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乃凤 刘利利 唐镍诗 胡祖权 王兵
摘要:为解决传统生物防治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变革,基于我校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和雨课堂作为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对生物防治技术课程的课前、课堂、课后环节及线上、线下层面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本研究对生物防治技术课程采用“SPOC+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在初步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满意度。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SPOC;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生物防治技术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关于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和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1]。为解决近年收集的关于学生、授课教师反映的生物防治技术教学中存在各类问题,对本校的生物防治技术教学开展了基于“SPOC+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初步的教学实践,课程组将混合式教学贯穿于生物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综合分析教学实战经验并进行总结反思,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为今后更好开展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 生物防治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生物技术专业为我校四年制理学本科专业,专业重点传授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和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紧密结合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将人才培养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有基因工程原理、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发酵工程、生物信息学、动植物细胞工程、生物防治技术等。随着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国民意识的增强,我国不断完善政策制度,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相继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生产害虫综合治理、生物入侵防治都需要大量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专业科学研究人才。
课程组在近几年生物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中开展中期、期末、随机教学问卷调查和课后访谈,多种形式地收集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如“教学内容偏多”“希望增加师生交流时间及途径”;授课教师也深感因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生物技术专业人数逐年递增等原因出现的教学困境,包括“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停留于表层的师生互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不佳”等。
2“SPOC+雨课堂”的生物防治技术混合式教学整体设计
2.1 “SPOC+雨课堂”教学模式基础
在"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基于MOOC、SPOC、雨课堂等的混合教学模式已然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热门研究课题,其依靠信息技术迭代能有效改善教学交互不足和学习"浅层化"的问题,有助于将教学向深层次、专业化推进[2-6]。课题组期望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利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实现大班课堂教学与个体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学生能更好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生物防治资源、生物防治途径与方法、生物防治的实施与作用评价等原理方法和常见病虫害以及入侵生物的主要生物防治因子、利用途径的应用实践,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培养“适用、实用、能用”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2 “SPOC+雨課堂”的生物防治技术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
主要基于校内SPOC网络教学平台及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体系的线上部分,为更好使得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并进,设计的基于“SPOC+雨课堂”生物防治技术混合式教学基本流程分为教学实施前、课前、课堂与课后四个板块。
教学实施前期中需要两个层面的准备,第一,校级教学管理部门部署校级SPOC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做好平台的校级运行管理,对开展混合式教学所需各类资源如教室基础网络硬件设施的配置准备,院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课程安排实际情况于每学期正式开课前完成授课数据填报、分配,管理部门、专业技术工程师通过校级教师平台交流QQ群进行使用问题答疑,同时不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培训,适时给予平台使用指导及技术支持;第二,课程组、授课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完成SPOC网络课程建设和雨课堂混合教学设计,遵循“两性一度”的标准优化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各类教学资源,如课程导学资源的内容应反映国际国内生物防治技术的前沿领域,依据课程开设实际对SPOC平台中的单元学习、课程资源、课程活动等栏目内容进行编辑维护,完成选课学生的管理及课程学习权限的设置,通过SPOC、雨课堂双平台及教学微信/QQ群发布开课教学通知和课前任务。
课前导学阶段,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通过SPOC、雨课堂双平台适时推送导学资源,包括与课程进度章节对应的相关文献、插入教师语音的预习课件、网络视频资源等,这些教学资源延展有助于扩展学生思维,并在雨课堂公告中提前1—3日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雨课堂公告、教学微信/QQ群接收任务,根据具体任务通过SPOC、雨课堂双平台自主完成线上课前预习,SPOC课程讨论区可进行课前线上交流互动。
