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道德和法治》和谐课堂,彰显教师素养

2022-01-21 14:39高丽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期
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师素养道德与法治

高丽婷

【摘要】教师的基本素养——由宽广的胸怀、独到的见解、开阔的视野、积极创造的态度所结合而成的,优雅的气度、独立的情感、人文主义的理念、追梦的执着,像一座座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虹桥,在不经意间,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成长的力量,唤醒学生飞翔的愿望,并直抵灵魂深处,于无声处听惊雷。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和谐课堂;教师素养

和谐,是当今社会所有美好事物的主要特点。和谐教育是对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的要求,所以,和谐教学就需要和谐课堂教学。而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成败。因此,《道德和法治》教师要携专业涵养深入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吸收宝贵的“养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教师素养贯彻入课堂,构建和谐课堂。

一、海上明月共潮生——用开阔的视野把握“文本”与“人本”之关系的和谐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识主体主动构筑的。所以,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新知的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整合。小学六年级上册《打开国门》一课,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只能是两小段文字和九幅图片,而图片中所展示的内容又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它们为教材,学生的语言练习也只是在被动的状态进行。如此,那怎能实现学生了解祖国的巨大变化,体会一个我国和世界各国交往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形成主人翁意识和民族使命感的教育目标呢?教育需要透过生命,才能发出动力而形成真正的生命教育。因此,在解读教材后,笔者做了一些课前的铺垫工作:带领学生到信息技術课室,让学生利用上网、翻看书刊、关注新闻媒体等渠道掌握到中外民间活动的有关资讯,建立起文档,以便沟通;组织学生到校园、家中附近开展实地调查、访问,以获得交流信息,并作好笔录。教学上,笔者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经历为起点,甄选出了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素材:精心挑选了发生在广州,又或者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如“亚运会”等故事,有效地拨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时而朗读教材内容,时而汇报自已的学习成果,时而倾听《走出新世纪》,时而观看“敞开国门”后五彩缤纷的画面,时而欣赏外国人演绎的中文节目。学生沉浸在欢乐中,体会着从故乡走向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也体会到从祖国走向世界的自豪。这不但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激情。同时,也将传统课程化简为繁,使教学过程精彩纷呈。

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平。”在教学一年级《了解我们的学校》这一课程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参观了学校的标准运动场、多媒体教室、音乐厅、电子自备课室、广播室、电脑教室等,以充分调动学生为学校深感光荣与自豪的情感。接着,在课室展示各式各样的奖状、奖杯、奖牌,以及照片资料等,并让学生进行探讨:我们校园为何这样美丽?荣誉为何如此多?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们的校园更美丽、更荣耀?学生们立即投身到了探讨中,并纷纷表示,要认真读书、好好表演,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为校园争光,使校园更美好。所以,教师要用开阔的视野积极鼓励学生,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胆实践,在行动中提升智慧,在行动中享受创造过程带来的欢乐。只有课本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促进“文本”与“人本”的和谐统一。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用独立的见识营造“环境”“氛围”之和谐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证实:中小学生在毫无精神压迫,也毫无心灵负荷,心境舒适的情景下,大脑皮层易于产生兴奋中枢,实践力较强。可见,做到环境与氛围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所以,教师要注意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营造课堂环境与氛围的和谐。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教育本身,就是富有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但在《道德和法治》教材中,始终贯穿与弘扬的是“爱”的精神,如,爱自己、爱父母、爱亲人、爱生活、爱生命、爱人类、爱祖国。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懂事了》一课,笔者让一位很有表演天赋的女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母亲关心儿子、为儿子操心的故事(故事是笔者课前收集好并交给这位女学生的)。听完故事后,很多学生都被那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感动了。笔者趁热打铁说:“这位母亲的孩子就在我们班上。”这时,早已把头埋在桌上的男生站起来,泪流满面哽咽地说:“她是我的妈妈,我再也不让妈妈为我操心了。”笔者待学生们回过神时,说:“小林敢站起来承认,说明他是个敢当担、有责任心的男子汉,相信他能说到做到。”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不让父母亲为我操心,正是关心体贴父母亲的最佳体现”,想想“自己哪种行为,哪种习性,最让父母亲操心”“准备怎样改变”,再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懂得,关心体贴家长,并将之坚持不懈地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笔者相信,这样的课堂深深打动了学生,引发了学生的感想。此外,笔者还通过家校联系,定期反馈等,让学生心灵永远充满爱,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又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下册的《班集体真温馨》一课时,上课前,笔者细心挑选学生们见过,听过或感受过的出现在身边令人感动大小事件,如,对抗非典、抗洪赈灾、献血、帮扶老弱病残、拥军优属等动人场景,并自制成视频教材《世间真心》;上课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观看,使学生在强大的视听冲击中体会世间真心,体会大家园的温馨情感,为以后的“营建更温馨的班集合”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石。

《道德与法治》是教育性、情感性都很强的必修课,教师应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感,用专业的知识营造“环境”“氛围”之和谐,从而引领学生走向自主体验的情感化空间;给予学生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宽广的胸怀追寻“预设”“生成”之和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用宽广的胸怀追寻“预设”“生成”之和谐,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快乐、积极活跃、富有成效的生活历程,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课时,笔者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劳动者的艰辛,笔者特意组织学生到医院、社区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平时他们看不见的场景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解说。课堂上,学生观看了这一段实景录像后,都深深地感动于劳动者那默默奉献、不辞辛劳的身影。笔者期待着学生大声说出“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啊!”可是,课堂上却响起了另一个声音:“他们这样做还不就是为了赚钱!”“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当时有点愣住了,眼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要达成了。但事与愿违。可转念一想,从学生的角度看来,学生说的其实并没有错。于是,笔者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趁学生思考的间隙迅速调整思路。就在这时,另一名学生站起来,大声而响亮地说:“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所以干起来也就不觉得累了。”笔者相机顺着这位学生的话,列举了个例子,并说:“是的,劳动者们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取得应有的报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服务,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在这“险象环生”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想的碰撞,情感体验加深了。笔者觉得,如果预设如线,则生成就是“风筝”,而当生成的“风筝”在课堂的天空中飞行时,就需要预设这根“线”的牵引。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和谐之美。

学生的内心有一片神奇的土壤:播上思维的种子,你就会获得行动的收获;播上行动的种子,你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你就会得到《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成果;播上《道德与法治》的种子,你就会得到改变命运的基本成果。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素养——由广阔的眼界、独到的见解、开阔的胸襟、创造的态度所组合成的,优雅的气度、自由的情感、人文的理念、追梦的执着像座座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虹桥,在不经意间,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成长的力量,唤醒他们飞翔的愿望。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和谐课堂教师素养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如何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