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黎强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常州 213139
踝关节主要由胫骨、腓骨下端关节面及距骨滑车构成,为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1]。人体站立或行走过程中,踝关节需承受全身重量,并对人体运动及平衡进行调节,可影响人体活动能力,故踝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十分重要[2]。三踝骨折为踝关节骨折中最严重的类型,可直接影响踝关节稳定性、活动性,临床应加强重视[3]。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学者认为手术在三踝骨折中取得的效果较保守治疗好[4]。该研究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于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中,旨在评价其临床效果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5~65岁,平均(55.12±3.74)岁;骨折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5.02±0.94)d;左侧骨折例18,右侧骨折17例;Lauge-Hansen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10例,旋后内收型9例,旋前外旋型8例,旋前外展型8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9例,运动伤11例,高空坠落5例,扭伤1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6~64岁,平均(55.08±3.71)岁;骨折至手术时间3~8 d,平均(5.07±0.98)d;左侧骨折19例,右侧骨折16例;Lauge-Hansen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11例,旋后内收型10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7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8例,运动伤10例,高空坠落6例,扭伤1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三踝骨折,踝关节有明显骨擦音、压痛,存在活动异常或受限;均为外伤所致;均为新鲜骨折;后踝骨折块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10%,或后踝骨折块移位>1 mm;患者均意识清晰、沟通理解能力良好;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院后接受其他治疗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长期应用激素药物者;陈旧性骨折者;开放性及病理性骨折者;伴严重粉碎性骨折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及内科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既往有踝关节功能障碍疾病史者;有手术禁忌证者,或对手术耐受性较差者;精神疾病者;治疗依从性不佳者;不能接受随访者。
对照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骨折部位行局部浸润麻醉,对其行向下对抗牵引,对患者踝关节脱位处进行整复,纠正踝关节背伸,通过内翻外旋或内旋对内踝、外踝进行纠正。于C臂机X线透视下确保踝穴恢复正常后,应用超踝塑形石膏对患者行外固定。术后指导患者行足趾关节锻炼。
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应用软垫适当垫高患者臀部,术中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根据患者骨折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显露方式,根据后踝-外踝-内踝的顺序进行复位,应用复位钳妥善固定后踝,仔细观察后踝复位后关节面情况,从后侧至前旋入1~2枚螺钉,充分固定骨折块,随后充分暴露外踝,应用解剖钢板对其固定,再以标准内踝切口及螺钉固定内踝,期间注意保护踝关节韧带,若存在损伤可直接缝合。术后2~3 d内指导患者行踝关节屈伸训练,定期行X线检查,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2个月指导患者扶拐行走,逐渐过渡至负重训练,负重前应取出下胫腓螺钉,避免出现疲劳折断,通常于术后10~12周取出螺钉。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5 d,必要时给予抗痉挛治疗,嘱患者戒烟戒酒,进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对其行早期康复锻炼指导。
术后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治愈[5]: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关节疼痛现象,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显效:骨折愈合较好,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或显著缓解,关节功能有所恢复;有效:关节疼痛有所缓解,但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应用踝关节功能评分(Kofoed)[6]对两组进行测评,总分100分,≥85分为优,75~84分为良,70~74分为差,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踝关节功能越好。记录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科室自制踝关节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功能评分、X线检查结果评分,各项分值25分,分数越高表明该项情况越好,上述量表重测信度分别为0.81、0.83、0.85、0.84。记录两组术后机械性踝关节不稳、皮下血肿、愈合畸形、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健康调查简易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F-36)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包括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理想,该量表信效度为0.91。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较对照组77.1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术前,两组Kofo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Kofoed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踝关节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踝关节评分比较[(±s),分]
?
观察组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观察组后踝复位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
?
观察组术后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功能、X线检查结果各项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及X线检查结果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及X线检查结果评分比较[(±s),分]
?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明显较对照组22.8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观察组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场、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
踝关节为人体负重最重要的关节之一,在人体站立、行走、跳跃及负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在日常活动中踝关节需承受几乎全身的全部重量,还需做出各种变化,故在外力作用影响下容易出现损伤或骨折的现象[7]。近年来踝关节损伤发生率逐年上升,三踝骨折为踝关节骨折常见且严重的一种骨折类型,其涉及到后、外、内踝等部位,对踝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产生了较大破坏,严重影响踝关节运动能力及患者生活质量,需及时治疗[8]。
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临床治疗三踝骨折的保守治疗方法,虽然创伤小、操作简便,但治疗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且容易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存在一定局限性[9]。就目前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效果更理想,考虑到踝关节自身独特结构,目前临床多应用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以确保疗效确切[10]。三踝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确保胫骨关节面平整及踝关节间隙正常,对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有重要意义,可避免跛行等并发症发生[11]。切开复位内固定近年来在踝关节骨折中应用逐渐增多,可及时清除破碎骨组织,维持踝关节稳定性,便于术后进行功能锻炼[12]。后踝骨折处理难度较高,该次研究在对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过程中,按照后-外-内踝的顺序进行复位,同时在术中尽可能恢复腓骨形态及长度,才能确保术后活动,减少不良因素对其的影响[13-14]。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应注意手术切口尽量小,针对不同骨折部位采用适当的切口,可减轻对组织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运动锻炼,可改善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促进骨折尽快愈合。
胡永武[15]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较对照组80.00%高,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较对照组77.14%高(P<0.05),与胡永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三踝骨折中疗效确切,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术后1、3、6个月各时段Kofoed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与手法复位外固定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观察组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利于促进患者骨折快速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16]。观察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X线检查结果各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缓解关节肿胀程度,对促进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肿胀程度,可有效促进疾病转归,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8]。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三踝骨折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缩短下地活动及住院时间,促进骨折快速愈合,还可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