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2-02-09 02:24白金刚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疫情大学生

白金刚

(赤峰学院 口腔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 疫情背景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1 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快速增长,规模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快速增长。根据国家权威数据显示,高校毕业人数总量从2019年的834万增长至2022年的1076万,毕业生总量和增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影响,劳动力市场压力不断加大,这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度不断加剧。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大部分是地方高校毕业生,疫情对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仍在持续,各方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际需求量。

自新冠疫情暴发的2019年至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19年至2021年这三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处于平稳上升阶段,但到了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2022年高校毕业生已突破1000万规模,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实现历史新高。根据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受全球疫情蔓延和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近两年的留学回国人数不断创造新高,2021年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大部分留学生海外学习经历和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等因素在就业市场上有明显的优势,这些留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与国内的高校毕业生竞争,显然会占据就业市场中一部分份额。除此之外,未就业的高校往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也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多重因素制约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剧增。

1.2 地方高校毕业生存在“慢就业”现象和就业焦虑问题

1.2.1 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比较普遍

“慢就业”是近年来在就业和择业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受疫情影响,“慢就业”现象愈加普遍。“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形态[1]。所谓“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并不马上就业或进行深造,而是以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方式,慢慢考虑今后发展或是脱产反复应考的现象[2]。课题组对赤峰学院近两年毕业生对于有关“慢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近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高校就业部门对于这种现象亟须关注。

1.2.2 地方高校毕业生焦虑情绪严重

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和近几年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由此引发了就业焦虑、不安和沮丧、就业前景迷茫、择业困惑、缺乏信心等很多心理问题。调查研究发现,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焦虑上,有关高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办学类型上有显著区别,处于中间层次的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程度要高于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3]。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调研发现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存在焦虑现象。焦虑程度随着逐级增加趋势,毕业班学生焦虑程度最为严重。接受调研的各年级学生焦虑现象从大一到大四分别为8%、14%、26%、35%。

1.3 地方高校毕业生求职地域集中、就业取向单一

根据调查问卷,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而言,一半以上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希望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320名抽查的大学生中有280名毕业生希望在一线大城市就业,比例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7.5%,约80名毕业生表示想到北上广等区外城市就业,占比被调查总人数的25%左右。毕业后想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学生有30名,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4%。

地方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面,更多考虑职业的社会声誉、家长的满意度、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待遇以及与自己安全健康、价值实现与劳逸适度等[4]。课题组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单一,超过35%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有意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选择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比例合计超过60%。至于职业,公务员是大部分受访者的职业首选,表明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体制内偏好”强烈,其次是教师。由此可见,受疫情影响,大家更倾向于找一份所谓有保障的工作[5]。

1.4 毕业生缺乏就业认知,就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从对人才需求的角度,6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大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能力,有的甚至无法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70%以上的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能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并且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快速成长,尽快融入社会,这正与接受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选择就业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情况相互对应。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促使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要素。与部属高校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外语以外,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就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而言,被调查学生中只有10名学生认为自己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占被调查学生的3%左右,有约62.5%的学生认为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中等偏上水平,约25%的学生认为其仅仅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还有9%的被调查学生说不清楚自己的计算机能力达到何种水平。就专业知识水平而言,约6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其专业知识技能为中等水平,约16%的学生认为其仅仅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仅有7.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过硬。此外,还有约7.8%的学生说不清楚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整体而言,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不高。就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来说,约15.%的人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达标的不到10%,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马马虎虎,27.5%学生认为英语基础很差。

2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产生原因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6]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因素。

2.1 就业岗位数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毕业生数量

随着疫情的冲击和全球经济的下行影响,就业市场供给的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根据《2020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末爆发新冠疫情后,直接体现在2020年各行业的招聘需求量同比下降22%。持续蔓延的疫情使得部分行业不断延迟复工时间,特别是服务、金融、餐饮、航空、交通运输、旅游、文化娱乐等吸纳就业岗位最多的第三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招聘需求量急剧下降。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招聘需求量和招聘岗位严重不匹配,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或无法就业。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增加要求相应的就业岗位也要随之增加。

2.2 家庭观念相对落后,受教育文化水平偏低

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早期职业选择方面起着重要影响。地方高校一般地处中小城市,学生生源地也多数属于农牧区或郊区。家庭整体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孩子能获得“体制内”岗位或其他相对稳定的工作。这钟观念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就业取向,同样认为只有从事公务员或教师这类工作才算真正就业。

所以在就业过程中自动屏蔽其他就业信息,不去做任何选择或尝试,因而错过就业机会,导致大学生整体就业率下降[7]。

2.3 地方高校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地方高校大学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仍旧很努力提升自己,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见识涵养方面与重点大学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一部分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信心不足现象。这就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半路放弃,失去学习动机。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彻底放飞自己,学习成绩差,补考、重修现象普遍,缺乏学习动机,更谈不上合理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因此地方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不高,无论是知识储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经验还是求职经验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3 常态化疫情背景下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3.1 加强岗位供给,拓宽就业渠道

面对受疫情影响就业岗位锐减的现状,首先高校就业相关部门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第一时间向学生传递线上线下招聘信息。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发动毕业生走向基层,在基层就业,在基层施展才华,发光发亮。还应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响应“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国家重点项目计划,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高校就业部门要积极寻求与中小企业合作机会,与中小企业建立顺畅就业信息渠道。中小企业一直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高校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就业部门要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信息共享,为毕业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3.2 家长改变传统观念,助力孩子形成合理的就业价值观

面对当今就业现状,高校要更新就业理念,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家长也要改变固有的传统就业观念,与当今社会现状接轨,与社会发展同步,改变一味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行为,减轻孩子就业压力。在选择职业方面家长要尽可能地聆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对于感到迷茫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充分地挖掘其自身的潜力和自身的优势,谋求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

3.3 自身调整心态、提升就业信心

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键是让其学会自我调适,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的心态。要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在求职过程中,自己本身才是决定求职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同时正确面对就业挫折,增强心理素质,克服自卑自弃心理,反思求职失利的原因,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地方高校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优势与不足,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特点相结合,适当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念,树立合理的职业定位,避免盲目地跟风攀比。同时,学校和家长应鼓励地方高校大学多参与社会实践及实习、见习、顶岗实习等活动,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扩大自身的交际圈,更好地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真实需求,在实践中完善自己。

4 结语

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每年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占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90%多,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局、关乎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高校教书育人的培养成果,更是事关国家发展稳定的社会全局。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就业部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尽早尽快谋划好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工作体系,创新就业工作服务机制,要站在毕业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8]。高校应及时让学生了解与就业相关的政策,并基于当下劳动力市场对各行业领域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综合素养,拓宽其就业渠道,进而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疫情大学生
战疫情
伤心的毕业生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