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平
(福建教育学院杂志社,福建 福州 350025)
不同的学科学术期刊往往有其独特的审稿和编辑理念。近年来,基础教育学术期刊兴起一种深度编辑理念。有研究者认为,“深度编辑”,即是在尊重文章观点的基础上,帮助作者修改、完善文章,使其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更加清晰地阐述思想、展示成果。“深度编辑”的内容,包括标题的确定、主题的突出、结构的调整、内容的增减,等等。[1]这样的深度编辑,深化了编辑的内涵和实践,但也由于立足编辑的本位视角,往往是一种深度编辑和加工理念,在来稿质量还行的情况下,有锦上添花之效。倘若作为省级基教期刊,往往来稿质量并不是很高,但完全没有写到位时,原有对文稿的编辑和加工的深度编辑策略就不适用了,编辑需要另有一套帮助作者提升论文质量的编辑理念和策略。基于此,笔者认为可在基础教育论文写作过程中去解决这种审稿和编辑的问题,这就是“教研写一体化”编辑理念。
基础教育学术期刊来稿的论文常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教的特征。基础教育的教师写论文是从其自身的经验出发的,多以经验总结为主要形式,主要是谈自己在某个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这类经验做法不能说无中生有,但讲经验做法多,概念界定少,常常牵强附会地突出某个主题或概念。二是研的特征。从教的经验到论文写作。离不开对经验的研究,但大量的一线教师,缺少对经验提出问题,没有研究经验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表现为缺少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一线教师的文章中常会提到一些核心概念,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师们对此往往不界定,常常只是分论点说了4-5 种课堂做法,就说是“高效”课堂实践探索。对核心概念缺乏研究,也表现在参考文献少甚至没有参考文献。三是写的特征。论文写作方面规范性不足。一线教师多数没有意识到写论文与教研一样重要,平日里也就缺少对论文写作的训练,导致从题目、摘要、关键词到论文结构和参考文献,处处可见错误的地方。以上三个明显特征,就是教、研、写没有一体化的特征。
通常对大多数一线教师的论文,往往是先有一些教育教学经验,然后写论文时就寻找经验可写的点,一旦有了几个点之后就开始写论文。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写合一”的过程,是教学怎么教,就以此为根据来写。从这样的论文形成过程,至少出现两个大的问题:一是缺少研究。缺少研究就会缺少问题意识、概念意识、理论意识等,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就会受到影响,从教到写就写成了经验总结,无法从具体经验提升抽象规律。二是写不到位。一方面因为研不到位,所以写也就不到位;另一方面写本身也有一套规范和技能点,一线教师往往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模仿套作,存在拼凑、套概念、蹭热点等情形。由此,上述的基础教育学术期刊来稿论文如何提升质量,对于编辑而言,应该加强这种论文形成过程的“研”,让“教研写一体化”作为提升这类论文质量的编辑理念。
所谓的编辑理念,就是期刊或编辑在编辑工作中遵循的理性逻辑。“教研写一体化”作为基础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理念,有它的来源和内在逻辑。“教研写一体化”源于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启示。“教学做合一”是指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2]据此,我们也可以提出基础教育学术期刊“教研写一体化”编辑理念,即是指编辑编校基础教育学术论文时不能仅从论文看论文,不能只顾写这一件事,要从论文中看出教、研,要用从教中指导研,从研中指导写,做到教、研、写一体化。倘若不顾及教与研,只顾“写”的编辑理念,不利于真正“扎根中国大地”上的优秀学术论文产出。那么这样的“教研写一体化”具有哪些特征?
