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霖 简占东 林绍惠 林 娥
(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在传统培训观念和培训评价制度的影响下,不少培训机构仍然以讲座式培训为主,这种培训方式仍然是单方向的知识传递或知识灌输,当下,随着“学习”概念的不断丰富以及“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的确立,这种单一的讲座式培训弊端日益凸显而不合时宜。有效的培训呼唤更加丰富的培训形式。学员论坛,也称为论坛式培训,作为一种培训方式,它以众多的优势以及适应当下学习理念正在被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近年来不断在校长培训中探索和完善学员论坛这一培训形式,希冀为创新中小学学校干部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学员论坛是以学员的培训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设置主题,由培训机构搭建论坛平台,让学员参与主讲和展示,发表与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学习活动,并通过不同的观点碰撞,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它不同于一般单向输入的讲座培训,而是以探索问题为任务驱动,发挥学员的主体性,挖掘学员的经验和智慧,使学员在梳理自身经验、进行不同的思想碰撞中让自身的观念更加趋向理性,它对传统的单一讲座式培训是一种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学员论坛作为一种培训方式,它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
“学员主体性”成为当下教育培训中的流行话语,“以学员为中心”成为其通俗的话语表达。但大多数时候,它只是成为一个好听的口号。要想真正落实“学员主体性”这一培训理念,首先对“学员主体性”这个概念需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目前在教育培训中,人们并未对“学员主体性”概念进行界定,也没有形成共识,这造成了行动中的模糊。借鉴基础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讨论,所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创造性、整体性等特征。[1]如果我们回到“主体性”概念产生的根源,它源于人们对人类社会中的人被奴役以及作为人的本质被遮蔽的反思和反抗。反观现实中的各类教育培训,参训学员在课堂中成为被动的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在这过程中不管知识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不管方式的合理性,不管学员的情感和思维,学员仿佛成为等待接受信息的存储器。基于此,学员主体性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方面是从目的和价值追求层面来看,把学员的发展作为培训活动的根本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来看,要在培训过程当中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在培训过程中,上述两个维度又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意味着尊重学员的培训需求。对于大多数的学校管理干部而言,他们在日常教育与管理中必定会遭遇各类问题与困惑,而这些困惑正是教育培训的价值所在以及课程设置的依据。第二,它意味着尊重培训学员的经验和智慧。学校管理干部都是成人,他们不同于中小学生,在诸多问题上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与经验,学员的经验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培训资源。因此,培训活动安排可以为学员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使学员的经验能够发声和碰撞。第三,它意味着发挥学员的创造性。培训活动可以为学员创造更多的平等对话机会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启发学员思考。学员的创造性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更好地彰显。对此,学员论坛的主题以学员关心的话题为基础;学员参与论坛的交流,可以表达自身的思考和经验;在平等的对话中,不同的思想被激荡和交锋,使得原有的经验得以重新建构。学员论坛的活动指向和活动形式要求均彰显了学员的主体性。
传统的讲座式培训通过大量的讲座课程向学员传递知识。对于这些知识,学员并没有时间消化和吸收,也没有平台对其所学效果进行反馈评估。学员缺乏展示与输出的任务驱动,导致学员“轻轻松松听课,彻彻底底遗忘”,培训成效长期低下,这种培训活动使学员处于浅表化的学习状态。剖析这一问题,可以发现传统的讲座式培训忽视了成人深度学习的真正机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由于知识是社会性建构的,那么个体的社会成员就有可能增加或改变知识体系的构成。教与学,尤其对成人而言,是一个协商的过程,是对个体的可交流的意义进行建构和交换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提供引发认识冲突的经验,从而鼓励学习者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经验的新认知图式。通过讨论等形式获得支持的实践活动,成为这种教育实践的核心。[2]对此,在“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下,学员论坛驱动学员对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输出和展示,学员所展示的内容必须与当期培训主题相一致,通过限定发言和自由发言多种形式,让学员对该期所学内容以及研讨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围绕主题进行拓展性思考,进行自由发言并引发观点辩论和思想交锋。通过总结、陈述和辩论,学员了解其他学员可能的观点,克服自身原有对某些问题认识的有限理性,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多元而全面,使自己的原有经验或图式得到了完善或修正,也将新的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深化学员的学习成效。
