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王丹丹,周 龄
(1.赤峰学院 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2.赤峰学院 研究生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我国在线教育行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受互联网普及率低和网络运行力的限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普及和提速,我国在线教育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线上教学发展迅速[1]。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高校于2020年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实现了线上教学,经实证调查发现,线上教学适用于不同类别的课程,各方对线上教学的态度表现积极,线上教学的效果可以接受,但线上教学并不能显著节约时间等教学成本,技术设备、教学平台和网络情况对线上教学有一定影响[2]。线上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线上教学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线上教学缺少应有的课堂气氛,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等[3]。当今线上教学的蓬勃发展促使传统教学审视自我,教育工作者应借鉴并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改革转型[4],加深线上和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2019年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确立势必对对高校专业及课程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土空间规划是“多规合一”的全域、全要素规划,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为适应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需求,需要构建适合“综合+专业”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特征的“专才+通才”新型知识体系[5]。因此,本文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期为新时代培育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关于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其研究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部门间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时间空间的合理组织[6]。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早在1960年南京农业大学设立土地规划专业开始设立,在我国已经开设了60余年[7]。2008年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四年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在教育部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指导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其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2013年赤峰学院在权衡学院的发展、师资、底蕴、就业等方面,决定继续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而此时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便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至今。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在赤峰学院从2011年开设至今,课程早期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调整方面,教学目标主要提炼到知识层面,考核形式主要是期末考试。2010年赤峰学院提出了转型发展战略,并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012年随着赤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赤峰学院一大批专业及课程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也在其中。届时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把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素质培养突显出来,教学模式也由教师主讲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转变,考核方式体现过程化考核。如今基于线上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被提上日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在赤峰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为了实现一张蓝图,多规融合,而如何实现多规融合的落地,这就需要在当前的相关规划专业体系里培养适应多规融合的创新型规划人才,这也进一步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设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8]。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陈述并解释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概念、明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内容和程序以及准确地选择和运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项目开展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并进行专题研究报告的展示汇报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素质目标,是学习过程始终围绕“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基本方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珍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同时,该课程通过设置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目标,合理有效整合安排教学内容,高效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深入分析、勇于质疑、善于表达、大胆创新等能力。以构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的链式知识架构包括基础理论、规划原理及其应用、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规划政策及监督管理等方面[5]。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既要坚持原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精髓,又要满足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体系的基本需求。因此,其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总体规划模块、专项规划模块、详细规划模块和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五大模块[9]。而土地利用规划学在赤峰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48学时,3学分。五大模块分别占用学时为8学时、18学时、8学时、10学时、4学时。除了在体系上与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的同时,内容上还需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有侧重地补充融入土地利用规划课程里。基于此,土地利用规划学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理论、模式、体系和程序等。概念主要涉及土地、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理论重点介绍地租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持续利用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等。模式、体系和程序主要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所涉及的模式、体系和程序对比学习。总体规划模块是该课程的重点,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土地供需预测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国土空间规划里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国土空间适宜性分析、三生空间的布局及空间需求与预测等内容与总体规划模块里的部分内容一致,在内容安排上还需要融合。专项规划模块主要讲授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这部分内容要与国土空间修复内容的融合。详细规划主要讲授农用地规划和居民点用地规划,这一模块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农村居民点和城市居民点内容相结合。规划实施监督管理部分主要介绍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这部分内容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保持一致性,另外还需增加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中的运用。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已充分结合了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体系和内容,及时更新了知识体系。这无疑更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复合型规划人才。
