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习作教学实践

2022-01-12 01:02王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习作教学有效教学

王娟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习作教学,根据统编教材习作序列化特点,结合年段目标、语文要素及学生习作生长点确定清晰的课堂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用评价检验目标达成度,在评价中培养学生习作修改意识和能力,在修改中提升习作表达能力。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习作教学;有效教学

能力序列化是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编排的特点之一。序列涵盖想象、写人、记事、状物、应用文等。习作序列在某册排布了一个点,意味着一种开始,也意味着在今后的习作中要重视这个点的训练。比如,写人序列从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开始,到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你,真好”为止,期间共安排了8次。在整个序列中,为了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都照顾到教学顺序,随着学段的上升,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也相应地提升。序列中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盘,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单元习作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做到对序列的整体把握,对单次习作进行精准施教?“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认为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本文以习作“他_______了”为例,从精准目标出发,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及学生活动,在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中,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一、纵横导思:明确习作目标

“他__________了”是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属于习作写人序列,要求在记事中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习作上借鉴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写具体人物的表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

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

《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教学目标为:1.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此教学目标给出一个方向,在整个“写人”的序列中,本次习作承载着什么训练要点?五年级学生的生长点在哪儿?为此,纵横对比,才能让目标更贴近学生。

1.纵向联系,把握习作生长点

叶圣陶先生指出,习作水平由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非一日可得。而这一过程需要反复的练习。为此,统编教材构建了一个相对科学的习作训练序列。

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写人习作序列

纵观序列表,三至六年级共编排了八次写人,每次着力一个点,在能力目标上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设计思路。本次习作着力于反映人物“内心”,这是基于三、四年级的“外貌”“特点”进行描写,且为六年级的场景做铺垫。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在于多角度描写。

2.横向联系,理解编者意图

本单元阅读要素是“通过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习作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由读到写,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时,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而迁移运用到习作中。

“多角度描写”仅仅是从动作、语言、神态多个角度描写人物的表现吗?探究单元内部联系时,有了新的发现。

从上表的“语言描述”中发现,在人物描写方面,编者反复强调“变化”“与平时不一样”“不寻常”,基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学习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笔者把“多角度描写”更为具体化,具体目标修改如下:(1)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与平时不一样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2)愿意与同学分享习作,并用习得的方法和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二、资源导行:实施精准教学

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及教学生长点的把握,“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紧扣“多角度描写反映人物内心”这一核心目标,借助教材资源,运用对比策略,指导学生开展“他_____________了”学习活动。

1.引课文资源,明确“多角度”

“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內心。”单元课文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如,《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第4自然段。习作指导中,首先让学生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毛泽东怎样的内心?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并没有写到一个“悲痛”,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毛泽东失去爱子的悲痛之情,并完成图示。最后总结:作者从毛泽东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多个角度,写出他当时失去爱子的悲痛之情,我们称之为“多角度描写”。

2.比示例资源,捕捉“不寻常”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多角度”描写并不是难点,真正的难点是运用恰当的词句,把人物与平时不一样(不寻常)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写出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什么叫作“不寻常”的动作、神态、语言呢?教材以《全神贯注》中描写罗丹陶醉、入迷的片段为例。

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个选段——

首先,对比发现,捕捉“不寻常”。

(1)呈现删减文段:他的眼睛闪着光芒,嘴里说:“太美了!”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他站在那里,望着这座雕像……

(2)交流文段反映罗丹怎样的内心,有没有运用多角度描写。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文段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4)呈现完整文段,对比发现,哪段话更能突出罗丹欣赏作品时陶醉的样子,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奇异的”“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把罗丹与平时不一样的神态描写得很细腻;“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痴痴地”“一动不动地”把罗丹与平时不一样的动作写传神了;“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与平时不一样的语言表达了罗丹当时的心情。

(5)小结:多角度描写大家都能做到,但是在多角度描写中捕捉到人物不寻常的动作、语言、神态,用恰当的词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物内心。

《青山处处埋忠骨》选段将“多角度”描写这个要求清晰地加以呈现,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进行感知。《全神贯注》选段的删减对比运用,将“不寻常的动作、语言、神态”更好地反映人物内心的效果直观地呈现。同时,第二选段的使用较第一选段有加深的效果。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围绕“多角度描写人物与平时不一样的表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这一核心目标层层深入,达到了精准教学的目的。

三、量表导评:促进目标达成

“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而教学是否“有效”,需要看目标是否达成,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先生在《作文教学,请别淡出了“教学”》一文中指出,作文教学重在教师引导下儿童的自悟和自改。

为此,设置评价量表,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有利于促进习作目标的达成度。

1.设置量表,让习作评价可视化

本次习作,教材明确提出:以和同学交流的方式,看是否具体写出人物当时的表现,反映出他的内心,然后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笔者结合学习目标设计星级评价量表如下:

评价表

首先要评价是否有做到多角度描写。其次,根据捕捉人物不寻常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星级,这也是本次习作的难点。最后,要评一评小作者的描写是否体现人物的内心。

2.开展评价,让评价过程趣味化

学生是习作评价的主体,“写好后和同学交流”已成为统编教材单元习作内容不可或缺的结束语,这一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与传统习作评价相比,能动性的习作评价可以通过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继续习作的动力。在能动性评价中,为了丰富交流的广度,我们可以将“同学”由一人拓展到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为了提升交流的深度,我们可以让评价流动起来,以评价专栏的形式呈现,在拥有众多读者的同时,也搜集了众多修改意见,借助“充分的分享”调动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习作修改后,再精选部分习作配上插图在班级公开展示。从自评、互改到公开展示,逐渐深入的分享,让评价的过程充满趣味性。同时,形式的不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习习作的目的。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习作教学,能紧扣清晰的习作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任务,用评价任务引领学生修改习作,在自评和互改的实践中提升习作表达能力,在始于目标、终于目标(止于评价)的过程中,做到了精准施教、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常志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想象作文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19(2):4-8.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學-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3] 陈明亮.前后勾连 巧设支架 精准施教[J].语文教学通讯,2021(3C):60-62.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习作教学有效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研究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