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贵州遵义 564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老年患者中是最常见的。这种病对患者来说病情发展过快,而且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如果不经过及时的治疗会威胁到患者生命。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反复性较强,患者常需长时间服药,利多卡因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及不良反应,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胺碘酮在室颤、心动过速等病症治疗中应用较多,其可以防治心律不齐,属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第Ⅲ类,有较长的半衰期,可以阻止心房钠离子内流,使心肌的稳定性加强。该文研究组40例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将其与利多卡因进行对比,利多卡因(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特定区域麻痹组织药物,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应用较多,可阻断钠通道,使心脏收缩速度降低。胺碘酮作为近年来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新型药物,其疗效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肯定[1-2]。基于此,该研究采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选择2017年9月—2020年4月期间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并针对所获取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改善情况展开分析汇总,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7~72岁,平均(64.35±3.19)岁;对选取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分级方法按照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disease assocation,NYHA)标准划分[3]:Ⅱ级30例、Ⅲ级1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9~71岁,平均(62.95±2.25)岁;功能分级:Ⅱ级31例、Ⅲ级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4]中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同时满足②③④中任意两点:①无症状或存在不同程度突发性剧烈胸痛、发热、恶心及腹胀等症状;②经心电图检查可见ST、ST-T动态演变;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3 ng/mL且肌钙蛋白l(cTnl)≥0.5μg/L;④存在缺血性胸痛史;(2)患者肢体活动正常或无碍、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内分泌系统疾病,以至于对研究结果产生不良干扰者;因情感或是意识障碍或是既往精神病史等因素,而难以配合研究者。
对照组予以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31021071;规格:20 mL:0.4 g),以1.5 mg/kg体质量计算用量后稀释于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以1~4 mg/min滴速静脉给药。研究组予以胺碘酮(国药准字H19993254;规格:0.2 g×10片),以150 mg胺碘酮与250 mL 5%浓度葡萄糖溶液混合,在10 min之内注射完毕,随后剂量控制在1 mg/min,连续滴注6 h后,保持0.5 mg/min的滴速。两组均持续治疗1周。
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QRS波时间、PR间期、LVEF。
临床疗效: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4]中疗效评价标准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症状及体征程度、发生频率、时长较治疗前降低60%以上);有效(症状及体征程度、发生频率、时长较治疗前降低40%以上);无效(不满足上述评价标准)。
不良事件:比较两组心动过缓、浅静脉炎等不良事件,总不良事件率=各不良事件之和/总例数×100.00%。
患者满意度:患者出院前采用该院自制满意度评价表调查患者满意情况,总分<50分为不满意,50~80分为一般满意,总分>80分为满意,剔除不满意病例予以总满意度计算。总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TG、AngⅡ、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G、AngⅡ、Hcy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物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生物学指标比较(±s)
?
两组治疗前QRS波时间、PR间期、LV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QRS波时间更短,PR间期、LVEF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
经对临床总有效率的评估情况,研究组93.00%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n(%)]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危害大、反复性强的特点,患者通常表现为心率异常、胸部剧烈疼痛、浑身乏力、出汗等症状,若未采取及时治疗则可因心功能严重异常而出现生命危险,是一种具有极高危害性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不仅对缺血心肌影响较大,而且随着心肌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容易引起患者心功能迅速恶化等不良问题,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大。医学界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不仅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而且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很强的联系。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患者服药后能迅速改善症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研究资料显示,全身性疾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及各类因饮食结构引起的疾病或因素均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阻塞,进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中,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等均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疗效,虽然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但长时间用药易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目前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新疗法的研究成为了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5-9]。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同时多伴有不同类型全身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多种,可能伴有胃肠道疾病、神志障碍情况等,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I类药物,具有阻断钠离子内流,减缓窦房结和房室结传导,终止心房和心室折返,抑制外向电流外流等多种作用。胺碘酮非选择性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对心脏的作用,使纤维和窦房结的自发频率受到抑制,从而抑制心脏自律性,明显增加心肌的电稳定性,使用胺碘酮后能扩张血管,明显减轻心律失常的负面影响,同时扩张外周血管,从而抵消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但胺碘酮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其在组织中的分布较为缓慢,用药后7~20 d后见效,故应同时进行静脉注射加口服用药,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总之,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利多卡因治疗,患者心功能更明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各种不良症状[10-13]。
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进程中的主要影响素。该研究中TG、AngⅡ、Hcy等指标均会增加患者微循环障碍风险,TG在人体内主要为人体内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液中的表达量上升时,有可能导致人体动脉内粥样硬化,从而对动脉造成阻塞;Hcy作为人体内含硫氨基酸代谢的中间产物。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TG、AngⅡ、Hcy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10.00%,对应薛丽萍[14]的研究,其研究中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X组和Y组,X组应用利多卡因,Y组应用胺碘酮,结果显示Y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X组为20.00%,与该文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该研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李婷[15]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疗效及较高安全性,对于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具有积极意义[16-19]。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良好的治疗方案能促进患者预后状况改善,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并发症状况,促使患者机体尽快康复,展示出重要临床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