这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课本剧的表演。
(二)集体评议
课本剧排练好后会在班级展示。很多学生是第一次观演,他们作为“旁观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议,大到舞台的布局,小到演员的一个眼神和舞台表现力。如学生在表演《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当扮演廉颇的学生单膝跪地向蔺相如请罪时,有同学在评议时指出:在这个环节中“廉颇”的眼神应该是充满忏悔的,请罪时的语气要更符合他一介武夫的耿直特点。在这样集体的交流中,大家畅所欲言,将自己和别人的表演进行对比,取长补短,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教师评议
教师对学生编演课本剧的评价会极大地鼓舞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会结合剧本的编写和演出的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议。评议小组、评议个人、评议各角色的表现,为了鼓励大家,还会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团队”“最佳演员”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本剧的表演。
总之,从多个维度、不同方面评议学生的课本剧,既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重视和尊重,也是促进他们成长的最好途径。
实践研究表明,课本剧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创编带来的快乐,又学习到了课文内容传达给我们的思想情感。感悟更深刻,体会更真切,这是我们教育最本真的初心。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