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
摘 要:乐感是人们感受音乐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感知,强化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组织他们展开音乐创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乐感。
关键词:乐感 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
音乐乐感是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什么是乐感?简单地说,乐感就是人们对“音乐的感觉”。音乐的乐感包括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结构感、和声感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感知,更要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无论是直觉体验还是概念链接,无论是音乐表现还是创编应用,都有助于学生的乐感的形成。
一、 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
音乐感知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是以“听觉”为中心,辅之以其他相关的感知,如视觉、触觉、动觉等。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教师要遵循学生的音乐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而音乐感知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音乐的形式与音乐结构的辨别力,如节奏、和声、织体、调性、调式等。
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尤其要加强他们的听觉训练。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就必须倾听音乐。音乐的倾听包括音准的听辨、节奏的听辨、旋律的听辨、音色的听辨等。为了助推学生的听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图谱、动画、舞蹈等加入其中,从而助推学生将听觉与视觉、动觉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学生的乐感。比如,在教学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欣赏,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乐器,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立体性的感受与体验,认识到每一种乐器(小提琴、大管、長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不同的音色。接着,让学生以表情和动作将各种声音赋予不同的形象、角色等。比如,有的学生在深入感悟后提出:“我发现在这首乐曲中,用各种乐器模仿展现不同的动物声音,给人惟妙惟肖的感觉。”有的学生认为:“我觉得这首乐曲展现了彼得和狼战斗的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笔者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音乐剧活动,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投入音乐的情境之中。
丰富的感知能帮助学生建立声音形象,通过声音形象能强化学生对角色性格特征的认知,进而助推学生理解交响童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换言之,学生的音乐感知不仅能交织音乐知识,而且能绕开相关音乐知识直接生成学生的乐感。
二、 深化学生的音乐理解
培养学生的乐感,离不开学生的音乐感知。而升华学生的乐感,一定离不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包括形式认知和内容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应采用灌输的方式,而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旋律线”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旋律线是与音乐的调式、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旋律线,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力。比如,在教学《蒲公英》这首曲子时,由于歌曲的前两句旋律非常相似,因此学生往往不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为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笔者画出两条旋律线,其中一条旋律线向上走,另一条旋律线向下落。这样的旋律线,不仅能让学生把握音乐形式,还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联想,把握相关的音乐学习内容。如有学生说:“向上走的线表示‘风儿吹’,向下走的线表示‘打瞌睡’。”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自然知道了节奏的高低起伏,在演唱“风儿吹”时就显得喜悦、高兴,在演唱“打瞌睡”时就显得轻柔、安宁。当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后,自然能完美地用声音进行表现。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当指向他们的直觉体验。”借助音乐知识,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与体验音乐,升华他们的乐感,发展他们的音乐思维力、表现力与创造力。
三、引领学生的音乐创造
培养学生的乐感,不仅要引导学生聆听,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建构与创造。小学音乐教学要致力于打造富有创造力的音乐课堂。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创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不是指那种狭义地对音乐作品的创造,而是指对音乐作品的一种表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儿童拥有本能的缪斯天性。”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是用动作来表现与创造的。动作,往往凝聚了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想象。比如,在教学《雁儿飞》这首歌曲时,笔者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雁儿不同的飞翔姿态(“张开双臂自由地翱翔”“双手交叉来回地盘旋”“身体倾斜地改变方向”等)。尽管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经过学生的身体表现,就形成了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音乐表现,展示了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与场景。通过对音乐动作的创造性表现,学生从中获得了奇妙的感受,音乐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延伸与拓展。音乐创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发散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不同的学生创造力不同,因此笔者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让想象力强的学生和想象力不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他们就能互动交流,从对方的身上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四、拓展学生的音乐活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知识,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扩展的、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开展自主活动。这样,学生的乐感就能逐步得到提升。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知道他们对哪些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然后设置相应的主题,引导他们开展课后活动,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赏析和创造力。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忆江南》这首音乐作品后,对江南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笔者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后自主探究的活动之中,上网寻找其他展现江南风情的音乐作品,并和父母一起欣赏、讨论对江南丝竹的看法。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倾听,有能力的家长还给孩子演示了二胡、笛子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在和家长探讨后,学生总结出了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认为它们婉约悠扬,体现出了水乡人的柔情。还有学生将这些作品和蒙古族音乐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在旋律上有鲜明的不同。“家庭音乐会”的亲子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乐感,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音乐活动,构筑学校、家庭、社区多元一体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赏析音乐作品,并说一说自己获得了哪些赏析感受。在社区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元宵节、社区的春节联欢晚会中,表演自己设计的音乐节目。这样就能让学生进入更开放的空间,从而提升他们的乐感。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机械而枯燥的模仿,应是充满情感与智慧的积极创造。培育学生的乐感,是小学音乐教师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音乐的感知、音乐的理解和音乐的创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乐感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左铨懿.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途径[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12):86-87.
[2]强世瑞.碰撞中的艺术体验——打击乐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J].黄河之声,2020(3):127.◆(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