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版教材《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设计与意图

2022-01-11 08:58文|柯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分配律等式

文|柯 媛

【教材内容简介】

《新算数》(日本东京版)《乘法分配律》一课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运算的规则》中的第2课《计算的程序》。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含四个环节:1.观察计算两种颜色圆片的总个数,红圆片有11行,蓝圆片有4行,每行都是8个;2.用符号表征乘法分配律,并代入具体的数验证等式成立;3.由乘法分配律类比出除法分配律,并代入具体的数验证等式成立;4.运用乘法分配律对算式109×5和98×6进行简便运算。

【全课设计说明】

通过教材研读与分析,日本东京版《乘法分配律》一课有如下特点:1.以纯数学情境引入,列出综合算式,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2.在规律探索时,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推理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教学设计将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借助直观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借助符号■、●、▲来表示规律;2.在验证规律时,除了用具体的数,鼓励学生运用其他方法,如列举生活实例或者画图来验证结论成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探索发现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成立,进而拓展到除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也成立,提高学生猜想、验证等能力。

2.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索及“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和严谨思考的习惯,同时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3.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是成立的,除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也是成立的,并能用具体的数、列举生活实例或者画图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

理解四种分配律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材译文片断如下)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要求学生有几种方法写几种,并思考每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第1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一幅“多个圆形”组成的图,创设纯数学情境,类似点子图,减少干扰;同时在列式上要求“列一个式子来解答”,即要求列出综合算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得出用于比较的等式,便于发现规律。】

二、规律探索

1.初步发现规律。(教材译文片断如下)

(1)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要求讲清楚是怎样想的,算式是什么,感受方法多样化。

预设1:(11+4)×8=120(个),用红圆片和蓝圆片的总行数乘每行的个数。

预设2:11×8+4×8=120(个),分别计算红圆片和蓝圆片的个数,再相加。

(2)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上面两个式子表示相同的大小,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进而得出等式:(11+4)×8=11×8+4×8。

预设:这两个算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解法,结果都是120,所以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但算式表示的意义不同。

(3)引导学生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的特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1:两边算式中都有相同的乘数8,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预设2:左边是合并算,右边是分开算。

预设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将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图形直观,抽象出两个算式,引导学生交流两种不同列式计算的方法,感受等值变形的特点,初步发现规律,同时通过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述来逐渐认同规律。】

2.猜想和验证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是成立的。(教材译文片断如下)

(1)用符号■、●、▲代表三个数,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第2题)

预设:(■+●)×▲=■×▲+●×▲

(2)进一步追问:如果将式子中的加号都换成减号,还成立吗?

预设:成立。(■-●)×▲=■×▲-●×▲

(3)这两个式子是否成立还不知道,现在只是猜想,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4)独立思考,想办法验证上面的等式成立或不成立。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全班汇报,大家共同判断。

预设:用具体的数,将■=4,●=3,▲=2代入上面的两个式子计算,看等号两边的得数是否相同。(4+3)×2=4×2+3×2,(4-3)×2=4×2-3×2。因此,上面的两个等式都是成立的。

(5)鼓励学生再多写几组数代入计算,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计算结果相等。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其他方法,如列举生活实例或者画图来验证结论成立。

预设1:列举生活实例。妈妈在超市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桃子,苹果和桃子的单价都是9元,计算两种水果的总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可以得到(2+3)×9=2×9+3×9。

预设2:画图。有两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长3宽4、长7宽4),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可以得到(3+7)×4=3×4+7×4。

(6)向学生揭示规律并完善板书。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设计意图:至此,完成了用语言到符号表达的过程,揭示出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让学生体会用符号表示运算规律的简洁性和优越性。同时让学生用具体的数、举生活实例、画图等方法验证猜想,有利于让学生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密推理的能力。这也为下一步类比推理提出除法分配律的猜想奠定了基础。】

3.猜想和验证除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也是成立的。(教材译文片断如下)

(1)除法对加减法是不是也有分配律?如果有,请你写一写除法对加减法分配律的符号表达式,同时想办法验证除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第3题)

预设1:学生会把乘法分配律中的乘号换成除号,形成除法分配律的猜想。

预设2:学生会用刚才学过的三种方法来验证除法分配律成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

①交流前,先独立思考,保证在交流时有话可说。

②交流时,大胆表达个人见解,认真倾听组内同学的想法。

③交流后,每个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3)组织小组汇报,教师注意启发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补充和追问。汇报时,要求学生说清楚结论和理由。

预设1:用具体的数。将■=9,●=6,▲=3分别代入上面的两个式子进行计算,看等号两边的得数是否相同。(9+6)÷3=9÷3+6÷3,(9-6)÷3=9÷3-6÷3。因此,上面的两个等式都是成立的。

预设2:列举生活实例。小红有20颗糖,小华有30颗糖,把两人的糖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颗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可以得到(20+30)÷10=20÷10+30÷10。

预设3:画图。求大长方形的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可以得到(20+30)÷5=20÷5+30÷5。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并揭示规律。

(■+●)÷▲=■÷▲+●÷▲除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除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设计意图:首先,运用已有的乘法对加减法分配律的知识,以及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类比提出除法对加减法分配律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闭环,帮助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加深对分配律的理解。其次,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思考的习惯,同时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只要表达清楚,说出依据,都应该鼓励,让学生在说理过程中再次体会和理解发现的规律。】

三、巩固应用(教材译文片断如下)

1.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特点,想一想,可不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再让学生思考简便运算的思路,在《学习单》上尝试写出过程。

预设:可以将109和98都拆成两个数的和,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分别进行计算。

2.完成后,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算法,鼓励学生说清楚简便运算的想法与过程,教师追问:哪里可以看出能进行简便运算?算完后,可以再一起用原来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1:109×5=(100+9)×5=100×5+9×5=500+45=545。

预设2:98×6=(100-2)×6=100×6-2×6=600-12=588。

预设3: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用竖式计算更简便,更省时。

【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题都是乘法分配律的正向运用,需要先对109和98进行拆分,变成(100+9)和(100-2),再分别运用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侧重让学生经历分析算式特点、主动运用规律灵活计算的过程,加深对乘法分配律价值的感受,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升学生简便运算的能力。】

四、回顾总结

1.过程回顾。

解决问题得出等式——猜想和验证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成立——猜想和验证除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成立——应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结果回顾。

(1)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成立。

(2)除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成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所学知识结果的回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总结梳理、反思修正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四种分配律的整体印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分配律等式
数形结合 突破难点——“乘法分配律”教学新探索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基于学情,把握本质,深层建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探讨
智力冲关·奇怪的等式
一个等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