好的教育培训过程应该是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培训者和学员能够在知识、情感、生命体验等诸多方面相互滋养的过程。学员论坛以其特有的互动设计,能够帮助实现教学相长。在“以学员为中心”理念驱动下的学员论坛,坚持平等对话原则,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解除传统课堂中的互动与人际关系焦虑,对于学员之间、培训者与学员之间都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对于学员而言,他们既收到来自同学的观点碰撞,又收到培训者的专业点拨,深化了对培训主题的认识。对于培训者而言,他们参与学员论坛,一方面通过专业的点评为学员的论述提供指导和提升,一方面通过倾听学员的发言,判断学员本期学习的收获,以及学员对某些问题可能认识的偏差,这也可以为后续培训改进提供经验基础和努力方向。除此之外,彼此双方在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信任、增进了情感,真正体现了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与对话,在这种形式中,传统的关系得到了重塑,参与者彼此成长、互相滋养。
“学员立场”是职后教育培训的价值载体,也是价值本身,它是“学员主体性”的具体呈现。在活动中,这种价值又可以具体表现为“学员在场”,即强调学员在现场的身体参与、情绪情感体验、语言的表达和思想的展露。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在组织学校干部培训过程中主张“学员在场”理念,并以此推进培训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在这种理念之下,通过一系列的流程设计,把理念渗透和体现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实现理念流程化或理念程序化。这里结合部分学校管理干部培训项目的探索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出以下的操作流程。
1.主题的选择
主题是对培训活动空间的限定,这种限定是必要的。“没有界限的空间不是空间,只是一种无序的空旷,在这种空旷里不容易出现真正的学习。”[3]学员论坛的主题是论坛活动的必要界限,它可以更好地确保培训目标的达成。在“学员在场”的理念下,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主题要结合学员的培训需求,对此,项目组结合训前培训需求调研,把学员的培训需求转化为论坛的主题。其次,论坛的主题应该与整个培训主题保持内在的一贯性。论坛是培训的总结和高潮,是对主题的深化。因此,二者之间要保持内在的一贯性。再次,主题要切合当下的教育发展的热点和政策趋向。最后,主题要贴近学员的生活和经验,避免过于学术化,这样学员可以和自身的经验发生联结,在思考和发言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需要强调的是,论坛主题的选择虽然根据情况通常由项目组设计,但并不意味着由项目组单方面随意决定,而是需要在与学员交流,包括前提的需求调研过程中形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员在场”的理念。
2.流程的设计
科学合理的流程有助于活动有序地进行。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下的基本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学员论坛流程
第一,设置一个前置的分组主题研讨。由于不少培训班级规模较大,因此可以通过分组,将小组研讨的规模控制在适宜的规模内,大致每组在8-12 人,以保证所有的学员在研讨过程中都能够较为充分地发言。这个环节需要前置到前期的课程当中,通过分组主题研讨,确保学员对论坛研讨的主题有所准备;通过前期相应的专题讲座学习与总结,为论坛的正式举行储备知识基础;通过前期课内外的学员交流,增进学员之间的认识和情感,克服完全陌生所带来的恐惧。第二,在论坛正式举行时,先邀请一位专家或者学员进行主旨发言。主旨发言是针对论坛主题的一个提纲挈领式的解题发言,它重在阐明主题的意义、题意。理想的主旨发言应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同时它在学员发言前可以进一步明确发言的方向与范围,即明确发言的界限。第三,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是针对前置的分组主题研讨成果进行小组的总结之后,面向全体学员的展示。它有助于学员对该期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展示学员在主题研讨中的共识与分歧。第四,围绕主题的自由发言及辩论。此环节最具挑战性,也最体现学员创造性的环节。它是对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对前期研讨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思考。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提前布置,让学员有充分的准备,同时主持人要准备好将主题分化为更细微的问题,引发思考。第五,总结点评。此环节可以邀请项目组的专家或者其他校外专家或者优秀学员代表对论坛的形式、内容与效果进行总结点评。
3.人员的选择
论坛的成功举办要选好主持人和发言人。主持人可以由项目组的专业教师或者校外的专家或者优秀的学员代表。理想的主持人要能够把握局面,熟悉整个培训环节,吃透相关的政策和文本,能够迅速把握发言人的主题内容,能够进行一定的引导、点拨、质疑、补充和升华。[4]
学员论坛的发言人选择要体现“学员在场”的理念。即保证所有的学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但这种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会遭遇时间的有限性和发言的无限性之间的冲突。对此,笔者在流程设计中特别强调前置的全员参与的分组主题研讨。以此既保证理念的落实,又能够最大程度解决设计中面临的冲突。在正式论坛中的发言人选择可以根据小组讨论举荐和学员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对于自由发言中的高难度、高挑战性的任务,发言人可以适当地由项目组团队、班委、组长等人共同商定,选出对论题有实践经验、对论题充满兴趣、具有真知灼见、善于总结与表达的学员作为论坛发言人。[4]
