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链接”中诗歌类文本的定位与运用

2018-09-18 09:57吴高旭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阅读策略诗歌

吴高旭

摘 要:“阅读链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所选用的文本材料体裁丰富,各有作用,其中诗歌类文本占了大多数。这样的编排及诗歌阅读本身的特性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这些文本,加以个性研究。

关键词:阅读链接;诗歌;阅读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出现了“阅读链接”栏目。这些资料篇幅短小、特色鲜明,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笔者以为,“阅读链接”的安排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资料,指向阅读的“量”,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通过阅读,训练、习得并运用阅读习惯、方法,达成更饱满的语文阅读实践,指向阅读的“质”。

浏览教材,我们能发现“阅读链接”一共出现了19次,其中诗歌为11次,比重最大。而近一半的诗歌都被安排在五年级的教材当中。本文就试图以五年级教材中出现的4次诗歌类型的“阅读链接”阅读学习活动设计为例,尝试梳理、总结“阅读链接”中诗歌类型文本阅读的可用策略。

一、纵观:“阅读链接”被整体边缘化

定位不明:“阅读链接”仅以文本单独存在,没有明确的学习要求或提示,导致在教学中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对此缺少阅读指向,更缺少阅读反馈。常被作为添头,没有发挥作用。

操作刻板:也有教师因为自身文体意识、阅读策略的缺失,在阅读中机械操作,每篇如此,致使阅读成了“流水线”,削减了不同体裁文本的阅读情趣、期待和效果。

止于个体: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阅读视野都需要尽可能扩大,阅读的数量、质量都应受到必要的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阅读量就有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而课文的文本也好,“阅读链接”的文本也好,都应成为“大阅读”的例子、桥梁,由一篇指向多篇,由单一指向多元。

一线的教学实践中,诗歌作为众多体裁、文本中极特殊的一类,因其不易把握,更是成为“鸡肋”,甚至受到错位对待,尽失诗歌的“颜面”,也在“链接”的定位和预想上大打折扣。

二、正视:“阅读链接”中诗歌文本重定位

上文提到诗歌是众多文学体裁中形式和内容都很特殊的一类,对此文体的阅读、教学必然有其规律也应当遵循其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诗歌的阅读和学习要做些什么,要怎么去做,都是需要理清的。

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其编著的《文本分类教学》丛书中对“诗歌教学”的定义和说明,对我们重新认识“诗歌”“‘阅读链接中诗歌类文本”及其阅读、教学会有很多启示。

诗歌是具有显著标识的文学体裁,文体特点鲜明而独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形式分行。分行产生了不同的间隔、停顿、节奏,直接让文字表情达意的重点发生变化,文章所承载的信息也发生变化,则阅读的姿态也应变化。五年级教材的“阅读链接”中,四次诗歌都是与非诗歌文本相连的。《走遍天下书为侣》是说理性散文,《梅花魂》是叙事性散文,《慈母情深》是小说,《白杨》是叙事兼说理的散文。而所配的诗歌“链接”有显而易见的补充和丰富意义;从形式、语感上则形成鲜明对比,创造了许多阅读学习的时机与空间。其次是语言凝练。和一般文章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讲究“辞约意丰”,它往往用极少或极传神的字词去传递极为丰富的内涵。如《梅花魂》一课的诗歌链接《故乡》,一个“铺”一个“挂”就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故乡在人类生活中的独特意义和人们思乡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再次是节奏鲜明。诗歌是具有音乐美感的艺术。这对训练朗读、培养语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最后是意象生动。象、意象、意境是诗歌中重要的三个概念。好的诗歌,打动人的诗歌,一定是三者的融合和形成“合力”后的外顯。

对教学来说,每一次与诗歌的邂逅都应浓墨重彩,每一次的诗歌阅读都应倾情走心,尽管它只是出现在“阅读链接”中。

三、实践:“阅读链接”诗歌类文本运用的三种尝试

1.充盈课文当助手

笔者对《梅花魂》中“阅读链接”《故乡》的运用有如下设计:

