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晶新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化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我国在高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性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只有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动高校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协同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其他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还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1]。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经济走集约型创新发展道路,离不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深化发展,为学生创造将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应用到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和抓手,真正实现“产、学、研”融合,促进学习、研究的成果落地;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提高他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使广大学生成为兼具学科知识、专业能力、产业认知、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2]。
在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激励大学生的精神和思维创新,推进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和实践,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地方本科院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渗透和贯通,推进“四新”建设;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了解社会、民情、国情,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资源优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新型育人格局,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不仅有利于促进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利于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3]。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逐年提升,大学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随之产生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地方本科院校角度来说,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指引下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为自身寻找更多的就业门路,甚至为自身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4]。
从地方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产业的创新发展,产业的创新发展则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作为地方学术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地方本科院校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短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甚至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持,同时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创新性、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的号召下,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也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理解不透彻、不清晰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层的创业教育观念不强,创业意识落后,教育观念仅仅停留于解决就业问题等浅表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缺乏深刻认识,以此来敷衍地方政策落实,导致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合力,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二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也不深刻。从教师角度来说,一些教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错误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课,这样的认识误区反而直接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被边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加上受到传统就业理念影响,只看到创业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撑,看不到创新创业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作用,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反而产生自卑、畏难之心,极大地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本科院校的顺利开展[5]。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师资、资金等问题尚未建立和完善实践平台,即使一些院校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也由于管理不善,缺乏经验,导致大部分创业项目门槛较低,创新性不强。同时,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二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学分认定、学制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尚未建立并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具体而言,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既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也没有完善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内外结合性高、综合性强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尚未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一是地方本科院校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具体而言,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大多是管理学等经管类专业或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普遍缺乏实际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造成在教学中往往侧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高水平校外兼职教师,不少院校远远没有落实教师到企业挂职等的交流轮岗机制。二是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创新创业课程还远远没有形成系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即便有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开设有创新创业课程,也仍然缺乏生动案例,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效果不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首先,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还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融合性太差。其次,各个年级的创新创业课程也尚未形成层次分明、衔接自然的体系。再次,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特色与亮点,缺乏特色课程资源,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品牌[6]。
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协同意识。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意识十分淡薄,缺乏整合政府、企业力量助力发展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能力,导致多元主体无法形成合力。加之创业创新中心、创客工厂、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平台较为匮乏,参与创业实践和创新训练的学生数量很少,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乏力,实践育人效果微乎其微。其次,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完全融入整体的专业化教育体系中,导致专业课程难以给予创新创业课程以有效的、充分的知识支撑,造成部分大学生即便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也很难习得专业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7]。
反思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要认真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进一步凝聚创新创业共识,优化创新创业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创新创业联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本科院校蓬勃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是产生现实尚不存在的新事物、新思想的人类活动[8]。创业是指突破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9]。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根本,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而创业则是创新的载体,通过不断创新得以持续发展。创新教育可以泛指一切能促进学习者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习者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提高学习者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10,11]。创业教育,则是指对学习者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与商业活动相关的培训,使其具备开创企业的相关知识储备,具有创业精神,从而使其有能力从纯粹的求职者转变为企业的缔造者[12,13]。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来看,两者具有相同点,即两者均“创”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这也是创新和创业必要的基本素质;但两者培养的侧重点存在差别,在创业教育中,重点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重点培养学习者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在创新教育中,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以多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1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技术和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15]。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创业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基底,而创新教育在创业教育中得以落地、实践。具体到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将创新教育设置为创业教育的先修课程,先行培养提升本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继而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能力、心理品质等。
理论指导实践,理念决定行动。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复合创新型人才。第一,地方本科院校要大力开展有关创新创业的专题思想教育,深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还要积极引导全校师生辩证地认识当前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更新办学理念,切实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第二,地方本科院校在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要在大学生中间广泛开展有关创新创业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此,广大教师要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进而凝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共识。第三,地方本科院校要在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同时,争取政府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相关行业的紧密融合,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凝聚创新创业共识。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创客空间建设,促使大学生从求职转向创业,最终成长为创新创业型的复合人才。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还要大力号召学生家长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校的制度保障。第一,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学校各部门院系,联合制订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构建联合推进、统一领导、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还要在各院校依托不同的专业优势推出特色创新创业项目,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彰显出本校特色。第二,地方本科院校要贯彻落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全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保障。为此,地方本科院校要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推出的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普惠政策,争取社会各方来校合作设立学生创业基金,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深入。第三,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雄厚的师资保障。高校要在所有专业和院系中实行创新创业导师制,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双师”素养,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与职称评定制度,对创新创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除此以外,地方本科院校还要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实际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创新成果孵化中心,对创业有成的大学生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进而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激励每一位大学生自觉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切实激发起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而,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在大学生中间广泛建立创新创业型社团,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要在社团活动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实践落实到日常的社团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推动学生社团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高校还要下大力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交流共享与资源互补。而且,高校要积极鼓励、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类比赛,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开阔眼界,积累宝贵的创新创业经验。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要制订一整套完善的、适合本校大学生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高校要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结合本校不同专业实际情况设置实践性强、综合性高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还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灵活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打造精品创新创业课程,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真正对接地方经济发展[16]。
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对接地方、服务地方的重要桥梁,校内校外资源只有加强资源整合、深化协同治理,才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联动,更好地发挥地方本科院校职能。第一,地方本科院校要摒弃精英主义的传统办学模式,强化协同意识,建立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焕发活力。为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大力建设校际的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平台,依托本校特色专业学科和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跨校协同培养机制,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开放共享,推进精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第二,地方本科院校还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积极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寻求政策支持,优化创新创业协同治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第三,地方本科院校还要将深化校企合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打造“产、学、研”联动办学模式,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院校要发挥科研、师资等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服务,相应地,企业也要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推动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要有针对性地为创新创业项目配置校内外创业导师,给大学生提供精准的创新创业指导。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所处地域创业园区的合作,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孵化平台,推动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使创新科技在地方企业生根发芽。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还要积极与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接,一方面积极探索诸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具有地方特色、促进区域发展的校地合作项目及机制;一方面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做好社会服务,积极争取扶持政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早日开花结果,并将优秀项目向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进行推荐,促进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17,18]。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的复合人才,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地方本科院校势必需要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转变办学理念,探索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短板,彰显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终不断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