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军
(福建教育学院职业教育部,福建 福州 350025)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专门部署,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
2018 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对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求,2022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下同)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骨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中坚力量,探索县域骨干教师培训如何提质增效对促进县域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和解决县域基础教育发展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骨干教师一般是指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师风、业务素养等综合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重要工作,具有较强教育教学研究兴趣和能力,并取得一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对一般教师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特定学段或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大辞典》中,骨干教师是指“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起核心作用的教师。”[1]县域骨干教师,特指以县级行政区范围内的骨干教师。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要求,县域骨干教师培训的发展定位从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具备较强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向高素质专业化意义上的多种角色进行转变。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2 年11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无论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立足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骨干教师作为新时代各区域各学段各学科优秀教师代表,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并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价值引领,实现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骨干教师,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争做新时代新征程“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教书育人的成效上。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学生能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骨干教师能够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并勇于探索创新,将先进理念同丰富教学经验相结合,破解教育教学改革障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骨干教师不仅应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师风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示范引领能力。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力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实践者,还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新时代,骨干教师肩负着示范引领广大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责任,让教师队伍从一花独放到万紫千红的责任,因此骨干教师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示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争做新时代新征程“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相对大中型城市,县域的教师存在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不够高、知识更新速度慢、政策接受能力弱等问题,基层教师对国家教师教育政策的认知存在误区甚至盲区,对教育政策要求掌握不全面,执行不到位的情况。[3]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下,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以农村为主的县市区,教师教育存在培训内容、方法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的情况。按照新时代振兴教师教育和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骨干教师培训的发展定位分析,当前县域骨干教师培训关注以下热点难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和国家把教师培训发展与培训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强化监督检查,落实专款专用,教师教育培训得到大力发展。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师教育培训,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精准化,教师自主获取信息便利化,这些都促进了骨干教师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我国基础教育骨干教师水平普遍提升,但是普遍提升后的骨干教师能够自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成为杰出教师的还是太少,即所谓“方差小”[2]。当前县域骨干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普遍水平较高,但是存在自主创新意识或能力不强的情况,杰出拔尖的人才也比较少。
骨干教师是县域内优秀教师代表,相对一般教师,他们拥有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和更为强烈的自我发展内驱力,在内外力共同推动下,他们更经常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习接受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方法。虽然他们普遍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但是在实际课堂实践中,表现出理念新、实践老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一些骨干教师没能真正掌握所学理念,对将先进理念应用指导教学实践存在认识误区或者实践盲点,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试图机械应对。
随着党和政府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县域骨干教师普遍重视自身能力提升,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开展专业阅读,吸收先进教育理念,课堂教育教学能力迅速提升。但是,大多数骨干教师停留在虚心求教阶段,遇到什么问题学什么,学多少用多少,缺乏自主思考、总结反思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成果。提高县域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能有效助力骨干教师素质跨越式提升,是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发展要求。
县域骨干教师是本学科领域里承上启下的实践者、引领者,他们不仅需要承担本学科领域重要的教科研任务,同时肩负着示范引领带动一般教师共同进步的职责,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责任。带团队能力成为骨干教师必备的重要本领之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县域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高培训资源的有效性和高端契合性,减少无效低端供给。这就要求县域教师培训管理者精准掌握当地骨干教师具体实际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并结合本地基础教育的软硬件条件,从长远的角度系统、科学地制定本地区骨干教师的培训计划,让培训间不再孤立、割裂,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做到精准施训,使每个培训显性成果可见、隐性成果可期,通过培训将县域骨干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汇聚成县域骨干教师团队整体的成长,最后达到促进县域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培训过程从任务驱动式向成果导向式转变的本质要求就在于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理论上是一个自主、自觉的主动发展过程。但在现实中,县域骨干教师寻求专业发展,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
一是出于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寻求发展,他们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会更主动,培训成效会更好。
二是因国家或县域等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做出具体要求,教师被动学习寻求发展,他们在参加教师培训时存在应付的情况,培训成效大打折扣。
成果导向式要求县域培训管理者提高站位,掌握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将培训目标与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发展需要、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特别是县域教师发展规划深度融合,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融入县域教育发展需求中,推动外在条件向内在驱动力转变,引导受训骨干教师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培训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具体表现在培训项目设计中,以成果为导向,预设培训成果,围绕达成预设成果开展学习培训。例如,对教学经验丰富但教研能力比较差的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帮助其总结丰富的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思想理念,形成自己的标志性成果;对具备先进教学理念但教学实践过程“老化”的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帮助其掌握所学理念的深刻内涵,并指导突破教学实践瓶颈,实现教育教学创新等。
传统教师培训注重借助外部力量,以优质培训资源支撑培训项目进行,而忽视受训教师本身的力量。县域骨干教师本身是一个县域优秀教师的代表,每个教师又是独立的个体,具备不同的个体特质。发挥受训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力量提高培训实效要求在精准训前调研分析基础上,注重设计建立学习共同体。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结合预设培训成果,建立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小组,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个人特质,学习互助、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共同体,不因为培训结束而解散,可以延续到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长期经验共享互助进步,实现教师队伍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