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的选题策略与方法

2022-02-13 01:57王庭宇
江西教育B 2022年1期
关键词:论文写作教育科研中小学

王庭宇

摘 要:“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和内涵要求中小学教师重视教育科研论文写作,但现实中论文如何选题一直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首个“难关”。本文阐述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重点从论文选题标准、选题路径、选题程序、选题技术、选题表述及选题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指出论文写作的关键意义是让教师在实践中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论文写作;论文选题;教育科研;中小学

“教师即研究者”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斯腾豪斯(L. Stenthouse)提出的。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这一理念广泛传播,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和认可。“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教学任务,还要对教育问题和教师本身进行反思研究,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不断提高自我的研究能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学术论文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重要体现和直接成果,能够将自己的教育经验转化为规范的学术论文是新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但现实中,很多中小学教师不知道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特别是论文如何选题一直是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难关”。

一、选题的重要性:论文写作第一关

论文选题决定着论文的研究方向,直接影响着论文的主体内容,也体现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如果在选题上有偏差,将会使后续研究和论文撰写陷入困境。因此,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题目对研究者至关重要。

但在论文写作中,教师往往在第一步选题上就“误入歧途”。常见的问题主要有:首先,选题太大,选择过于宏观的问题,逾越了教师研究的领域,超出了能力把控的范围。例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这样的选题太大,根本不适合普通中小学教师研究。其次,选题太空,导致目标不清,没有实际的研究内容。例如“一次难忘的英语课带给我们的启示”,题目中根本看不出研究的具体目标或内容。再次,选题无新意,简单重复别人的研究文章和老旧观点,没有找到创新点,不能体现论文的研究价值。例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技巧”,这样的文章太多,因此选题太“平庸”,并没有新的观点和视角。最后,表述不规范,题目基本要素不完整,文题不相符,没有体现学术性,有的写成了新闻式、口号式的标题。例如“疫情无情人有情,团结奋斗谱丹心”“加强红色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标题中根本没有研究的对象、问题等要素,写成了新闻标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规范。

二、选题的标准: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的选题标准可概括为四点:基于研究、结合实际、指向实践、便于操作。

第一,选题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先有研究再有选题。选题上切忌急于求成,過于草率,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第二,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重点关注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和突出难题,这样的选题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便于自己开展研究。第三,选题注意最终成果也要能指向实践,能够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第四,选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必须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范围,要适合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题目不能太宽泛,不能盲目求“大”,难度不能超出自己的研究能力。

三、选题的路径:“理论实践化”与“实践理论化”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辩证统一的。从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考虑,我们可以把选题的路径分为两条。一是“理论实践化”,即“理论—实践—理论”,也就是从已有的理论或假设理论出发,找到理论的空白或发展中的新问题,然后在实践中验证,最后再修改完善旧的理论或得出新的理论。二是“实践理论化”,即“实践—理论—实践”,也就是从实践出发,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并总结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理论,最后再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提升实践水平。一般来说,大学理论研究者理论功底较深,往往选择第一条路径——“理论实践化”;而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拥有的主要是实践性知识,专业理论研究较少但教育实践经验丰富,因此往往选择第二条路径——“实践理论化”,这种选题路径比较符合中小学教师的客观条件和现实需要。

四、选题的程序:题目生成的科学逻辑

为保证选题的科学性,选题应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教师个体对教育现象的观察是选题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思考,可罗列出观察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师研究的题目。因为这些现象中体现出的有些问题可能是假问题,并没有研究价值。所以研究者要继续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对这些问题开展理性思考,辨别“真伪”,找出真正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避免“个人偏见”,还应向同行或专家请教或讨论,征求他人的意见,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最后再提炼、聚焦生成论文的题目。有时,罗列问题、理性思考、征求意见这些环节要重复多次,才能最终提炼出科学精准的好题目。

五、选题的技术: “三步式”提炼技术

按上述程序提炼选题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分清教育现象、研究问题与论文题目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很多教师常常把三者混淆,选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现象和问题层面,因此提炼不出好的选题。如何有效地超越现象和问题,形成适当的论文题目?这还需要教师掌握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三步式”选题提炼技术就是一种简单实用、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感知到很多不同的教育现象,比如某些学生不爱学习、上课爱睡觉,或班级内不同学生对某类或某个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大等等,这些都是可观察到的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无处不在,但是变幻莫测。教育现象中包含着研究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可以成为研究问题或论文选题。我们首先要透过纷繁的教育现象看本质,从表象中提炼出有普遍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关键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寻找自己能够解决的特定问题。

