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①

2022-02-10 13:06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罗 岩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产生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指出,多举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升,这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人才需求标准的改变与提升必然要求重塑教师角色。为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践行新的发展思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应积极提升职业能力,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教育提质之需。由此,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开发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

2 研究概况

通过知网检索系统,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在知网中搜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文献资料共计845 篇,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国内学者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大概以2006 年为分水岭,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6 年以前,是为萌芽阶段,在该阶段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年均发文数量不足3 篇,整体而言研究比较缺乏;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从2006 年开始,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明显上升,文献数量从最初的3 篇增加至30 余篇,此后的文献数量整体上升趋势,年均发文数量约达到54 篇,且研究内容方面也更为深入。由此可知,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这一领域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该领域问题具有一定的关注热度和研究价值。

1999-2021 年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文献数量汇总图

3 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职业教师的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及韩国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师素质及培养模式纳入研究视野;国内学者对于职业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起步较晚,初始阶段主要集中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培养思路、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1],并未形成完整的培养模式。随着研究的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也逐渐深入。1991 年,王义澄学者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理念,指出可以通过带学生下厂实习、直接到工厂单位锻炼、参与或承担重大实践项目等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模式,培养出“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这拉开了国内学者研究“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序幕。

总体而言,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3.1 学分制改造型培养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对“双师型”人才学分制改造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乌克兰的“4+1”模式,主要针对工科院校的毕业生采取4 年的专业教育以及1 年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培训,以便毕业时取得学术性证书和技术性证书的双证书培养模式[3];英国的“2+1+1”的“三明治”培养模式,通过2 年的在校理论学习,配合1 年的企业实习实践,再返回学校再学习的工学交替模式,使得企业实践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4]。均力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均衡培养与充分融合;国内学者积极探索“3+0.5+0.5”的本科层次“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4+2”的研究生层次“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本科阶段应为培养对象提供0.5 年的企业实践和0.5 年职业院校实习的培养过程,研究生培养阶段在前4 年注重职业技术师范类教育,后2年注重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实践培养[5],这些培养模式在原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丰富了培养内容,拔高了人才层次。

3.2 过程探索型培养模式

国外注重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培养过程探索,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模式,将培养课程设置为“长期课程、短期课程、在职进修课程”,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设置不同的培养时间及课程内容,同时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作用,企业提出用人标准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提供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双向配合,共同培养[6]。丹麦采用“专业技能经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 的附加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在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之上,在辅助进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专业考核后取得职业教师资格;美国则采用职业技术教育证书制度,在确保教师具备较高学历水平的基础之上(通常为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来实现学院教育和实践环节的互补融合,确保职业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实现相互协调。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研究,提出多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动态、互补、组合式”模式,以帮助职业教师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互补、教师素质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有机组合、不同特长的职业教师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二三四”培养模式,即选取职业院校十分之一的教师群体,设置三年的培养时间,在培养实践内完成参加两次实践活动,且每次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四个月,以此实现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即可以保障日常的教学活动不受影响,也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升级;“三并重”与“三结合”培养模式,即要实现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实践与理论的“三并重”,同时实现职业学院与企业、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专职与兼职的“三结合”;针对全日制研究生群体设计的“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的“三双”培养模式,通过综合提升其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使其具备较好的职业教育教学素质;“A+B”培养模式,即在职期间理论进修配合工厂技能实习,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一三三”培养模式,明确“双师型”教师统一的认定标准和岗位要求,开展入职阶段、在职阶段、激励阶段等“三段”一体化的培养过程,同时融合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构建培养平台,为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人才质量打下基础。这些新型培养模式,都为“双师型”教师过程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3.3 主体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

国外主体复合型培养模式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最为典型,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关注培养行为能力及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不仅让社会转变了对于职业教育行业的观念,也帮助职业教育行业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中,德国的职业教育得到诸多国家的认可;受到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启发与影响,国内学者提出双主体复合型培养模式,即将学校和企业均列为“双师型”教育人才的培养主体;后又将政府作为资源保障及规范化管理参与主体,纳入培养主体当中,形成“三元互动”的政府学校企业三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教师个人也应该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能力素质提升的各种培训及实践活动中来,主动实现由普通教师到“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及教师个人四主体复合型培养模式;“七位一体,多元立交”的培养模型,即在培养主体方面选择企业、政府、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中心、高水平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院校等七个与“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密切相关的主体,实现多元互交,相互协作,共同培养;除此以外,亦有学者打破常规的多主体培养思路,设计由地方的理工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及职业院校等三方主体联合构建的“地方院校联合”跨界培养模式,以此实现“双师型”教师兼具专业实操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不同主体的共同作用下,提升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的可行性。

4 发展趋势

4.1 立足实际,提升可行性

国外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较多,且非常注重职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人才培养、选拔、晋升的依据,总体而言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对于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国内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绩,这对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然则宏观层面的研究居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研究少。从“双师型”教师所处的实际培养环境和培养对象个性能力特点出发,针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培养手段、监管措施、激励办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将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提升可行性与操作性,才能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产生积极的成效。

4.2 结合时代背景,迎合社会需求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多个阶段数十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密切联结,社会促进了职业技术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的不断提升,促进了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和从业教师标准的拔高。从手工操作到人工智能,从2G 环境升级到“5G 时代”,这些信息无不提醒我们市场对人才再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由此,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应当迎合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把握社会及行业前进的脉络,在传统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基础上,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之与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相结合,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思路及内容,从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4.3 能力提升是重点,品德塑造为核心

教师是实施课程教学、开展教学创新、落实教育政策、评价教学成果的推动者,也是帮助学生领悟专业知识、拓展实践能力、塑造健全品格、提升综合素质的引路人,教师品德的好与坏直接且长远地影响到教育水平及教学效果,其一言一行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双师型”教师师德师风等品格的培养与塑造尤为重要。在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颇为看重,并以此延伸出多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这都对于今后该群体培优提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则,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加强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实操技巧、教学水平的培养,更需要从根本上巩固和塑造教师品德,以品德塑造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研究具体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只有在优秀的思想品德基础之上,拓展其教学能力,巩固其专业水平,强化其实践操作,才能打造出合格“双师型”教师团队。

4.4 横向拓宽,纵向延伸

社会的进步对职业教育从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须打破以往的“巩固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的思维定式,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维度,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到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从协作能力、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到从业道德、职业认同,可以选择多方面多维度探索培养模式及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亦需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纵向延伸,上溯到“双师型”教师的从业标准、衡量指标、岗位职责、积极范式,下延至“双师型”教师的评估体系、绩效指标、激励手段、管理方法,形成“明确培养标准——创新培养模式——有效落地实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链条,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更为充实和完整。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