论坛的实施在前期精心设计与筹备的前提下,整体上可以说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主持人需要进一步强调论坛的规则,如发言时间、紧扣主题、发言顺序。除此之外,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在学员论坛中,由于学员需要在台上进行公开展示,这必然会面临畏惧丢脸的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从而导致学员不愿意上台交流或者不愿意放开阐述。对此,项目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缓解紧张的气氛:一方面调整适宜的座位摆放。空间社会学者列斐伏尔曾指出,空间中弥散着关系并影响着其中之人的互动。论坛空间中的座位摆放会影响学员的情绪以及参与度。论坛的座位的摆放应区别于传统的讲座型课程常用的秧田型座位。经过探索,项目组将台上座位调整成弧形,主持人和所有自由发言人共同面向台下学员落座弧形座位。这样的座位安排既方便发言代表之间的眼神交流以及与台下的学员的交流,也可以减少单个人在台上所面临的压力。在相互的眼神交流中,大家可以形成互相支持性的研讨氛围,减少单个人在台上发言所可能出现的尴尬和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主持人来营造一种支持和鼓励的氛围,消解学员在发言中的可能畏惧心理。
2.注重专业化的引领
学员论坛并不是完全由学员自说自话。如果论坛没有凸显“论”的韵味,既没有思想火花碰撞,也没有经验体悟分享,更没有总结提升,学员的学习将停留于肤浅。因此,论坛需要专业引领。其中,主持人与总结点评专家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持人除了营造一种支持、友好、鼓励的氛围外,还要承担以下的职责:引导学员紧扣主题发言,形成观点,防止跑题;从学员所谈论的现象观点中剖析更具形而上的问题,引发进入更深度的思考;适时地“煽风点火”,引发学员之间互相辩论以进一步开阔思路,让论坛呈现“论争”的色彩。对于点评专家而言,更显专业特质。点评可以从研讨的形式、内容与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支持性的优缺点分析后,进一步提炼论坛的成果,将学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帮助学员将所论的知识进一步体系化与理论化,完成新知识体系的建构。
传统培训及论坛结束后就彻底结束,忽视了总结与反思的作用,这也错失了论坛更丰富的价值。论坛后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对论坛所论之知识的复盘与深化,进一步强化学习所得,甚至部分学员可以将之转化为研究成果和办学思想。对于项目组而言,总结和反思更为需要,它是论坛形式不断优化的需要。没有反思,学员论坛可能异化为一种重复性的机械操作;没有反思,学员论坛的丰富价值难以被不断挖掘。项目组通过培训质量评价、与学员交流反馈等途径,不断获取论坛优化的建议。同时,总结与反思也可以帮助项目组深化论坛式培训的思考,并促进项目组成员对论题的深入认识,在一定积累和探索之后还可以形成研究成果。好的培训本身应该成为培训者自我成长的契机,在成果意识导向下,培训者应用论坛的成果,用心总结反思,形成研究成果,从而促进培训者自身的专业发展。
学员论坛作为一种培训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与以往的培训形式形成合力。但是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如果缺乏配套制度的改革,即使好的培训形式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制度,尤其是高利害关系的制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学员论坛如果要想在日常培训中实现常态化的应用,并且追求实效,那么,培训评价制度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当前的培训评价制度仍然注重对传统讲座式培训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报酬,而对其他形式的培训关注和认可不足,并缺乏相应的利益保障,致使一些需要高技术含量的培训形式与技术难以在培训中应用或者说难以持续应用,培训形式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口号。
理念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产物,对人的行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培训中,优秀的培训者同样需要理念的指引。在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中,尤其重视个体的教学主张、教育思想的凝练。对于培训者而言,理念是个体行为的明灯,它时常照亮个体专业精进的发展道路,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立场,在变动不居的当下,它是个体应对变化焦虑的安定剂,它是职业立命安身的根本。笔者在从事培训的过程中,在学员论坛的探索中,转化“主体性”的概念,坚守“学员在场”的理念,以此检视学员论坛的流程设计是否合理。如果不是基于某种理念的指引,就容易陷入僵化的境地,甚至形成形式主义。上述的流程是一种初步的探索,并不是固定的程序。常思理念以及检视方法和程序,那么,形式与流程的创新便不是难题。
学员论坛在一定流程的保障下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但论坛的成效有时离不开培训者的专业素养。在论坛中,不管是作为策划者还是作为主持人亦或是作为点评专家的培训者,都需要拥有专业的素养。他们需要对成人学习的机制有深刻的认识,需要对论题所涉及的专业有扎实的学识基础,需要有善于倾听的技巧,需要有兼具专业化与通俗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有善解人意的友善态度,需要有灵活应对的教育机智……人才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追求卓越没有止境,培训形式的增值需要培训者不断精进自身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