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指向。但是从专项调查中发现,教师及学生家长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一方面要用好课堂主阵地,切实改进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组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文学活动,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在此过程中,家校要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审美情趣;课程育人;语文美育实践;以文化人
一、 “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专项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人诗意栖居的重要基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指向。围绕“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个话题,笔者组织了一次专项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是泰州市姜堰区538名小学语文教师,其中,城镇教师362名,农村教师176名;低年段教师164名,中年段教师176名,高年段教师198名。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可以从两道题的调查结果看出。第一题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你重视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情趣吗?”选“非常重视”的占55.76%,选“比较重视”的占40.71%,还有3.53%的教师选了“不大重视”。笔者以为,只有选“非常重视”的教师,才有可能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上升到育人的高度。第二题是:“你觉得现在的家长重视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情趣吗?”选“十分重视”的占26.77%,选“比较重视”的占28.62%,选“不大重视”的占39.96%,选“常常忽略”的占4.65%。可见,不少教师认为家长不大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二) 认识存在偏差
“阅读与鉴赏”是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抓手。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卷调查题:“你认为‘阅读与鉴赏活动应从哪个学段开始?”选“第一学段(1—2年级)”的占58.55%,选“第二学段(3—4年级)”的占35.56%,选“第三学段(5—6年级)”的占5.89%。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从第一学段就要开展“阅读与鉴赏”活动。另有两道相关的问卷调查题。第一题是:“随文练笔或指导学生习作时,你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吗?”选“一直注重”的占67.84%,选“经常注重”的占15.79%,选“偶尔注重”的占16.37%。第二题是:“在与学生交流时,你重视自身审美素养的体现吗?”选“不管什么情况都重视”的占81.78%,选“对所谓的好学生重视,对所谓的差学生不重视”的占2.97%,选“集体交流时重视,个别交谈时不大重视”的占8.92%,选“没有考虑这么多”的占6.33%。从提高认识的角度说,教师应该一直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不管什么情况都要重视审美素养的体现。
(三) 培养路径过窄
培养路径过窄主要表现为重课内教学、轻课外实践。可以从三道调查题中看出。第一题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你会组织学生对一些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吗?”选“经常组织”的占62.36%,选“偶尔组织”的占37.64%。第二题是:“你会在课后作业中引导学生参加真实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发表观点或看法吗?”选“经常引导”的占71.56%,选“偶尔引导”的占28.44%。第三题是:“在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中,你会关注学生的审美倾向吗?”选“经常会”的占69.52%,选“偶尔会”的占23.96%,选“从不会”的占6.52%。培养路径过窄,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不能形成理想的育人合力,弱化了以美育人的效果。
二、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需要多元路径和多方协同
(一) 用好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主阵地,离开课堂教学谈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舍本逐末。语文教学中,用好课堂主阵地的“落点”有:
1. 置身情境
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才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情境是有意味的场景,具有感动人心的作用。在情境中学习,会产生以文化人的效果。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课,如果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实地观看火烧云,看云的色彩及其变化,再说说内心的感受,学生就会将大自然的美深深地印在头脑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体验,再去朗读课文,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2. 朗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式。经典作品,其字里行间是有“文气”的,朗读时,需要有节奏和声调的变化,在抑扬顿挫中感受作品的情怀。感悟和朗读相辅相成,如果感悟不深,即便有纯熟的朗读技巧也会让人有做作的感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透且深刻,身心才会与文本高度契合,才会产生共鸣,朗读也才会达到美好的境界,在这样的朗读中,心灵再一次受到滋养。
3. 想象补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的常用手法,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文中,有不少留白,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文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几句话,写出了王戎的智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王戎的身体不动,思维是不停的,他在想些什么?心中又会对诸小儿说些什么?通过想象、推测,学生走进王戎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王戎的智慧。
4. 对比辨析
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设计,各学习任务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比如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金字塔》一课,由两篇文章组成,一篇是《金字塔夕照》,是文学阅读类文本;另一篇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实用性阅读类文本。通过比较,学生就会知道,第一篇写的是金字塔夕照下的美景,采用文学性表达;第二篇是对金字塔的说明,是非连续性文本。学了本篇课文后,学生既感受到文学的味道,又体会到说明的严谨,还认识到——讲解一个地方,既可以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提高讲解的准确性,也可以采用生动描述的方法,增加讲解的文学味,两者相互映照,形成互补。
(二) 构建课外活动圈
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实践,离不开生活和学习中的文学活动,离不开当代的文化生活。
1. 设计、组织校园文学活动
校园是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文学活动是校园语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中设置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本书阅读”这两个学习任务群,为丰富校园文学生活提供了支持。一是营造浓郁氛围。学校设置文学微景观,让学生置身于文学作品描写的场景之中;开放学校图书室,让学生自由阅读、交流;走廊上,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如读书笔记、文学作品。二是开展阅读活动。开学初,各年级制订阅读计划,统筹安排个人阅读与集体共读的书目,整体规划阅读进度。三是组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还可以策划校园戏剧节等活动。
2. 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新课标要求“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这十分必要,因为教材与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化现象并不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比如,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会、会标设计征集活动,说明设计的意图;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某个语言类节目进行点评;举办沙龙活动,对新上映的有影响的电影进行评论……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做到跨媒介、跨学科学习,能够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三) 营造家校共育场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仅靠课内教学、课外实践远远不够。事实上,学生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调查中发现,家长对孩子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往往是忽视的。所以,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提醒家长站在育人的高度看待教育,心中一定不能只有分數。唯有家校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沙华中,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