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其发展呈现蓬勃之势。口述史料作为依据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访谈整理所得的史料,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独特作用。口述史料以其生动性、通俗性等特点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史料内容的丰富、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高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均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口述史料;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oral history)诞生。20世纪80年代口述历史传入中国,发展至今,口述历史已然成为风靡全球的热门研究方法与分支学科。尽管学者对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质疑从未停止,但在国内外口述历史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口述历史已然成为国内外史学研究中的昂然新秀。虽然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研究已经处于热门状态,中学教师对于口述历史也有了解,但是由于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紧张,未能抽出更多时间寻找并运用口述资料。事实上,口述史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一、与历史对话: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江苏高考采用的3+1+2的新高考模式中,历史成为必选科目,学生应从意识上提升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就日常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生眼中历史课是索然无味的。再者,由于考试需要,高中历史课本中对于历史事件背景(原因)以及结果(影响)的阐释胜于过程,例如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人教版必修一仅用四句话带过。由于课本承载能力有限,无法将这段历史进行详细呈现。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辅助史料来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有血有肉的历史,口述史料正是最佳选择。
对于南京大屠杀来说,当时的幸存者就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全家原来住在一条破船上,为了躲避日军,父亲带我们暂时到乡下去躲躲。……就这样几天之内,日军枪杀了我母亲,摔死了我弟弟,刀劈了我姐姐,又抓走了我父亲,使我家破人亡……。”[1]通过幸存者的口述,将日军的残暴行径展露无遗,让学生能够真切的体会历史,尤其是这一惨案发生在南京,曾经的历史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相关口述史料的运用让他们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燕过无痕。这种倾注情感的教学比“灌输式”知识输入、教师的“一言堂”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历史课堂变为有情感的教学现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除了文字的口述史料,关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也已经在网上发布,截止到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4人,抢救保存幸存者的历史是现代研究者的使命,而通过给学生传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的搜集过程,激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此一来,口述史料的引入将学生带入特定情景当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能够让他们在当今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二、解释历史:丰富教学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2]。史料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口述史料的运用甚少,一方面多数教师仍存在认识定势,将史料直接等同于文献史料,很少关注口述史料。另一方面也与口述史料自身的特点有关,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在中国史学界的属于新事物,若要选其作为史料,需花费很多功夫进行精心挑选。再者,人的记忆错乱、模糊会影响口述史料的准确性。要想在历史课堂中引用口述史料需先求证其真实性,这对于教学任务重的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不如用文史资料便捷,因此对于口述史料的运用目前甚少。事实上口述史料在现在的高考中已经被广泛运用。早在2005年的上海历史高考题中就出现了关于口述历史的选择题:
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D)
A 红军战士长征日记 B 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状况
C 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D 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高考作为历史教学的“指挥棒”,指引着日常教学,上述高考题正出现于口述历史蓬勃发展这一大背景之下,本题考查主要为口述历史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口述史料正在成为与文献资料不同的史料类型,口述历史正在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影响着史学研究。
除了口述历史的直接考察,也有很多的口述史料在近年被运用到高考之中。高考作为高中教学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日常历史教学。随着高考中口述史料的使用与考察日渐增多,将口述史料引入历史课堂十分必要。例如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人教版必修二中对于这一事件的记述也较为简单:“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2]至此,中国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并举,经济迅速发展。如此巨变紧靠书上的文字是难以充分诠释的,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一大批敢为人先的“探路者”,将他们的故事引入课堂,意味着将有思想、有体温的历史代入课堂中。“當走到官亭区金桥公社地界时,看到不少农民借着皎洁的月光,在田间紧张地忙碌着,就评论说这里可能是包产到户的地方。……我们走到田头,像一对小夫妻询问:‘快到半夜了,你们怎么还不休息呀!’男的回答说:‘政府将土地交给我们承包,生产搞不好就对不起政府了”[3]通过上述口述史料,能够看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当时的情景,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当时的田间地头,跟着农民一起感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情况,由此学生更易理解这一改革的意义,也便于学生对于特定历史事件进行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三、情感渗透:彰显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为社会服务的使命感。口述历史在彰显家国情怀以及传递正确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口述的文字史料以及影像资料均为受访者的亲身经历整理所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将其引入课堂进行情感烘托,更容易使学生与历史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以及更为深切的情感体会。例如在讲述《长征》这一子目时,关于长征方面的口述历史文献资料也在日益增多。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我的红军岁月》播出,首次披露了很多珍贵资料,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在讲述长征过程时,若能够节选《我的红军岁月》中的相关访谈片段,学生对于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有更加真切的认识,对于“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口述史料的使用更容易激起学生对于民族富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渗透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并且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口述史料以其独特价值,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口述史料发挥的作用尚小,但随着口述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学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越发重视,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然会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张宪文主编;张宪文,吕晶编:《见证与记录:南京大屠杀史料精选(中方史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737页。
[2]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54页。
[3]欧阳淞,高永中主编: 《改革开放口述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01.第23-24页。
[4]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学术研究》,1997年第5期。
[5]周兴国:《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口述史学——关于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的若干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版,第5页。
[7]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8]欧阳淞,高永中主编: 《改革开放口述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01.第23-24页。
[9]《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版,第5页。
[10] 杨祥银著:《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1] 欧阳淞,高永中主编:《改革开放口述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雷玉平(1993.10- ),女,汉族,山西吕梁人,江苏省木渎金山高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