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与实践路径探究

2022-01-10 14:22钟琼霞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小学教学实践

钟琼霞

摘要:在大力倡导劝人教育的当下,劳动教育被轻视、被弱化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教育界针对劳动教育的探讨愈演愈烈,引发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的反思与改革。基于此,现结合中小学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分析劳动教育价值,并针对劳动教育教学实践路径展开探讨,以期实现劳动教育功能最优化,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基础教育体系强调五育共举,旨在培养“完整的人”,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劳动教育正式纳入育人体系,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劳动的教育地位,并对教育实践做出了指向性建议。在此背景之下,广大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定位,探索高效的实践路径极具必要性。

1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分析

中小学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劳动不仅是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在知识本位教学观念之下,中小学生将学习作为唯一任务,参与劳动的机会较为匮乏。同时,长期处于学校象牙塔与家庭呵护氛围的中小学学生社会生活阅历较为浅薄,心理抗压及受挫能力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无疑增加了形成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向学生渗透基本的生活技能,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形成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的习惯。而且不失为磨练学生意志,增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交际合作能力大有裨益。第一,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离不来浓厚的人文底蕴,引领学生展开深入的研学探索。而艺术与学术均来源于生活,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赞美或是劳动创造衍生的感悟。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生活,在身体力行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劳动人民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人生厚度,提升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教育新时期,劳动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丰富学生素养深度的有效途径,展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

2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2.1劳动教育课程化,培养勞动素养

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而言,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实现课程化,形成科学严谨的教育体系与教学规划,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劳动素养的全面、持续发展。首先,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相关指导纲要,明确教学目标,打造校本劳动教育专项课程。一方面兼顾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发展,从基本劳动技能,关键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精神品质三个维度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设计相契合的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低段学生以培养劳动意识,具备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注重课程的趣味性,而小学中高段学生则以培养劳动品格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劳动锻炼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立足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需求,合理的制定劳动课程时长,保证教育的持续性、连贯性与有效性。其次,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实时渗透,丰富课堂学习体验。在五育共举视域之下,德智体美劳五个教育层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具备内在关联性。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坚持综合性原则,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的教育优势,挖掘教育素材,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点,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劳动态度的转变,劳动技能的提升。

2.2劳动教育多样化,激发劳动兴趣

现代化劳动教育是一项体力、智力与创造力相融合的教育活动,以往以体力为主导的机械单一的劳动教育模式不仅难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要求,而且极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教育效果。基于此,中小学劳动教育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挖掘校内、社区、家庭各方的劳动教育资源,探索更为高效、多元、有趣的教育组织形式,促使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劳动兴趣。首先,丰富校内劳动教育内容。学校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主导优势,提升劳动教育层次。定期组织校内公益劳动,以环境卫生、创意创造以及植物养护等内容为主,例如,设置校园大扫除日、班级环境建设、植物流动管理活动以及编织、木工、陶器等手工创意活动等等,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劳动能力承担不同难度与强度的劳动活动。其次,联合社区组织趣味劳动实践活动。在教育新时期,教育教学应突破象牙塔的禁锢,中小学劳动教育应走向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拓展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例如,学校与社区共同组织社会性的劳动活动,如社区垃圾分类、公园花草修正、敬老院公益劳动等等。通过校内外的结合,打造劳动教育统一战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2.3劳动教育常态化,形成劳动习惯

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想要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单纯的依靠某一次或是间断性的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基于此,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日程,每天安排不同的劳动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频率。例如,每天放学后组织班级卫生清扫活动,将劳动融入课后作业体系,开辟班级种植园区等等。并将学生的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养评价体系,设置人性化的奖励机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此外,利用家庭教育功能,打造劳动教育联盟。家庭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劳动实践机会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持劳动教育统一性的有力支持。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纽带的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设计劳动任务清单,包含独立洗一次衣服、整理一次房间、配合父母做一次饭等等,并于每周五发放至家长手中,在家长的监督之下,促使学生积极完成各项家务活动。通过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让劳动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进劳动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基础教育活动不容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劳动教育以全新的价值内涵,对于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应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加快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步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鑫萍.课程化视域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21(09):5-8.

[2]杨世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改进策略[J].教书育人,2021(04):8-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中小学教学实践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