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驱动下地方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

2022-02-09 02:24蔡雅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商科数字人才

蔡雅端

(闽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充分运用数字赋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大批数字化平台项目已成为提高我国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1]。数字经济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显著影响地方产业规划、产业结构转型与人才培养,将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重要指引。“新商科”是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基础上,由国内高校提出的商科发展新思路[2]。数字经济为“新商科”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机遇,“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对策,是在数字经济驱动下,培养契合新商业环境和新技术环境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数字经济驱动下“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征、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培养路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

1 数字经济驱动下地方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从“新文科”概念来看,“新商科”可以界定为掌握商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熟悉商业新技术、具备商业新思维、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本质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3]。数字经济驱动下,地方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四个“新”上。

1.1 思维新

数字经济驱动下,社会各领域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深,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也带来知识获取的新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营造内容空前丰富、信息传递四通八达的全新信息格局,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课堂讲授的作用。而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内容之多,给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技术赋予商科相关职业的新变化与新融合也要求学生掌握复合职业能力。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应注重塑造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底层思维逻辑与思考能力,让学生对新技术、新科技、新职业形成新认知,让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时掌握基本应对能力。

1.2 理论新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为载体,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与融合来驱动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效率的提升[4]。从数字经济内涵来看,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特征拓宽了传统商科人才培养的边界。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以职能为导向,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而在数字经济驱动下,传统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都发生深刻变化,如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完全拓宽了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大力推动了电子商务发展,这就改变了很多专业的理论体系。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就需要革新营销理论;又如财务管理专业,就需要对第三方支付所带来的财会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构建,这就迫切需要高校根据新局面新形势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商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带来的变化。

1.3 工具新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进一步融合更加凸显“数据”的价值,数据要素也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运用新工具将生产、运营、管理和销售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无论是对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互联网行业来说,数据的价值已赢得学界和业界广泛认同,这也使得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革新,反映对人才的需求上,就是单纯的以职能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数字经济驱动下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增强对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新工具的应用方法。

1.4 能力新

数字经济驱动下,“新商科”更加强调传统商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注重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2019年,《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要求着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四链合一。这也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在服务地方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人才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人才要具备适应复杂局面和多变环境的复合能力。即不仅要培养学生传统专业职能,还要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新兴职能,如云会计、运营销等。

2 地方本科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专业割裂,交叉融合不足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数字经济驱动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但传统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商科相关专业中,地方本科高校在二级学院设置时通常以专业类别区分教研室或系,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专业发展质量,但在数字经济驱动下,商科下属几种专业也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这要求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与之相匹配;二是在文、理、工专业建设中,数字经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依赖,在实际商业运行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数理、计算机工程、商科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也要求学校要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但从学校层面来看,文工、文理的融合还浮于表面,没有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中加入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导致商科院校专业迭代升级、学生可持续发展缺乏有效动力。

2.2 课程内容滞后,与地方发展相脱节

数字经济和新商科人才培养尚属于新生事物,但确是未来商业发展和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向。从目前高校现有的商科课程内容上来看,还存在着内容陈旧、理论大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数字经济驱动下企业人才需求更加注重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很多生产工具和职业能力都脱胎于新兴商业模式,陈旧课程内容与新业态、新商业的要求不相适应,课程分散,不成体系,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内容重叠、冗余现象比较突出[5]。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但目前地方高校教学中还缺乏对本土商业文化的传承,案例教学也多以欧美国家为主,课程内容本土化不足,难以适应本地区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

2.3 产教融合不足,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校增设大量商科相关专业,2000年以来,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彼时高等院校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众多地方高校开始综合性大学建设工作,商科专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同时也带来同质化、质量低、缺乏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通常只能通过公共选修课或参与科创项目的方式获得专业之外的知识[6]。另一方面,商科专业产教融合难度较高,企业热情度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足够的培育和锻造,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学校供给侧与行业企业需求侧匹配度低,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日益突出。

2.4 师资力量薄弱

新商科人才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能力,同时也要匹配新型商业模式下的职业要求,这就给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重点还是海内外知名院校毕业的博士,对于特别紧缺专业可放宽到具有一定企业管理经验或技术能力的硕士,本科层次学历被拒之门外。而商科相关专业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行业任职经历的缺乏也使得教师无法对学生做出具体指导,这也是阻碍地方本科院校商科专业发展的根源之一。同时,行业师资引进渠道不通畅,行业企业高级人才很难成为稳定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采用更为灵活的用人方式来解决以上问题。

3 数字经济驱动下地方本科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构建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

数字经济驱动下地方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四个新”为导向,以数字经济背景下对新商科人才的能力需求为落脚点,重点突出“商科+技术+人文”等多学科的交叉,着力构建通识课程、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通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物理、外语等基础课程掌握程度,地方本科院校应重新定位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难易程度,满足数字经济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应适当增加课程难度。与此同时,在常规的英语课程中增加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色适当增加法律类课程,为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基础。此外,所设课程还应注重数字经济对技术的要求,可设置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该类课程应以应用性为首要目标,在不过度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尽量采用考查的方法进行考核。

