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菡
摘要: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需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将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就可以优化教学资源,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针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实践,展开了详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写作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语文的学习,需要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进行培养,才能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语文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听说读能力的途径;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将两者有效结合,就可以带领学生全面发展。
一、积累丰富素材
小学阶段的语文群文阅读,主要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优秀语言素材的积累,从而为后续写作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而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就需要先通过阅读积累素材,让学生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同时,领略到不同体裁的文本,感悟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科学整理与归纳,然后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提高阅读水平[1]。比如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群文阅读内容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粗读法或略读法,探索阅读的快乐。其次,除了课本上的群文阅读内容外,教师还要适当地推荐、选择一些课外读物,拓宽学生思维视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资料。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作者,推荐相关读物;根据文本类型,推荐相关读物。可以为课堂上阅读,也可以为课后阅读,或者网络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悟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笔记的摘抄与记录。比如摘抄优美的语句段落、奇妙的世界奇观、丰富的生活知识等,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存储量;或者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背景、主旨等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与方法;还可以根据想象与实际生活,进行文本内容的创编、续写,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素材灵活应用
在优美素材积累之后,就需要将其灵活应用,从而实现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首先,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可以促使学生将积累的素材,针对性地应用其中,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就会将“僵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教师还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与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变化语言词汇,学会灵活表达,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如优美语言的概括运用;或者补充完善后运用;或者拆分使用;或者采用借鉴方式,这些都可以为文章增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感兴趣的事物、话题、人物等,将其记录下来,并做到真情流露[2]。时间久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灵活应用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主动创编故事。写作,既包括真实事物的描述,也包括作者的想象创新,才能写出优美、生动的文章。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创编出各种各样的故事,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结合我国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或者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等,进行想象创编。
三、写作专题指导
读写结合,还需要教师进行写作上的专题指导,才能实现两者有机融合。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交流、表达展示的空间,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比如朗读或背诵课文、问题交流与阐述等,都可以先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进行精准描述,然后利用书面文字进行完善调整,先从简单的小作文开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其次,小學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阅读内容,主动进行续写、仿写,然后展开创作锻炼。先从简单地模仿与续写开始,可以丰富学生经验,打下坚实基础。接下来通过创作创新,不断增加难度,提高写作能力。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还要给予相应的指导与点拨,传授相应的写作技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在写作专题指导中,教师既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点拨,又要为学生留有宽松自由的写作空间,才能发展学生能力,获得全面提升。比如针对每一写作主题,进行详细、深入的指导。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展开写作锻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最终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积累丰富素材、素材灵活应用、写作专题指导三个角度,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肖帆. 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探究[J]. 散文百家,2020(21):95.
[2] 李红桃.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对策[J]. 魅力中国,2020(18):173.
[3] 余燕.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的教学个案研究[J]. 考试周刊,2020(7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