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涵,杨凤林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为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少家庭经济支出,缓解家长精神压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1]。教育部联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于2017年3月和2021年7月颁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两大政策的先后出台,尤其是“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深入了解“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现状,发现小学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笔者以河北省沧州市三所小学为例,对其课后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本研究选取河北省C市一所市直小学和两所区直小学240名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选取其中6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调查访谈内容包括学校课后服务意识与准备、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课后服务资源条件、课后服务评价情况、课后服务教师待遇及对课后服务的建议等。同时,随机抽取三所学校2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参加课后服务的原因与意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参加课后服务的收获与影响,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建议等。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电话访谈的形式。发放教师问卷240份,收回教师有效问卷225份;发放学生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分别为94%、96%。
作为课后服务工作的组织者,学校在课后服务方面的意识与准备情况对于推动课后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表明,59.3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课后服务不够重视。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部分教师也提到学校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课后服务的作用与价值,78%的教师认为学校在课后服务方面没有充足的准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
作为小学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着,教师对课后服务的理解与态度直接影响课后服务的质量与效果。调查发现,92.67%的教师对课后服务有一定的了解,也有82.67%的教师参加过课后服务的相关培训。对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22%的教师支持学校组织开展课后服务,59.33%的教师保持中立,还有18.67%的教师持反对态度。调查还发现,有81.33%的教师表示家长对待课后服务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并且对其非常支持。
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和保证。调查发现,沧州市三所小学课后服务主要以课业辅导,趣味社团和艺术拓展等形式展开。87.33%的教师表示,通过课后服务,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够积极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沟通协作能力。但调查也表明,学校课后服为仍以传统的作业辅导为主。85.83%的学生认为课后服务内容比较少。访谈中也有教师表示学校提供的兴趣社团、艺术拓展等活动内容篇少,形式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致使大部分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兴趣度不高。70.83%的学生选择课后服务中的课业辅导,选择兴趣社团、艺术拓展的学生分别只占16.67%和12.50%。并且,45.83%的学生是家长替他们选择的课业辅导;8.33%的学生选择课业辅导是因为可以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与效率。
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评价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激励,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也关系到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调查发现,86%的教师认为教师能够对学生活动做出及时的评价,通过及时评价与反馈,学生能尽快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及时改进,进而提高活动效果。当然,也有90%的教师提到,学校应建立统一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作为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保证。
充足的课后服务资源是满足教师与学生需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96.67%的教师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场地不充足,影响了课后服务的开展。同时,也有82%的教师表示进行课后服务的教师并不专业,尤其是艺术类、体育类、信息技术类等课后服务师资相对匮乏,甚至存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教师组织开展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活动的现象,导致服务效果不佳。
教师待遇不仅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也影响课后服务的质量。调查说明,55.33%的教师对学校给予的课后服务的待遇不太满意,同时有34%的教师对其十分不满意;只有1.33%的教师对待遇很满意,9.33%的教师比较满意。
教师层面,39.3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工作负荷;同时,有59.3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在生活方面给自己带来了负担。例如,教师可能因课后服务无法及时进行备课,这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与效果;部分教师表示无法按时接送孩子,也无法及时照顾家人。
学生层面,55%的学生认为课后服务减轻了自己的学习负担,16.67%的学生表示课后服务减少了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能在学校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也有28.33%学生表示,课后服务时间结束较晚,打乱了自己原本的生活节奏,比如晚饭时间延后,同时也会影响睡眠时长。
在教师访谈中,部分教师反映学校让教师全员参加课后服务,一定程度浪费了教师资源,也使教师因工作时间的延长而陷入疲惫之中。因此,教师提议应合理安排教师并充分开发校外资源来进行课后服务,这样能让更多的教师有时间备课、照顾家庭。例如,有教师在访谈中提到,本校航拍社团只有一名教师,而报名参加的学生有30余人,由于场地面积有限,一些学生只有踩在积木上才能观看到教师演示。其他教师也纷纷表示,社团的师资比较紧缺,进行课后服务的部分教师对其所辅导的领域并不专业。因此,教师们希望学校能配备更多的专业教师、提供更大容量的场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另外,所有访谈教师都对课后服务待遇不太满意,认为待遇与其付出不成正比。他们建议,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诉求,提供满意的课后服务待遇。
对学生的调查发现,21.67%的学生建议在课业辅导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够有老师进行辅导,这反映出在课后服务中有些教师没有切实负起责任来;还有25%的学生希望可以缩短课后服务时间,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接触学校外面的世界,进行体育锻炼等;还有53.33%的学生希望课后服务类型增多,他们表示,目前的服务类型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双减”政策实施后,河北省C市小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明显减轻,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调查发现,小学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认知偏差、学校服务意识与准备不足、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课后服务资源相对短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与个人生活发生冲突等问题。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机制与工作计划,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并承担主要责任。调查与访谈表明,学校能够按照上级要求对课后服务工作做出安排,分配教师相应的服务任务,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但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有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准备方面仍然不足,工作力度不够。比如,管理机制不健全、课后服务活动内容偏少、活动形式不够合理、师资力量安排不够妥当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课后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双减”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对课后服务的作用与价值认识不足,对课后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学校简单地把课后服务理解为课外活动,认为其不在正常的教育教学范围内。再加上课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学校管理工作负荷加重,安全管理压力也随之增加,而政府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各方面投入不足。这些因素致使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
正确理解“双减”政策的精神实质以及课后服务的目的意义是开展课后服务的重要前提。调查表明,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双减”政策理解和认知上的偏差。
3.2.1 学校教师对课后服务认知上的偏差