课堂教学阶段,授课教师课前打开教学幻灯登录雨课堂个人端,开启雨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输入课堂暗号进入课堂、完成签到,线上考勤更加便捷有效;课内教师授课以传统多媒体讲授为主,完成课程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的教学,基于学生课前对教学延展资源的线上预习背景,采用问答为辅的启发式教学,通过雨课堂随机点名答题、推送随堂测试、红包奖励等方式引导学生的讨论。
课后辅助阶段,教师通过SPOC、雨课堂双平台推送MOOC等课后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参与课程答疑、查看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完成章节课程巩固复习,重点关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及高阶思维。
校级院级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起到监督、指导和规范管理的作用,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
2.3 创新混合式教学的成绩评定,使评价客观全面
课程学生成绩评定由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结果性评价组成。过程性评价是将混合式教学的线上部分与线下部分有机融合,采用双平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个人学习相关记录数据和雨课堂出勤及课堂答题表现作为线上部分的评分依据,采用学生在课程实验教学操作、实验报告提交、生物防治技术综述撰写、综述汇报等的表现作为线下部分的评分依据。
2.4 问卷调查和访谈
课程组对授课班级2017级生物技术全体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以此了解学生参与“SPOC+雨课堂”的生物防治技术混合式教学后的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以及学习能力提升认可度,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发出调查问卷92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94.56%。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调查对象对课程采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为91.95% ;88.5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较好的结合线上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学习活动;混合教学的线上平台各功能使用频次排序分别是雨课堂课前预习、雨课堂课件回看、雨课堂公告查阅、SPOC作业提交、SPOC试题库练习、SPOC推荐MOOC自学,对于雨课堂的课堂教学运用较为认可;对增加师生有效互动的教学辅助功能满意度排序列分别是红包奖励、随堂测试、随机点名答题。通过访谈,部分学生表示雨课堂互动功能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提高课堂关注力,使得自己能更好地掌握授课章节内容,通过课后线上预习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新的教学模式初步使得自身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深度学习。
3反思和讨论
3.1遵循“两性一度”的标准,贯穿混合教学设计各环节
有机融合线上教学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做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课程组教师积极讨论、谋划,在此过程中需遵循“两性一度”的标准,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贯穿于混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前期准备、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辅助环节,并在教学中持续改进、完善。
3.2 调动不同平台优势,互为补充
生物防治技术混合式教学应用中,学生对雨课堂各项功能较为认可,分析原因与移动终端的使用便利程度相关,混合教学线上两平台的功能使用频次排序中雨课堂显著高于SPOC,为了加强两平台的利用率发挥各自的优势,应进一步在SPOC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方案。
3.3 合理安排课前导学,建立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要根据实际教学目标进行课前学习导学的安排,并且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前沿、时代背景,需考虑学生整体学习负荷,以免过量影响各科的课后安排。课前导学建立学生内在学习动机,通过“SPOC+雨课堂”建构与学生深入沟通的平台,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促进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4 合理的课前教学设计、课后及时答疑,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石
课程组基于两学期的教学实际感悟到,SPOC和雨课堂的应用必须基于合理的教学设计,课前预习、课中浏览课件、课后自学扩展可以带来良好的课堂互动,起到良好的教学辅助功能;授课教师在个教学阶段应关注双平台新的学生提问和讨论,特别是课后、复习阶段为避免答疑滞后,及时响应回复、解答、纠错,如是学生关注的课程共性问题可至课堂进行回顾分析讨论,有效提升學生线上、线下课程体验感,达到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4结语
通过从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着手“SPOC+雨课堂”的生物防治技术混合式教学设计,采用有效教学改革活动提高了生物防治技术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使教学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标准及要求。课程组也认识到SPOC建设与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不足,在今后教学实际应用中还将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2018年贵州医科大学2018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网络课程类),《生物防治技术》网络课程,(项目编号:WLKC30);2019年贵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雨课堂在《生物防治技术》课程中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944);2017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贵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A014);2019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一般课题“大数据时代贵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与运用”(课题编号:2019B166)
作者简介:钟乃凤(1987— ),女,汉族,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究等。
*通讯作者:王兵(1987— ),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