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艾岚
(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福建 大田 366105)
思维可视化是将原本抽象的思考过程,包括其路径、结构和策略等运用一系列图式工具形象化地呈现,让思维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从而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有效生成。[1]图式理论强调的是,学生阅读文章的思维过程,事实上也是文体知识与信息与学生原有的思维认知图式交互融合的意义建构与生成的过程。学生只有试图将文体知识与原有的认知图式产生关联,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进行深度阅读。[2]思维导图是很好的思维可视化图式工具。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发展的,即使初步形成的抽象思维仍具有一定的形象性。[3]思维导图将思维可视化,通过将原本不可触摸的思维形象化,契合于形象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这样一个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思维品质,同时思维品质的提升推进了对语言的学习。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尤其是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三四年级的学生具有初步观察与辨析的能力,但观察不够全面,还不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高年级的学生能够根据语篇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对比,但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连续的思维能力及自觉的判断能力、问题意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学习的机会一般较少,使用的思维导图工具较单一,主要以气泡图为主。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可视化能力。当前教师最常运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主要有气泡图、双气泡图以及树型图、桥型图等8 种类型,本文以外研版三起教材为例,阐述一些常用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步骤与策略。
双气泡图常用于对比两种类型的信息。在外研版三起教材中,可运用双气泡图去可视化呈现的实例不少,例如四年级下册Module 6 Unit 1,五年级下册Module 1 Unit 1,Module 2 Unit 1、Unit 2 这几则语篇都是关于过去到现在的生活、人物变化及比较,适用于双气泡图。
以五年级下册Module 1 Unit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 为例,该课语篇的主要内容讲述了Amy 和Lingling 一起欣赏关于中国话题的电视节目,节目中将一位中国老奶奶过去与现在生活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中国近年来生活的巨大变迁。笔者将结合该课介绍双气泡图的使用策略:
[Step 1]教师播放课文动画,并提问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要求学生观看课文动画后选择出正确选项(A.many years ago B.now C.many years ago and now)。教师根据回答将比较对象many years ago与now 分别板书于双气泡中(见图1)。
图1
[Step 2]教师呈现语篇第2、3 部分,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完成选择。
China is changing in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A.televisions B.buses and cars C.clothes D.food E.house
通过文本阅读,梳理出语篇中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比较的对象是house、food、buses、televisions,教师将这些内容以图示的方式板书。
[Step 3]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细读第2 部分,以the life many years ago 为主线,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同桌之间进行双人问答。同样第3 部分则通过围绕问题the life now 进行问答,学生上台汇报时,教师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Step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性复述。
[Step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思维导图,观察描述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进而总结归纳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差异,提醒学生观察there weren't 的使用语境。
[Step 6]教师让学生思考在中国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运用该课学到的句型进行表达。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部分学生发言如下:
S1:There weren't any phones many years ago,but everyone has got a phone now.
S2:There weren't many motorbikes many years ago,but there are lots of motorbikes now.
S3:Children didn't have dolls many years ago,but We've got lots of dolls.
在运用双气泡图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深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在学习理解、观察发现、迁移运用中掌握了语用知识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使用双气泡图时,教师首先可基于文本,寻找出比较的对象;其次教师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概括出比较的主题,通过学生间互动、交流,寻找出两个对象之间的不同之处;最后进行补充或评价,完善图式,并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与创新运用。
桥型图是绘制一座桥,同时在横线的上下方写上一组具有某种关系的两类对象,运用多座桥描述多组对象,从而建构起类推的形象化关系[6]。外研社三起四年级上册Module 2、Module 3、六年级下册Module 3 等均可适用于桥型图。
以六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1 The sun is shining.为例。该课呈现了Daming 与Simon 及妈妈在公园野餐的三张照片,用现在进行时描述了照片上的情景即他们野餐时的有趣经历。笔者将结合该课介绍桥型图的使用策略:
[Step 1]教师呈现文本中的插图,问How many pictures did Daming send to Lingling?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hotos?并观看教材动画,进行初步感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于黑板,在每个对象下方画上横线,连接成桥型图。
[Step 2]教师引导学生细看图片,描述图片中的物与人分别在做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图片、发散思考、展开讨论。部分学生的发言如下:
S1:Simon and Daming are counting ducks.
S2:The ducks are swimming.
S3:The birds are watching Simon and Daming.
S4:The birds are sitting in the tree.
