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敏
摘要:“阅读链接”数量看起来不多,篇幅也小,那是不是就可以轻视,放任学生自己看?答案是否定的!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阅读链接”数量为20个,部编教材增加了13个——增加了65%!这很好地说明了部编教材对“阅读链接”的重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征,通过课前预学引导、课内品赏积累、课后整合资源激趣等步骤,利用“阅读链接”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链接 课前预学 课内品赏 课外资源 阅读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或在精读课文后,或在略读课文后,字数多则一千多字,少则二三百字。据统计,三至六年级8册语文书共有33个“阅读链接”。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至六年级《教师教学用书》,都在“教学建议”里特别提到“阅读链接”的使用。这33个“阅读链接”主要有三大学习任务:①与原文对比阅读,找出与课文相关的段落,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事物表达上的异同;②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了解;③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增加阅读量。可见“阅读链接”非常重要。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认真利用“阅读链接”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征,通过课前预学引导、课内品赏积累、课后微课整合资源等步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前预学引导,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链接”的内容,可改编为“课前预学案”。如第十册第8课《红楼春趣》课后的“阅读链接”是林庚的《风筝》,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名著有关“放风筝”的描述,感受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但对小学生来说,阅读两篇名著的文字均有较大困难,所以可设计如下预学案。
《红楼春趣》预学案:
(1)《红楼春趣》里的宝玉与丫头们一下子拿出了哪些风筝?
(2)“阅读链接”中提到了哪些风筝样式?这些风筝他自己都放过吗?
(3)与宝玉相比,林庚怎样能有一只风筝?请找出有关语句。
(4)宝玉的风筝放不上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5)《红楼春趣》丫头们把风筝放飞,试想象她们当时的心情怎样,心中想着什么?
通过完成预习案,学生关注“阅读链接”内容,抓住重点,有目的、有层次地思考关键词句,感受名著的精彩描写,体会不同生活阶层的人放风筝情景的异同,并运用“阅读链接”提供的信息工具去分析问题,领会课文难点。
二、课内助学品赏,加深阅读理解体会
“阅读链接”与课文密切相关,我们可把“阅读链接”有机运用到课堂教学各个步骤,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一)新课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链接”是教材精心选编的,如果对“阅读链接”巧作改动,便能获得新课导入的极好材料,可营造“课未始,情已动”的浓厚学习氛围。如四年級下册第15课《白鹅》,后面的阅读链接是《白公鹅》。我们可以对《白公鹅》部分描写进行改动,制作“谜语”,作为学习新课的导入。
谜面:有人说,如果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种动物最像“大将军”!
提示:羽毛雪白大脚掌,步态威武身板正,常在水里结队游,脖子高昂真高傲。(打一家禽)
大将军?学生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古代人类将军“威武高傲”的样子,非常好奇这到底是什么动物。他们认真阅读提示,反复思考,不仅强化了对鹅动作、神态的观察,也激发了学习新课《白鹅》的强烈兴趣。
(二)对比点拨,突破阅读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适时运用“阅读链接”,使其成为一把打开新课的“金钥匙”,有助于突破学习难点。
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描绘萧红小时候和祖父一起生活的点滴:在园子里浇菜、拔草,把杂草错认为庄稼等。语言明快绚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把小女孩的天真与快乐、老祖父的慈祥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习新课《祖父的园子》后,还对文中快乐、神奇的小玩意念念不忘,没有笔者深入挖掘萧红内在的情感。笔者出示课后的“阅读链接”,告诉学生这些文字与课文一样来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而且是《呼兰河传》的结尾,同样提到祖父与园子,让学生边朗读边感受:此段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什么原因引起了作者思想情感如此大的改变?然后,老师再向学生提供萧红的一些资料,帮助学生深入进一步了解萧红:
(1)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文学洛神”,被鲁迅称为天才作家,21岁开始创作,短短十年写了100多万字,《呼兰河传》就是她的代表作品。
(2)萧红幼年丧母后,只有年迈的祖父疼爱她,是她最亲的人。祖父的去世,令萧红十分悲痛。
(3)萧红一生坎坷,婚姻也不如意。她为争取民族独立而饱受旧社会统治阶级逼害,又历经日本侵略战乱,被迫逃难流离,在香港写完《呼兰河传》一年后(31岁)就因病去世。
《祖父的园子》与“阅读链接”,一个极喜,一个却越读越悲,竟出自同一人,这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文由情生,情因文显,学生的情感因此变得丰富、细腻,这种细腻情感又帮助学生去深入品味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明白课文描写的各种景物蕴含的不仅是简单的快乐,不仅是对祖父的怀念,也是对青春的依恋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隐藏着一种“失去”的伤感之情。学生对萧红的情感认识加深,可以帮助他们在课后阅读《呼兰河传》时理解书中的人情百态和萧红揭露的旧中国封建陋习。
(三)加入补充,挖掘课文内涵
“阅读链接”是一座阅读桥梁,如果我们加以补充、丰富,就能进一步联系实际,就能让学生的阅读更具有时代性。如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后的“阅读链接”,要求学生谈谈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这句话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让学生谈谈在支援武汉中牺牲的勇士,他们临危受命,在抗击疫情中壮烈牺牲。他们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负重前行的“逆行先锋”!
然后,再让学生回顾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坚守阵地,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在一线指挥疫情,解放军医疗部队与医务工作者纷纷到武汉支援抗疫,全国许多爱心人士、警察、党员、专业人士、志愿者通过各种途径、不同方式援助武汉。告诉学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的祖国才可以及时缓解疫情。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树立并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三、整合微课资源,丰富课外阅读素材
“阅读链接”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可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延伸阅读内容,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观看,增强语文学科趣味性。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时,让学生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对课文进行改编,并试着演一演。老师可以提供京剧《西门豹》片段、网上其他学生的《西门豹》课本剧作为参考,帮助学生组织剧本语言和刻画人物。又如对于六年级下册第6页“阅读链接”《除夕》,老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家乡春节的风俗习惯,由老师整合成微课资源包,进一步展示祖国南北各地的乡土风情,拓宽学生知识面。
总而言之,“阅读链接”不起眼,却是一个“小宝库”,我们应该用好“阅读链接”,发挥其特有的重要作用,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亚芬.“阅读链接”:传递、链接与整合——统编版教材“阅读链接”的使用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0(5):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