2020年10 月,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参与了赤峰学院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按照该项目的要求前期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中期由课题组3名教师进行了课程视频的录制工作,后期对录制课程进行了制作。历经不到一年的努力于2021年8月该项目结题,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视频已建设完成。2021年9月份在超星泛雅平台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并逐步完善了线上学习平台建设材料,其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团队成员、课程片花、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方案、教学视频、教学PPT、课程相关知识、讨论话题、题库和学生展示栏等。在超星泛雅平台里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章节下设置了每一章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并把录制的课程以及辅助教学资料上传至相关章节,设置任务点供学生播放学习,教师在后台监督学生学习动态。学生章节任务学习完成后会发放相应试题和讨论话题。发放试题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点,还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试题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客观性题型构成。讨论话题主要以开放性话题来展开讨论,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延伸。线上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的时间节点,自行掌握学习节奏,并且可以随时将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线下课堂教学。
线上教学和传统线下教学均各有利弊,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却收到了更为满意的效果,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又称为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将完全在线学习演进为线上以自学为主的自主式学习,同时将完全课堂教学演进为线下以翻转课堂为主的互动式教学[10],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下课堂和以线上资源为支撑的教学形式在大数据时代已然成为必然。祝智庭在反思国内翻转课堂实践现状时提出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课前学生的“先学”质量、课内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储备等均成为翻转课堂实践面临的难题,这些都折射出翻转课堂实践的发展面[11]。翻转课堂教学包含线上和线下两个教学环节,线上强调自主学习知识、为线下奠定基础;线下强调探讨与应用,主要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互配套、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12]。
土地利用规划线上和线下融合教学实施主要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作为课前的主要内容,而线下课堂教学作为课中内容,课后进一步交流与互动作为课后内容。课后内容并不一定是课程内容的结束,在课后交流与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仍然可以在课前线上反馈给老师,老师据此来进行线下课堂的设计以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说这三部分构成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线下课程的课堂教学包括“学习通签到”“学习通选人活动”“小组研讨”“汇报与展示”“组间讨论”“教师总结与拓展”等。学习通签到主要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签到时长一般为10分钟,课前5分钟开始发放,上课后5分钟截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学习通教师端对签到情况进行调整。利用学习通选人活动选择学生来讲解课前线上布置的作业,教师针对重难点及有疑问的内容进行答疑。学习通选人讲解作业环节让学生始终处于高效的学习状态,因为每一位学生都随时准备被选中讲解作业,所以学生就会在课前把每一道作业题尽量弄懂吃透。该活动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小组研讨主要分小组就一定的主题内容开展小组内部讨论,要求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展示与汇报主要针对小组讨论的过程及讨论的结果展开汇报。汇报完毕后,小组间进行互相提问、讨论、交流,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翻转课堂把教师从知识的讲授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与职能,其决定了翻转课堂的成败。教师需要设计和把控整个课堂,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课堂讨论的活跃度;把控讨论的程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避免出现多数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又要防止偏离讨论主题。教师总结与拓展一方面总结本堂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另一方面实现教学内容地扩展、运用与提升,努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线上教学结束后还需要在线上布置更深入的考核内容,以检测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中提到提升。
课程考核形式紧紧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考核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在该目标的要求下,学生不但需要掌握好课程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挖掘提高自身素质。基于此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在评价形式上,逐步实现了传统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重心的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的多元过程化考核形式。该考核评定形式还突显出学生学习过程,实现了多元、动态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考核形式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学生的参与度、基础理论知识测试、研究性小论文的撰写和展示汇报。其中学生参与度占总成绩的25%,由学生出勤、作业、任务点学习及参与讨论等构成。出勤、作业、任务点和讨论主要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这部分成绩主要以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统计,课堂讨论主要由教师当堂做出评价。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占总成绩的30%,该测试由泛雅平台题库组卷在线完成考试。这一考核内容又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每一阶段10分。研究性小论文占总成绩的30%。该研究论文主要围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内容结合具体地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由学生在课下通过调查、整理、统计、分析、规划设计等环节来完成。该研究论文主要从选题、结构、创新与论证、研究方法、文献、格式和语言等方面综合评定。展示汇报占总成绩的15%。展示汇报的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撰写的研究性小论文,并要求学生录制成视频。展示汇报主要从汇报内容、PPT设计效果、回报表现、汇报时间等方面综合评定。考核结束后会遴选优秀论文和汇报成果放置在泛雅平台作为学生展示栏,以供同学们交流学习。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作为赤峰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考核形式上均考虑到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大背景下的发展需求,不但注重加大了土地利用规划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还注重了与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和内容的融合。接下来更为具体的就是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寻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实现对于该门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是当前该门课程的重中之重。而传统课堂已然达不到这一要求,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课堂教学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教学发展做出改革。因此,在线网络平台和传统课堂的融合发展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就成为一种现实性的选择。这种模式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目前,赤峰学院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上探讨还相对宏观、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安排,以期高效地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