一是“教研写一体化”反映了论文的创作过程。它指出论文写作是过程性的,而教研写是过程性的不同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教师不能将论文的形成过程与教学和研究相脱离,尤其不能与研究脱离,最起码不能与文献研究相脱离。基础教育来稿论文不参考文献,或者假性参考文献实在太常见,正没有因为如此,编辑可以据此向作者提出审稿意见,要求深化论文写作的文献、概念研究,深化实践的案例补充。
二是“教研写一体化”体现了论文的内在联系。很多时候,一篇质量一般的论文,要提升它的质量,往往不是从如何写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深化研究。对基础教育学术期刊的来稿来说:一是选题比较大的,或者选题比较旧的,经验面面俱到的,就让作者写其中一点,或者找到某个创新点,深化研究,进一步提炼,写深写透。这主要是强调并非所有的“教”经验都值得写成论文,论文需要一些创新性,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典型性经验来写。二是选题比较小的,有聚焦的和创新的,就让作者挖掘核心概念,将概念内涵阐述丰富,这样也就顺理可以写得丰富。对已有聚焦的选题,如何写出科学性,往往要从界定概念入手,一个新概念的引入,对学术期刊来说是非常欢迎的。这是因为学术性就体验在将具体的经验上升到一般规律,而任何规律都是概念和概念间本质联系。
三是“教研写一体化”实现了论文的传播价值。论文一旦发表,也就事实上完成了写的过程,“教研写一体化”,就变成了“写研教”。基础教育学术期刊的作者、读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即广大中小学教师既是读者还是潜在的作者。编辑心中要永远有读者,要协助作者创作出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能引导、提高读者的作品。[3]这就意味着好的编辑理念,应考量到论文在传播中对读者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作用。
编辑审稿质量的达成不能仅靠理念,还应该建构基于“教研写一体化”的审稿质量标准、编辑流程和具体做法。
审稿是对论文质量的深入审查和评价,但对大多数期刊来说,优质稿源不足,来稿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编辑部结合内审意见、审稿专家评审意见进行取舍,尽量保持审稿标准一致。[4]作为基础教育学术期刊,学科编辑部内部如何判断审稿质量和论文质量,往往没有制定标准。基于“教研写一体化”可以探索基础教育审稿质量标准,如笔者根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期刊的学术论文来稿情况,编写了以下判断质量标准的指标(见表1)。
表1 基于“教研写一体化”基础教育学术期刊审稿质量指标
期刊在审稿流程上,一般是三审三校,包括文稿审理和加工校对2 个阶段,其中文稿审核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核心任务,审稿质量既直接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也体现编辑的专业学术素养。[5]对“教研写一体化”理念来说,作者论文的形成是从“教”开始,因此首先应该改“教”。改“教”,要求编辑针对“教”帮助作者识别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抽象提炼,发现选题,也就是发现什么是可写的,什么是不可写的,避免写出“大路货”,文章的价值性和创新性就没问题。其次改“研”。落实了写什么,就要落实怎么写,怎么写的最大的问题是“研”不够。改“研”要求作者聚焦问题,加强问题中的核心概念、理论研究,调整观点和结构,增加参考文献,丰富参考文献的来源,丰富论证的材料,作者完成这一改,文章科学性和深度性就问题不大。最后改“写”,也是从参考文献规范的落实,语言、学术期刊风格和格式入手,编辑部都有相应的格式,这一改往往可以快速做到,经过这一改,文章的规范性和传播性就问题不大了。
坚持“教研写一体化”的审稿,可以启发作者,从自己的教学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来写。作为编辑,时常提醒教师对教学要研究,要思考自己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做法可以凝练成什么概念,有核心概念的,要界定概念,有必要的还得思考应用了什么研究法来得到自己的研究结论,而不是简单的“问题—对策”。由此,笔者常常告诉一线教师,多查找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看看别人怎么研究的,自己的研究结论是否有创新,是否值得写。往往这样的提醒,会让一线教师更加明白自己文章为什么不好。论文的写往往不是大问题,完全可以给予相关的格式要求和必要的指导,提醒作者注意论文对标期刊,要求作者要站在论文发表的高度,将写指向前沿和创新,注意学术规范等。研和写完成时,还有必要对“教”进行再作用和提升。
当研的深度增加,写的站位提升,此时教(做)往往就不够了。比如,有一位作者,原本是写有关小学生语文学科复习的论文,但是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都是一些“大路货”,乏善可陈。笔者和作者交流后,结合核心素养的自主学习,从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谈学生的自主复习,并与作者一起制定让学生填写的复习调查表格,在实证的基础上,原本作者提出的一些复习的问题,就有了实证的依据,原本的一些作者设想的复习策略过于简单和不全,也在后续的课堂中进行应用得到了丰富的案例,最终作者按照审稿要求撰写了论文,论文得以发表。
作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要使用好“教研写一体化”的编辑策略,就必须对学科教学、学科研究有相当的熟悉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编辑好稿,对稿件中的问题的价值性和创新性才能更好发现,以及对于质量一般的稿件能够提出更切合实际的修改建议,提升文章质量。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学术期刊的编辑更要拓展自身深度编辑的能力,比如,编辑应该要不断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申报一些有关课堂研究的课题,深入一线去听课,了解课改前沿,研究热点课改模式,甚至精练掌握指导一线教师研究和教学的能力,开展刊校协同发展研究和实践。以笔者所在杂志社为例,近年编辑部年轻编辑每年都要撰写相关课改论文,做刊校协同发展的课题,有的编辑还能为一线学校提炼教学成果,指导一线学校办学主张的提炼。一些编辑还积极加入相关研究会、研究所和研究工作室,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编辑应该不惧成为一个教学研究的专家,做到不仅在论文写作上能够深度指导,而且能够将这种指导延伸到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改进中,这也是深度的编辑功力。
总之,“教研写一体化”作为基础教育论文文稿的编辑理念具有良好的实践导向和理论意义,它遵循了基础论文的形成规律、论文的内在逻辑规律和论文的传播价值规律,不仅仅有利于论文的编辑质量,更有利于编辑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