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
摘要:单元整合“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从单元整体内容出发,建立知识的整体观、联系观、综合观,学生能够在整体的学习思考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与深化理解。这正与数学核心思维的内容要求相一致。本文以数学核心思维为本,关注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从四个方面深度思考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模块化”的教学实践,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建立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思维;单元整合;模块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核心思维,是素质教育之下的重点培养的方向之一, 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运用与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核心思维主要包含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数据分析思维、数学运算思维、数学建模思维等等。数学单元整体“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则是重点从单元整体内容出发,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整体观念,从而更好地对数学知识实现灵活的运用,并能够从单元知识的某一个点中进行拓展迁移,提升学习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数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模块化”的教学尝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教师在创新思考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重点关注整体“模块化”下的综合性、关联性、整体性等。本文将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以数学核心思维为本的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思考,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一、了解单元背景知识,导入环节激活思考
小学数学的整体设计上,都是以循环往复的形式往下深入、延展。不同年级的数学知识点设计上存在发展性的关系,从基础知识点上“开枝散叶”,层层关联、层层递进。在同一年级的单元设计上,都是以明确的、唯一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拓展,从而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网络。因此,关注单元的背景知识,重温与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内容,用已学知识为基点进行导入,激活小学生的知识内容,引导其进行全局性的思考,这正是实现单元整合“模块化”教学的第一步。
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上,其核心知识点之一是学会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灵活运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常规图形的面积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等,都已经能够灵活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单元整体导入设计,可以从常规图形的面积计算之中入手,调动小学生相关知识的记忆。
《多边形的面积》导入环节可以分为两个主体步骤,第一,先借助生活常见的物件引导小学生思考这些物件的对应平面图形,如铅笔盒、书本、球、书桌等。小学生在根据具体物件进行图形整理的过程之中,也会自动提取其对应的特征属性,为后续的面积计算进行铺垫。第二步,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通过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建立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例如三角形公式的推导上,可以先尝试让小学生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合,组成一个常规的平行四边形,在新组成的平行四边形上标示出“底”和“高”,进一步思考此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面积之间的关系等,从而完成三角形公式的推导。在学生亲自经历公式推导过程后,公式不再停留在枯燥的死记硬背上。不仅如此,学生对于这种推导新公式的方法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计算公式完成梳理后,小学生自然会对其“图形面积”有了相对清晰的记忆,为后续理解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进入单元的整合教学。
二、找准单元教学重点,设计强关联性问题
找准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开展单元整合“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单元整合“模块化”教学设计之上,教师需要围绕其中一个教学知识点进行拓展,搭建网状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能够从点发散,进行多重的延展与深入,同时,也能够便于日后从多个角度迅速找准问题的核心知识点,建立多向的问题解决思维,而不是单一的、定向的思维模式。
在《多边形的面积》的单元教学中,其教学重点让小学生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学习之中深入到生活中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等的面积计算思考,完成对“多边形的面积”的学习理解。教师在单元整体“模块化”设计时,必须要紧紧围绕此开展教学思考,用问题引导小学生层层深入。例如让小学生从常规图形的面积入手,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个图形的对比之中,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彼此如何组成彼此,彼此之间高、底和各边的关系又是如何等,强化图形之间的关联度。如此之下,小学生在看到相关或是相似的图形问题时,也能够快速进行思考解答。对于不规则图形的思考上,教师同样需要强化彼此之间的关联,用组合图形、常规图形等建立基础理解,再进行深度的思考解答。
三、探究单元特征内容,习得对应学习方式
不同的教学单元中,都因为其数学知识的内容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等,才能够贴合、高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从单元整合“模块化”的角度出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重点向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思考方式的输入,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敏感度,习得对应的学习方式,为日后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打下关键性基础。
在《多边形的面积》中,其核心内容在于图形与计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小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能力、想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例如可以多引导小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多边形,并尝试计算;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上,给予小学生不同难度的多边形图形思考,探索它们各自的规则图形组成,或是采用小方格的方式进行计算;教师也能够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小学生分组进行图形的思考,观察复杂图形、不规则图形的特点之处、思考办法的不同、计算方式的差异等等。在这过程之中,教师需要灵活调動教材单元中各个模块的知识内容,融合到一个整体之中,让小学生感知知识的连通性。在发现图形、思考图形与计算图形中,“图形思想”自然而言便会植入到小学生的心中,在小学生既可以快速形成对复杂图形的感知,又能够从中迅速进行方格思考,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日后的立体体积层面的学习上,小学生也能够将此思考运用其中。
四、主动单元总结评价,拔高学生理解感知
总结评价环节,是单元整合“模块化”中的重点内容。在单元整合“模块化”之下,数学教学知识点已经与教材之中的编排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更重视整体的系统性、关联性,小学生所需要接受的知识量也会相对较大。因此,教师需要对单元知识进行高度的梳理整合,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深入到单元核心之中,同时,也实现对单元全局内容的回顾记忆,拔高小学生的理解感知。思维导图,是进行单元总结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偏低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给出核心关键词进行引导思考,帮助他们回忆单元中的内容,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计算办法”等词汇引导总结;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高,教师则能够放手给他们进行自行的知识网络搭建。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进行反复性的思考训练,针对单元整体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课堂内容的整体回顾,关注数学观念、基础问题、实践问题等,用问题的形式反复思考。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梳理单元内相对典型的综合性提问,如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自我总结思考计算的整体规律特点,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整理单元知识内容,深化自我的理解。
综合上述所言,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探究时,可以从单元整体的教学背景、教学重点、单元特征内容、总结评价等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小学生“思考-了解-探究-深入”,实现单元整体的整体掌握。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教师只需要找准教学的关键点、重点所在,便能够以此为中心引导探究思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依书照搬的弊端与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整体观念,搭建整体框架,小学生能够从某一个知识点上进行更多的发散思考,进行学习迁移,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浅析[J].读写算,2020(28):73.
[2]林卫东.小学数学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23):42-46.
[3]郑春玲.模块化教学视角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路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