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指导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2022-01-10 10:16侯鉴璇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就业指导德育教育

侯鉴璇

摘要:农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由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具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特殊思想困境,因此需要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蓬勃健康发展打牢人才基础。

关键词:农业高校;艺术类学生;德育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指出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学校核心工作之一,针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出的特点,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有目的地将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是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要求。[1]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由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具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特殊思想困境,因此需要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蓬勃健康向上发展打牢人才基础。

二、农业高校中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发散创新思维较强,纪律性较弱。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因循守旧无法创作出精彩的作品。艺术类的教学方法与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更加注重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艺术生往往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较弱,性格大多比较自由散漫。艺术高校以艺术类专业为主,规章制度根据艺术专业特点制定,管理相对宽松,而农业高校的管理规定要兼顾所有专业,通常比较严格,部分艺术类学生常常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

(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易受错误思想的干扰。艺术类学生大多从中学开始接受专业训练,有的更是从小培养,多去外地进行艺术培训、写生实习等,因此视野开阔,对于外界的一些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但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自媒体发展势头旺盛,某些不良媒体发布不实新闻或有严重功利色彩,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侵蚀。

(三)注重专业课学习,文化基础课学习意识弱。艺术类考生在参加高考时,专业成绩作为重点考察方面和录取标准,文化基础课成绩比重不高,因此艺术类考生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专业课学习上,学习文化课时间相应减少,因此导致文化课基础薄弱。进入大学,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较强,且鲜明的专业特点会让学生继续把大量的时间继续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而对思政、英语、语文等基础课不够重视,学习意识不强。[2]

(四)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薄弱。和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求新求变,更加强调自我,外表喜欢标新立异。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为薄弱,团队责任感不强。

二、农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困境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不同于非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困境,由于农业高校的管理需求和学科设置,他们也面临与艺术高校中的艺术类学生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突出,求职技巧不足。

艺术类学生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在求职过程中也常常标新立异,关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知识学习不足。例如部分同学更倾向于将简历做的另类别致而不是体现专业度,简历中常常出现自我评价的内容过多而举例论证较少的情况;面对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因为过于表现自我、团队协作意识差而被淘汰。

(二)就业观念与现实环境存在落差,就业过程中挫折感严重。

艺术类学生常常因为优越的成长环境对自身期望值过高,职业选择理想化,不能准确地进行自己定位。对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既要工作轻松又要环境舒适,却不考虑自身条件和专业水平,这种不谈付出只谈回报的心理常常会影响自己的求職道路,例如部分学生投简历时只投大型央企、国企,不投民营企业,而又对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感到心情沮丧,求职屡屡碰壁引发焦虑、自卑、自我怀疑、情绪低落。部分毕业生依赖思想严重,一心等待学校提供就业机会,主动意识不足,而农业高校举行的校园双选会和宣讲会中参加的单位招聘艺术类学生较少,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有的学生更是认为找工作是毕业之后的事情,面对老师的督促没有紧迫感,错过了招聘季“金九银十”的最佳时期,直到临近毕业没有好的工作岗位才感到着急。

(三)功利主义导向,社会责任感不足。部分毕业生将高薪酬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舍弃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职业追求,表现出个人利益至上、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部分毕业生就业时以工资报酬为唯一标准,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发展。一听到要去生产或销售第一线去锻炼,就觉得这份工作不够“体面”,往往立刻拒绝此类工作机会,对农业类企业、乡镇企业或西部地区的工作机会常常持否定态度。

(四)“慢就业”现象突出

从客观方面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期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慢就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代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一种外在表现,其本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表现。而艺术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因此“慢就业”现象也更加严重。从主观上来说,学生在上学期间虽然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但自我认知仍不明确,很多学生对于今后职业道路的选择比较迷惘,加之父母对子女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所以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选择就业的意愿不是很强烈。[3]往往还有部分考公务员、事业编、考研落榜的学生会选择在家待业,全身心准备下一年的考试。

三、就业指导与德育融合的路径

(一)建设一支能够将就业指导和德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价值观需要有好的道德修养作为前提。通常一所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是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和辅导员,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较少,辅导员直接面向学生且人员相对充裕,因此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的德育教学本领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这支队伍除了能进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以外,还能够将德育巧妙融入就业指导的专业课堂上和实际的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大学期间的具体表现,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注重做人的行为规范,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感,德才兼备的人。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指导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艺术类学生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后备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建党日、建军节等各类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以祖国为先、人民为先的价值观。

(三)选树典型,在就业指导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也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奉献精神的基础。高校德育内容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使大学生能够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顾全大局,服从国家需要,把实现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结合起来。可以通过选树典型的方式,邀请往届毕业生当中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等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宣讲。让大学生认识到,国家施行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极大, 西部地区开发与建设也呈现大量的人才缺口,鼓励引导大学生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最能发挥自身价值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四)系统讲授求职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取成功的基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求职竞争愈加激烈,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应当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内容,增加求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始终保持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良好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被用人单位拒收的情况,可以总结教训,查找原因,认真改进不足,发扬自身的优点,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就业。课后可以通过谈心谈话、一对一辅导等方式为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五)在就业指导中融入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可以通过课堂、专家讲座、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可以将现实职场中的行业先进人物请进校园、课堂,使学生和职场人士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人品和诚信在求职和就业中的重要性,做到自尊自爱,树立起个人诚信意识。尽量减少毕业生在就职过程中对就业推荐表、获奖荣誉证书等材料进行造假及签约过程中的违约现象。

(六)在就业指导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要重视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意识培养对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向学生宣传就业法规和就业政策,在高校就业指导课教育中,不仅要传授法律基本知识,更要对学生的就业疑惑和就业权利等内容进行答疑解惑,培养学生就业法律权益意识,号召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学习,促使学生全面提升法律素养,保障求职就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4]

(七)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创新服务方式。顺应当今新媒体时代要求,通过专题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众多渠道努力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的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就业政策,解答就业难题,提醒注意事项,进行典型事迹宣传,营造浓厚的就业指导和德育氛围,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做好育人工作。[5]

德育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毕业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诚信做人、增强法律意识。因此要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德育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就业,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1]王蔚,孔雷.论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J].思想道德教育,128-129.

[2]陈志远.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路径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7,(10):152-157.

[3]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2020,(619):64-66.

[4]张宗胜.高校青年学生就业教育中的法律意识培养[J].教育现代化 ,2019,6(60):157-159.

[5]姜岩,许静波.新媒体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110-114.

课题名称:农业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指导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支持项目为“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艺术类学生就业指导德育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中管弦乐的选修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于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