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充当重要角色,是课后服务的直接执行者。课后服务政策的启动不仅是要减轻学生与家长负担,还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调查显示,一些教师只是看到了小学课后服务的基础性功能,片面地认为课后服务就是辅导学生作业并保证学生的安全,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担任“保姆”的角色即可;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缩小学生差距而已,至于学生是否通过课后服务实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与己无关。这种对课后服务政策产生认知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教育的导向和引领、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及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当然,这与学校对课后服务不够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有直接关系。
3.2.2 学生与家长对课后服务认知的偏差
课后服务的目的之一是解决家长无法按时接送孩子,减轻家长时间和精力上的负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中高考指挥棒导向以及越发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影响,很多家长们过度看重学生成绩,过度焦虑学生未来发展,他们把参加课后服务当作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有的家长甚至会因学生完成作业效果不佳而拒绝让学生参加课后服务中的兴趣类活动。他们始终把兴趣培养排在学习成绩后面,这种过于功利化的认识不仅影响课后服务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受家长对课后服务认知的影响,学生在对参加课后服务的原因,喜欢的课后服务类型,课后服务中的收获以及课后服务带来的影响等相关问题的回答中,始终离不开“完成作业”“提高分数”等字眼。也许学生本身对课后服务中的兴趣类活动很感兴趣,但家长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家长手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得服从家长的决定。因此,在大多数学生眼里,课后服务就是学校给自己提供场地来写作业。学生对课后服务的错误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对政策认知偏差导致的。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其中,作业辅导占据了课后服务的主体。虽然所有学校都开展了体育类、艺术兴趣类等活动,但其内容不够丰富、种类不够齐全、形式不够灵活,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由于缺乏经验、受专业限制,或者从安全角度考虑,很多教师在课后服务组织管理上,更喜欢让学生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忽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不能发挥课后服务的应有作用。另外,课后服务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作为保障,而学校一时难以保证大量的需求,这样就使得原本紧张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雪上加霜。比如,活动场地不足、活动设施缺乏,教师人数较少、专业教师紧缺等。特别是师资方面,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学校只能依靠本校教师,外聘或通过第三方机构引进,短时间内无法成行,小学课后服务资源总体有限[3]。
上述提出,家长高度支持小学课后服务,在教师方面却没有完全获得一致认同。究其原因,是由于对教师的利益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家长而言,课后服务有更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并且更加安全,也不需要太高费用,当然划算。但从教师角度来说,这无疑是“牺牲”了教师的业余自由,延长了教师工作时间,加大了工作量。原本属于教师自由安排的时间现在只能把它奉献给课后服务。同时,开展课后服务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会使教师每天身心俱疲[4]。调查显示,小学课后服务经费难以保障,课后服务的待遇并不能令教师们全部满意,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情绪很难不受影响,工作积极性下降,教师职业幸福感降低。
2021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个文件。文件分别就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做出规定。“通知”强调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且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晚上9:20;“意见”建议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但是小学课后服务延后了学生离校时间,学生回家与吃晚饭时间延迟,学生睡眠时间和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调整课后服务时间,合理安排学生学习、生活和体育活动锻炼势在必行。
河北省C市小学课后服务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多方努力,协同配合,推动小学课后服务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首先,各地政府尤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营造舆论氛围,渐进改变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和家长对政策的认知偏差。依据文件精神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课后服务管理细则,加强组织建设,成立课后服务专门机构,强化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提升学校服务意识。教育行政部门课后服务机构负责督促学校积极落实课后服务工作主体责任,指导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开展实际工作。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使财政、社区、文化各相关部门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形成认同,形成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合力。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时检查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加强指导与监督,协助学校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5]。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机制,尤其在资金保障方面,需制定合理的资金筹措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课后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应尽量保证教师课后服务的薪酬待遇,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后服务中,提升教师职业责任感与幸福感[6]。其次,政府应明确收费标准,允许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向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收取适当费用,以减轻学校在经济上的负担,保障服务经费。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并且加大资金投入,才能有效保证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从而促进小学课后服务持续发展。
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学校要加强对课后服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学校应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挖掘本校教师潜力。例如,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加强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识,提高相关素养与能力;其次,积极探索校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课后服务校内外资源一体化。精选学校周边优质企事业单位作为课外服务实践基地,开设实践课程;积极与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进行沟通,拓展校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实践类服务。
在课后服务内容与方式上,学校应最大限度挖掘潜力。比如,充分利用本校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专业化辅导;增加不同种类的体育娱乐器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机会;多开辟一些服务场保证趣味活动顺利开展;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开外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倡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实践。
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合理有效地开展,与学校的高效精确化管理密不可分。调查发现,在实施课后服务过程中,学校为了公平起见让全体在职教师均参加课后服务,没有做到统筹考虑、精准施策。这既浪费了教师资源,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服务效果也不能得到保障。作为小学课后服务的主导者,学校应该从教师角度出发,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以自愿服务为原则,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任务,维护教师的休息权和劳务报酬权,关注教师诉求,规避教师的抵触与抱怨情绪。同时,制定课后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把教师课后服务工作进行细化量化,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应精准细化到方方面面,厘清各方权责,方可保证课后服务的正常开展[7]。
完善课后服务相关政策、提升服务质量,是社会对基础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必然选择。“双减”政策实施初期,各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积极肯定。但通过调研也发现,小学课后服务仍存在很多问题。相信通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共同努力,协同配合,在实践探索中积极调整与改进,课后服务工作一定能够有序高效运行,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