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萍,丁立东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泰州 225500
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神经内科临床较为常见,在脑卒中中占重要地位,60%~80%的脑卒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尽可能早地将患者堵塞的血管开通、缩小梗死面积,将缺血区域循环重建起来,对患者神经组织进行保护,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预防是临床通常采用的抢救措施[2],而要想改善抢救效果,促进临床治疗有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要将一种具有理想治疗效果的药物与方法寻找出来[3]。为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更好的治疗,该文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该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所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选取该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86例,依据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0)、未发生组(n=66)。发生组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8~80岁,平均(43.7±7.4)岁;起病时间2~4.5 h,平均(3.2±1.0)h。未发生组患者中男52例、女14例;年龄28~80岁,平均(41.0±7.0)岁;起病时间2~4.5 h,平均(3.2±1.0)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均经CT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均具有较为严重的脑功能损害体征,且持续存在1 h以上。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早期有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者;颅内出血者。
给予患者静脉注射0.9 mg/kg阿替普酶(批准文号S20160055;规格:50 mg/支),为总剂量的10%,之后应用微量注射泵给予患者静脉泵入剩余的90%阿替普酶,1 h内泵注完毕。治疗1 d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复查,严格避免应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
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部位、时间;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总分0~45分,表示无至严重[5];③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凝血指标、溶栓前血小板计数、血糖、血脂、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等临床资料。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6例患者中,发生出血并发症20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发生时间为静脉溶栓治疗后6~38 h,平均(22.1±3.5)h,其中出血性梗死2例,鼻出血3例,牙龈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2例,颅内出血2例,血尿2例,皮下出血3例,分别占10.0%、15.0%、30.0%、10.0%、10.0%、10.0%、15.0%。见表1、表2。
表1 发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部位
表2 发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时间(±s)
表2 发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时间(±s)
?
发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9.7±1.7)分显著低于治疗前(15.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00,P<0.05)。
发生组患者的心房颤动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组,饮酒比例显著低于未发生组,溶栓前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服用史比例、凝血指标、溶栓前血糖、血脂、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发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
续表3(±s)
续表3(±s)
?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心房颤动(P<0.05),不包括饮酒、血小板计数(P>0.05)。见表4。
表4 发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急危脑血管重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局部颅脑组织较早出现缺血、缺氧现象,且持续较长时间,因此患者缺血部位脑组织可能出现不可逆性坏死,影像学上可见半暗带形成,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血液使灌流恢复,就无法挽救该部分脑细胞,从而无法对脑组织功能进行改善[6]。阿替普酶是一种内源性酶,属于第三代溶栓药物,能够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进而向纤溶酶转换,从而将血栓溶解,局部溶栓作用较强,因此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其极易引发出血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因此治疗过程中,临床应该详细观察患者的出血现象,第一时间个体化处理患者的出血并发症,从而一方面使溶栓成功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使临床治疗有效性得到保证,最终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有利条件[7-10]。
Ligen Shi等[11]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所致出血并发症在临床较为常见,达到31.5%(17/54)的发生率,主要发生于静脉溶栓治疗后5 min~26 h。该研究结果表明,86例患者中,发生出血并发症20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发生时间为静脉溶栓治疗后6~38 h,平均(22.1±3.5)h,其中出血性梗死2例,鼻出血3例,牙龈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2例,颅内出血2例,血尿2例,皮下出血3例。发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9.7±1.7)分显著低于治疗前(15.5±2.1)分(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心房颤动,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患者极易有出血并发症发生,临床应该对患者的这一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密切观察,尽可能早地给予患者个体化处理,从而对其影响治疗的现象进行严格避免,最终促进临床治疗有效性与质量的提升[12-18]。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所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为静脉溶栓治疗后6~38 h,值得临床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