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庆
一次,到妹妹家串门,外甥做完家庭作业,打开《青铜葵花》看了起来。不过,他一边读,一边找答案。不难看出,他是为了完成作业而阅读的。这件事让我内心深处隐隐有些无奈、担忧: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功利性太强?我们是否为了“考试”而进行阅读教学?
在竞争激烈的考试压力下,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的精力似乎越来越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教科书和教辅材料上,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则几乎没有。
在功利性阅读的驱使下,阅读的过程不再那么重要,学生可以一目十行地浏览,可以直接根据内容提要写成读后感,甚至没有读过原著的学生,也能轻松解答相关试题。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做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处于“茫乎其若迷”的状态,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自读自悟,有所收获。如果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么阅读的乐趣则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之间。
与古人相比,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是让学生尽快地“懂”。为此,语文课本的古文不再是“古文”,而是有了详尽的注释和配套的辅导资料。学生读不懂原文时,看一眼注释,或查一下辅导资料,马上就“懂”了。可是这样快的“懂”,卻是以牺牲最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的,即学习中的困惑、猜想、推测,可谓“买椟还珠”!这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吃倒是吃了,但全然不知其味。
叔本华曾经讽刺那些只读书不思考或生吞活剥别人观点的人,“大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马匹”?阅读如生活,别人永远代替不了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的思维神经萎缩,就要用自己的灵感去碰撞作者的灵感,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作者的智慧,用自己的心去敲击作者的心……“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见地。
当然,这个观点并非反对有目的的阅读。我想,有目的的阅读固然重要,生活式的阅读更加必需。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阅读的应然追求。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启示无疑是深刻的:在阅读已大众化、通俗化甚至是娱乐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功利化阅读中走出来,进行更深入、更自由的阅读。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达到对人身心的全面关爱,对人性灵的全面滋养,对人境界的全面提升。
一句话,阅读,应少些功利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