学科公共课程的目标是实现各项课程的一体化,如管理学基础、微观经济学等基础专业课,统一新商科专业类别下的课程框架,同时根据各类课程安排优化课时与课程门数,加强基础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与联系,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考核方式应保持相对一致,强化学生对商科的基本认识。

新商科与传统商科的区别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该类课程应满足数字经济下的“四新”要求,努力实现“实战化”和“精品化”。如财会专业中的财务管理、审计学和高级财务等课程,应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匹配数字经济对新商科人才的能力需求,将最新的理论知识、课程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融入课程,保障课程的理论先进性。对于非核心类的专业课程,与地方企业共同建设,大量运用真实市场环境下的企业数据和案例,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专业选修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多样化,在具体实践可与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共同构成课程链条,强化各类课程的差异与融合,着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

3.2 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数字经济驱动下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此高校应构建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逻辑联系。应进一步加深对实践育人目标的理解,应基于数据经济对地方产业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地方商业运营过程中技术带来的改变,从理论认识、技术操作和综合运用的层面提高实践能力,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的转化。

(1)加强理论课程的实践训练与体验。如在商科专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沙盘模拟,将技术操作、数据分析与财务管理、税务审计等环节结合起来,创新专业综合实验,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着现实的应用逻辑,从而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与此同时,适当增加各项课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特别是对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如ERP操作系统的最新版本、RPA财务机器人、云财会工具、区块链应用等数字环境下各类商业运营和财务管理工具,让学生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加深对技术的理解。

(2)在课程作业、结课论文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增加实践内容。由于新商科专业特性,其实践并不像工科专业对设备依赖较重,而是需要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接。对此,地方高校应基于数字经济的特征,依托产、企、学、研等多方资源,通过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的方式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企业一方面为学校提供实践岗位和实践机会,一方面派驻企业导师基于职业能力指导,学校则通过科研项目、就业服务、人才输送等助推企业发展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4)构建基于数字经济的实践课程标准。实践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实践层面,聚焦“四新”要求,重构新商科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从单一主体评价发展为集学校、企业、社会等为一体的多元主题评价,从单一评价内容发展为集学生专业素养、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等要素为一体的多要素评价,从结果性评价发展为考查学生各阶段表现的过程性评价。

3.3 优化师资队伍,推动教师跨界流动

(1)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基于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加大对技术型商科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学校内部,应整合经管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师资力量进行课程共建,拓展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最大化的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在学校外部,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人才交流制度,搭建灵活的用人模式,通过兼职企业导师、客座教授、人才库等方式吸引企业人才到校任教,给予学生实践方面的指导。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具有数学分析、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Javascript编程等教育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实壮大传统商科教师队伍。

(2)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在培训内容的方面,与政府、行业充分研讨出台教师培训方案,基层教学单位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实施。由于数字经济驱动下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迭代较快,因此还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趋势灵活制定本校培训方案。其中,理论层面应包括经济学科、管理学科、数据科学、信息学、法学、外国语、文学等内容。实践层面则应根据地方产业中应用的具体平台,由企业和系统供应商共同开展教研讨论。校内在基层教学单位设置教学支持与服务部门,由教务、学生助教担任兼职信息员,支持新工具新方法的培训与考核,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创新教师教学方式,推动新商科人才培养智慧化智能化。在传统商科教学基础上,根据数字经济下新商科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资源方面,应进一步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关联与拓展资源,在完善数字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基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衔接与关联,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个性化管理与个性化开发,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自由学习。

3.4 校企共建推动新商科人才高质量发展

(1)高校应立足地方产业,推动校企共建行业发展智库。对数字经济驱动下影响地方企业发展和商业运行的重大议题开展研究,充分发挥校内师资力量的科研优势,同时也能够加强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态势和企业运行模式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商科人才培养。如高校可依托商院、管院与地方企业联合建设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通过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拓展新的实践平台。高校也可以针对审计、财会等专业领域联合地方财政、社保部门,专项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融资、企业负债等现实问题,在发挥智库作用的同时挖掘数字经济驱动下专业建设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为课程建设提供一手参考。

(2)校企共建开发数字经济驱动下新商科人才的高端证书,助力学生高质量发展。高端证书对学生个人发展帮助巨大,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对此,应依托数字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与地方知名企业联合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在实践层面应用地方行业协会牵头,形成区域内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的统一,将其转化为高校的人才认证和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近年来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的跨境电商、云会计、区块链财务等新兴职业,携手推动制定数字贸易技术标准、人才标准,构建行业培训认证和学历教育一体化融合的教学体系。

(3)校企合作推动人才“走出去”。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地方产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校企应推动专业课程、课程标准和人才认证的输出,借助“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政策,帮助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开拓海外市场。此外,还可借助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机会扩大新商科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在提高本地人才培养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同时吸引更多外来投资。

猜你喜欢
商科数字人才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人才云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