举例:选题如何从现象到问题再到文题

【第一步】教育现象:班级中有很多学生读图能力弱,导致地理成绩差。

【第二步】研究问题:为什么学生读图能力弱?如何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第三步】论文题目:农村初中生读图能力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

如上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班级中有很多学生读图能力弱,导致地理成绩差”这一特定的教育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有学生、教师、家庭甚至社会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因素,但教师通过观察思考,选择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寻找其中关键的、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形成了“为什么学生读图能力弱?如何提高学生读图能力?”这些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接着,考量客观现实条件、自身工作经验和研究能力,对这些问题再次提炼,找出可操作的具体研究方向,最后打磨形成有学术“味道”的论文题目“农村初中生读图能力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

六、选题的表述:规范而有“味道”

“题好一半文”,论文题目是其内容的概括性表达,是反映一篇学术论文研究范围、论点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所以,论文题目的表述一定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做到规范而有“味道”。

一个好的题名表述要做到四点。一是题文相符,题名一定要准确地体现出论文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观点,不能“名不副实”或“哗众取宠”,更不能有歧义;二是简洁明了,题目应简短、明确,能概括论文的内容和专业特点,主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有必要可以设副标题;三是引人入胜,题目要有新意,在“文题相符”的基础上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思想共鸣;四是便于检索,要考虑论文题目网上检索的便利性,尽量选择易于查询和传播的表达方式,这样可提高论文的被引用率,充分发挥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另外,特别注意,标题表述一般用陈述句,不要用求索式的疑问句,也不要用结论式的判断句,还要避免新闻式的标题、活动口号式的标题,尽量使用专业词汇,不要过于宽泛和文学化。

七、选题的创新思维:论文发表的关键

论文如要公开发表,选题一定要新颖,其内容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当前,各类研究论文“汗牛充栋”,在海量的研究中如何才能有所创新、脱颖而出呢?这让许多教师不知所措、望而却步。其实创新并不都是重大发明或全新理论。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创新一个理论或模式很难,但完全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实践领域有所“突破”,让自己的选题令人耳目一新,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

中小学教师在选题中可运用的创新思维有“系统思维”“逆向思维”“融合思维”等。比如,以前我们常常关注某一学科的教学,却忽略了跨学科的教学;常常关注某一节课的教学,却忽略了单元中各节课之间的整体联系,而现在大家熟悉的“STEM”教育和“单元整体教学”不正是运用了系统思维的方法吗?还有,从传统的“先教后学”到提出“先学后教”,不正是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吗?绝对的理论创新很难,但交叉融合也是创新。比如,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教育中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这些新旧元素的交叉融合,重构了教育生态,选择诸如“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开展研究无疑是有创新意义的。

八、结语

综上所述,论文选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题目短短一二十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练就选题“真功夫”的关键则在日常积累。首先,中小学教师平时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自觉地将“教”与“研”统一起来,做到“以教定研”和“以研促教”。在教学实践中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其次,教师要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阅读专业的书籍学习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比如平时多阅读和收集专业文献,关注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论文的写作方法。看得多了,想得深了,心中自然就会涌现出精彩的论文选题!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提倡“教师即研究者”,鼓励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并不是要普通教师像专业研究者那样来开展学术研究,更不是让一线教师“唯论文”而“轻实践”,而是让教师在实践中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要警惕“唯论文”和“论文功利主义”,但也要坚决反对“论文无用论”。

(作者單位: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李淑红.做个研究型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陈岩.中小学课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李如密,余孟孟.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路径——李如密教授访谈[J].新课程评论,2020(11).

[4]申卫革.“教师即研究者”:一个需要审思的命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7(6).

[5]张华军.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研究性思维的运用[J].教育学报,2014,10(1).

[6]张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应然之境:理论实践化与实践理论化[J].职教通讯,2014(15).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

猜你喜欢
论文写作教育科研中小学
探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培养模式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析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中的不正之风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史学理论意义探析
适合需要的,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