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代数思维培育探索

2023-01-31 13:09高友润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代数算式字母

高友润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8)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代数思维是由关系或结构来描述,通过数学符号、字母等研究运算规律、探析数学性质,是一种数学推理运算的过程。当教学新的数学概念时,代数思维推导模式主要体现在归纳与推理、模式化与结构化等活动中,有利于发散小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和数感等素养。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数学教师将算术与代数“分而治之”,导致代数思维与算术思维的培养与引导割裂开来,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理清代数与算术的异同,明晰代数思维概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抽象,且注重思维方式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引领学生不断提升数学认知能力、数学思维水平。小学生学习数学时,首先接触的是具体的数的运算,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算术思维。代数运算则是以算术运算为基础,针对抽象符号的运算。在引领小学生建立代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算术与代数联系起来,引入逻辑关系,使得学生能借助现有的计算规律和方法,了解什么是代数、领悟代数与算术之间的差别,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代数思想和概念的认识。

例如,在“乘除”算理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直接灌输计算规律相关知识的做法,利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探索算式中的逻辑关系,逐步建立树立代数观念。如将算式“4×25=100”变式为“4×( )=100”,利用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未知数与“4”和“100”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入“代数”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创设问题情境:小羊想要渡过一条河,水獭们就搭建了一座桥,在小羊过河的时候,水獭们却说:“你要过河,就要先回答问题!”小羊想了想,就点了头。水獭出题:4×( )=36,5×( )=100,6×( )=42。当童话故事演示完后,教师就可以顺势说:“让我们来帮帮想要过河的小羊吧!”引导学生参与算式思考与计算过程之中。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与运用代数思想,需先让小学生讲述他们的思考过程,再结合实际题目,说说如何利用代数求解,帮助学生理清算式中的代数关系、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与应用代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代数思维意识

《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代数思维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思维,它的形成过程是一种从常量到变量的符号化、形式化或结构化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知,调动已有经验,运用其中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代数思维意识;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形象化、生动化的互动情境,积极地与学生互动,适时进行思维引导,提升学生的代数思维意识。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扑克排序游戏情境:卡通扑克牌6、7、8、9、10 依次从屏幕中挑出排队,首先问学生:“下一个应该谁出场?为什么是‘J’出场?”“猜猜再接下来出场的是什么?说说为什么是J、Q、K 出场?”让学生初步感知可以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其次,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列填数游戏,体验用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教师依次出示卡通数字数列:(1)5 6 7 8 B 10 11 12……;(2)2.5 2.7 2.9 3.1 H 3.5……;(3)……教师让学生来说一说数列中的字母表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字母表示整数、小数、分数,这些数都是确定的数,也可以说固定的数。再次,运用信息技术继续创设动画游戏情境——“一猜即中”:小精灵往魔盒里放若干彩球,同学们猜放了几个彩球?要求“一猜即中”。学生猜测后,教师问:“一定吗?”学生自然回答:“不一定。”教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不知道老师放入了几根。”这时候,教师启发:“有没有一个数一定能表示老师信封袋中的粉笔数量呢?”这时有学生想到:“字母n。”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怎么能想到用n 根表示呢?”学生:“生活中不确定的数都说n个。”就这样,逐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逻辑关系,突破“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的认知难点,感悟数学代数思想。最后,借助信息技术出示一条可延伸的数轴》(见图1):

图1

教师问:“这里的“m”表示多少呢?”

学生回答:“m 表示11”。

教师又问:“如果□里的数也用字母表示,你想用什么来表示?”

学生又想到:n,p,y……

这时,教师要增加难度。

问学生:“如果□不能用其它字母表示,只能用‘m’来表示,该怎么表示?”并进一步师引导:“能不能用与’m’有关系的式子来表示呢?动动脑筋想一想。”

同时,借助放大镜突出数轴中我们要观察的部分,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数轴

教师问:m 表示哪个数?□表示哪个数?11 和8之间有什么关系?11 和9 之间相差多少?11 用m 表示,那8 该怎么表示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数轴上找一个数,并用含有“m”的式子表示;之后,让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引领学生一起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经历字母可以与数一起组成式子表示一个数,感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数。创设形象化、生动化的互动情境,积极地与学生互动,适时进行思维引导,提升学生的代数思维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代数思维应用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日常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习”和“教学做合一”。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到的生活现象、面临的生活问题等,学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探索建立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培养代数思维的应用意识。代数思维的训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见图2)。

图2

(一)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觉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教学“以退为进”这一课,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启发学生思考:增加次数=之前的人数=人数-1,探究发现规律:1+2+3+...+(n-1)=n(n-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从而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7-12 岁是儿童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运算虽然还是零散的、孤立的,但是在具体事物和情景的支持下,小学生开始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逐渐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加强学生代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例如,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导入环节时巧设握手环节(2 个同桌握手、3 个女生握手),紧扣教材例题,同时让数学课饶有生趣。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为探究“化难为易”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在探讨55 人握手问题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以退为进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 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 个点和5 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觉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 依次加到人数减1 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次数其实就是从1 依次连加到人数减1 的那个数的自然数的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55 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了算法,同时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在此过程中,少部分学生认为,总次数=上一次次数+增加次数,而没有对自己的算法进行优化。此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应及时更新算法。然后,在算法拓展提升中寻求背后的意义,即(现在的人数×之前的人数)÷2=总次数。

代数思维是中小学数学的链接点之一,小学生只有在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代数思维,才能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好适应教学环境与教学阶段的变化。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为前提,重视小学生代数思维培养,并将与代数相关的知识点与算术、算式联系起来,引导小学生结合现有知识、学习经验理解什么是代数,并逐步形成代数思维。

猜你喜欢
代数算式字母
字母代数
两个有趣的无穷长代数不等式链
Hopf代数的二重Ore扩张
什么是代数几何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字母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