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革命文化主题学习摭谈

2023-01-31 13:09李春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教版英雄革命

李春美

(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仙游 351200)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语文课堂是“革命文化”扎根滋养的沃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革命文化学习任务群,并明确指出,教师应围绕伟大的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学习主题的文本在整套教材中约占15%,是不容忽视的文本群体。[2]文本体裁丰富多样,人物角色层次分明,内容传统与时代感并存,故事极具感化陶冶性,对赓续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加强小学生的品格教育,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文本中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像一颗颗星星闪耀着光芒,看起来有点遥远,但英雄的精神品格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是“培根铸魂”的最好载体。

钟启泉认为,学校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学校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已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扎实开展革命文化主题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3],同时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重温英雄事迹,感受英雄魅力,礼赞英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把“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内化为学生的坚定信念,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获得奋勇向前的力量,坚定其面向未来的底气。

一、当前革命文化主题学习存在的缺失

(一)教学资源仍旧匮乏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每篇文本的课外拓展资料、师生搜集的信息资源等。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时只是为了教文本而已,没有深入进行革命文化学习资源的挖掘;有的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对文本的拓展不够丰富,学生了解革命文化的路径单一,不利于革命文化教育的渗透。

(二)学习方式缺少多元化

时下语文课堂主要以阅读、写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重阅读、习作能力的培养,对文本的语言、文章的内涵未能充分感悟,特别是对跟学生的生活离得比较远的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更是不能充分领悟。部分教师为了学生的成绩只注重书本讲解,导致革命文化学习的课堂实践活动相对缺乏。

(三)课程融合实践不够深入

观察当前的教材,革命文化的学习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都有不同的内容涉及和体现[4],都是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课程间的横向融合不够,更没有突破学习空间的课程和社会间的融合。很少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去感知社会,学生不能真正深入领会革命情怀,深刻理解建党精神,革命文化学习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革命文化学习的具体路径

(一)梳理故事脉络,感知英雄形象

读懂故事内容是了解英雄人物的基础。《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父亲遇难16 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从儿女的视角,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做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和被害后的情形,为读首还原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沉着镇静、处变不惊,在狱中饱受酷刑,但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终为革命而献身的感人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梳理文本脉络,比较父亲在不同时间节点的所作所为,发现形势越来越严峻,可是父亲依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样读一读、填一填、想一想,李大钊为革命信念而献身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二)借助相关资料,体会英雄精神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与当下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要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英雄的精神,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还原文字描述的故事背景。《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联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圆满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把敌人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引,并英勇跳崖的故事。和平年代的学生远离战争的硝烟,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五壮士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课前可以用“预学单”引导学生查找“狼牙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游击战”等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课中,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片段,学生直观地感受战斗的激烈和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时候,全班同学齐声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壮士坚强不屈、气壮山河的革命精神。

(三)触摸时代脉搏,丰富精神世界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祖国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依然有许许多多的英雄默默奉献。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时,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中国航天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特别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首次载人航天“神舟五号”的飞行成功、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功,代表着中国航天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空间探测三个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感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天宫一号”空间站的相关资料、收集一代代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感人故事、积极参与空中课堂的直播学习等,为祖国的当代科技成就而自豪,让当代英雄的事迹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揣摩语言,体会“妙手著文章”

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是要指向“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揣摩语言,感受文本语言之美,感悟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文本内容,内化于心,并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4]。特别是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英雄人物、英雄故事的独特表达方式,体会语言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让一个个英雄以鲜活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矗立起一座座丰碑。

(一)感悟言行背后的精神信念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教师提出“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及课前收集的材料,进一步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目标。学生找到被捕前父亲说的话:(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结合课前收集的社会背景资料: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那年春夏,烽烟四起,血流成河,猝不及防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年。

学生抓住“坚决”“常对你说”等关键词语,体会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即使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了,但是他仍然选择了坚守工作岗位。

再追问:离开北京对李大钊意味着什么?那他留下来又会面临什么?学生引发深度思考,更深刻地体会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和无限忠诚,一个沉着冷静、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言为心声,学生从揣摩英雄看似寻常的言行入手,结合背景资料,体会言语、行为背后蕴含的精神信念,对英雄人物李大钊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二)体会双线组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军神》(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一文,教师可让学生通读全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悟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然后聚焦描写刘伯承的语句和沃克医生的语句,体会刘伯承的表现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

学生借助表格,找出关键词句,梳理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在事情发展的不同场景里的言行、神态细节。并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中感受刘伯承的淡定从容、气度非凡,体会沃克医生“冷漠—赞许—生气—吃惊—震撼—心疼—赞叹—钦佩”的内心起伏变化。进而发现这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双线交错、层层推进的表达形式更好地突出刘伯承“军神”的形象。刘伯承意志如钢、全身心投入革命,为革命不惜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让学生肃然起敬。

(三)发现景物描写的传情达意

《小英雄雨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节选)课文中有三处描写还乡河景色的语句。教师让学生把三处景色描写的语句找出来,想一想:文中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交流反馈,学生明白了:第一处景物描写在第一部分,交代了地点,凸显了雨来家乡的美丽;第二处景物描写在第五部分,写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有生活在这里的勤劳善良村民们及他们心中期盼雨来仍活着的情感。第三处景物描写在第六部分,表面上是写景,实则是借着流水声音来表达乡亲们对雨来的呼唤。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后发现:“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看似简单的三次景物描写,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表达中心思想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聚焦语言、沉入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梳理与积累、建构与整合、感受与运用,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在不断丰富自身语言经验的同时,受到英雄精神的滋养该与陶冶[2],让英雄形象永驻心间,文意兼得,事半功倍。

四、点化思想,传承“铁肩担道义”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1]我们阅读课本里的英雄故事,让这些由文字构筑成的记忆底片,拥有穿越时光、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励新时代的莘莘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中,学生读懂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后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借助资料了解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鞠躬尽瘁的光辉事迹,从此,“为什么读书?”成为每一代中国少年必须做出响亮回答的时代叩问。在《金色的鱼钩》(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中,学生看到了长征路上那位“快四十岁”“背有点驼”“脸上布满了皱纹”的老班长,想象他“皱紧眉头”硬咽鱼骨的艰难情景,听着他命令“我”喝下鱼汤的严厉声音,感受到“金色的鱼钩”诉说着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革命传统!《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中,“党支部书记”践行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身上闪耀着以身作则、舍生取义的党性光辉,学生的心底悄然播下了“人民至上”的种子……每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像一粒粒种子播散在学生的心田,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战地黄花分外香。”教师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充分利用教材中革命文化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语文的方式感受崇高的道德光辉,领会神圣的审美意蕴,涵养深厚的文化品质,传承“铁肩担道义”的革命精神,坚定学生的志向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赓续和弘扬革命文化、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的目标[5]。

猜你喜欢
人教版英雄革命
英雄犬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