补充读,发现关联

a.结合《梅花魂》的学习所得,阅读《故乡》,发现两者的关联,独立完成学习单。b.小组内交流,分享后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出大家的所有恰当发现。确实有疑问的单独列出。c.小组展示,组际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凭借这样的学习提示开展阅读,确实生出许多亮点,也达成了笔者的设计预期。以下是对学生学习的真实记录:

方宁:现在由我们第三小组展示。

王××: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1:我们小组同意你们统一的三点意见,我想补充的是,第1点和第3点其实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从课文中我们已经知道,外祖父在思念祖国的每个时刻都是流泪的,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内容就是悲伤,可以合并在一起。我们小组想了这样一句话:对于游子来说,思乡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无奈。

方×:谢谢你们的补充,比我们好。

生2:我想说说黎××提出的意见。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词“睹物思人”,外祖父赏墨梅图就是这样,这里的图好像一个符号。《故乡》中的“画”是一种比喻,说的是故乡本身,而不是思乡的方式。

黎××:谢谢你,你说得有道理。

王××:接下来,由我带大家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2.走向群文当引子

笔者对《慈母情深》中“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的运用进行了如下设计和教学: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围绕“母爱”的文章、诗作比比皆是。以小组为单位,各收集一则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温馨提醒:还要多多关注作者的写法。)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们找到很多相关的内容,用朗读、说感受的方法进行了自我分享,并努力在几个文本间发现异同。其中周××小组的学习最为精彩。

周××:我想起了三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妈妈的账单》,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那张“0芬尼”的账单就是母爱最好的体现。无私、无价,而且那位妈妈特别有智慧,让孩子自己去领会。这篇课文中的这位母亲也有自己爱的方式,不停地操劳,对孩子有求必应,对“我”拿钱买罐头虽说是数落,但心里一定又充满欣慰,又很矛盾。《纸船——寄母亲》又不一样,写的都是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但在文字的背后我们又可以猜想,这位母亲一定是慈爱的。

李××:是的,慈爱好像是形容母亲最合适的词语,我印象最深的是孟郊的《游子吟》。特别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了,但随着一天天长大,我觉得现在对这首诗的理解越来越深了。我提议大家一起来读这首诗好吗?

范××: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位特别的母亲,绘本《我妈妈》。相信大家都看过。我觉得这里的妈妈很特别,而这个也更像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妈妈,尽管平凡,但是真实。我就觉得自己的妈妈真的像绘本中说的那样,样样精通,甚至拥有魔法,能把这个家整理得井井有條,把大家的生活都照顾得特别好。

周××:说得对!我还有一个想法,大家发现了吗?我们找出来的这些内容有故事、有古诗、有绘本,但都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或者崇拜。这个就是老师提示的可以关注作者的不同写法吧。

显然,如果能通过一个文本的带动让学生去关注一类,才能让阅读从任务走向自发,从被问走向表达,从单薄走向丰满,从自说自话走向倾听互动。

3.变式练笔当素材

笔者对《白杨》中“阅读链接”《帐篷》的运用进行了如下设计和教学:

义乌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筑工人承担着重任。结合课后“小练笔”的要求,借用《帐篷》夸一夸我们身边的建筑工人。

生1:你瞧!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是他们流动的家;一声声号子,是他们奋斗的歌;一幢幢高楼,是他们织成的梦。不管风吹还是雨打,不管荒原还是野地,他们总是带走荒凉,留下繁华!他们,就是可亲可敬的建筑工人。

生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谁有这样的勇气,谁有这样的本领?当然是建筑工人。哪儿有推不平的山,哪儿有过不去的河,哪儿就有如猛虎下山似的他们!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管受到怎样的质疑,他们总是能用行动来证明他们的实力——中国建筑工人最棒!

因为有了主题和素材,小练笔的训练也可以多出这样美丽的枝丫,而这对写话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极好的辅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阅读链接”的文本既是阅读学习的对象、载体,也为学生提供、累积不同的阅读方法、策略。“阅读链接”的阅读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学、用过程,而诗歌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特质,一定能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廖雪琴.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7(8):132.

[2]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阅读策略诗歌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诗歌岛·八面来风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