[Step 3]教师呈现课文文本,围绕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教师将回答板书,引导学生比较课文表达与之前自主表达之间的区别,试着评价、选择出最喜欢的表达方式(见图2)。
图2
[Step 4]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复述文本的相关内容。
[Step 5]观察思维导图,发现、总结出现在进行时的语法规律。
[Step 6]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at else photo did Daming send to Lingling?Can you try to describe it?”对文本进行补白,创设主题语境下的真实交际语境,运用该课所学知识。
在运用桥型图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梳理总结提炼了语篇中有效的重要信息,阅读技能技巧得以提升,同时很好地培养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评价力、融会贯通的运用力等重要的思维,推动了小学生高阶思维的锻炼、生成与发展。
学生思维可视化能力的形成不能只是教师的示范,不能只局限于板书的运用。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小学生一起动手参与思维导图的绘制、运用实践过程,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可视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可视化能力,先搭设支架,再逐步放手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单元的整体教学与引导过程,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篇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合的单元,进行思维导图制作的指导。
以外研社三起六年级上册Module 4 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语篇介绍了多个中外重要节日,从节日活动方面介绍中外节日习俗。因此该单元目标设计为:能够制作思维导图对所学过的节日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课时1 目标为:在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框架下,补全文本Thanksgiving Day 的信息。课时2 目标为: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有关Chinese festivals 的相关信息。笔者将结合该单元整体教学介绍如何在单元中思维导图的使用策略:
第一课时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为:
[Step 1]教师播放课文动画,学生根据问题“What is the topic?A.Chinese festivals B.American festivals How many festivals is mentioned?What are they?找出该课的两个主题Flag Day 和Thanksgiving Day。
[Step 2]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文本第一部分,基于问题“What do they do on Flag Day?”在文中划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找出的信息,示范如何制作思维导图(见图3)。
图3
[Step 3]教师调动学生通过已建构好的思维导图对Flag Day 相关内容进行复述。
[Step 4]学生根据之前提供的范例支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有关Thanksgiving Day 的中心词、关键词,并将找到的相关信息填入提供的思维导图支架中(见图4)。
图4
[Step 5]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复述有关Thanksgiving Day 相关信息。
第2 课时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为:
[Step 1]教 师 提 问What is the topic?What festival is mentioned?在第2 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回答出Chinese festivals,不需要提供选项了。接着浏览文本,依次判断提供的文本是哪个节日,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和理解,提取中该课的中心主题与子主题。
[Step 2]教师呈现文本第一部分,提问What do we do 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标注出关键词,What do we eat 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对重点的关键词进行标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寻找关键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第一部分并板书于黑板(见图5)。
图5
[Step 3]教师要求学生从文本第二、三、四部分中,选择其中一个部分,按照学到的制作思维导图方法,自主阅读,寻找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Step 4]教师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其制作过程。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Step 5]教师呈现当地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围绕问题“What else do we do at the Lantern Festival?”结合生活实际介绍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及学校乡村少年宫板凳龙兴趣小组制作板凳龙的过程,丰富有关Lantern Festival 的相关信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至思维导图。
[Step 6]教师要求学生从其余的三个节日中任选其中一个节日,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补充,丰富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请部分小组汇报展示。
[Step 7]教师呈现前一课时制作的American festivals 思维导图与该课制作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归纳和总结出中外节日的异同点,同时提问”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ssons?”帮助学生发现节日的意义。最后布置本单元的单元作业,利用思维导图归纳和梳理所学过的中外节日信息。
以上案例中,笔者通过搭设思维导图支架,教师良好示范并指导思维导图制作要点,由单个节日的信息整理逐步过渡到Chinese festivals 的信息梳理,最后到中外节日的归纳与整理,一步步指导并提升学生思维导图制作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教师应充分使用多种工具,如思维导图、信息结构图等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他们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从而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发展,激发推动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梳理提取、总结概括、整合建构、吸收内化、运用转化等能力的提升,引领学生多角度分析、欣赏、评价语篇,从而切实推动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呈现与发展。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对思维导图及各种图式工具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深入研读语篇,分析和选择适合的工具,有意识、有艺术地提出有效度、有深度及有层次感的问题,真正让学生深度参与并有效学习,以期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成效。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应用实践的机会,如运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有效地笔记、激发小组团队讨论或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及应用创新,由学生自我设计、自主规划、自行绘制并自我调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可视化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迸发出更好的创造力、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