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朝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园毗邻香山,充分利用自然、人文等资源的优势,以幼儿本位为起点和落脚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条件让他们与自然亲近,追随幼儿的兴趣、问题和需求,生成贴近农村幼儿的“花园课程”内容。
关键词:课程资源;生活教育;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指出,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是课程的内容,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我园在“花园课程”的生长与演进中,逐步实现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成长。
一、以生长课程,促进幼儿发展。
我园老师通过及时捕捉幼儿兴趣,在课程的生长中感知幼儿新的想法,不断生发,来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花园课程。
1.回归教育本真——捕捉儿童兴趣
花园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孩子,立足于班级,教师及时的抓住教育契机,创造性的开展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基于自身兴趣建构的课程中得到发展。如小班的孩子们在餐后散步时,发现幼儿园中有一角盛开着菊花,看见美丽的菊花他们纷纷发出惊叹:“好漂亮的花呀。”“这是什么花?好多颜色,真美丽!”“我知道,它叫菊花,我妈妈和我说的呢。”“菊花好像还能泡茶喝呢”“我喝过菊花茶,有点苦苦的”“我妈妈说,喝了菊花茶能眼睛亮亮的”“不知道这个菊花能不能泡茶”……
孩子们的讨论让老师感受到了他们对菊花的兴趣和喜爱。[1]日本幼教专家本吉圆子说:“孩子仅仅聆听语言的说明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孩子要通过自身整个身体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才能得到教育,通过手及身体的接触使身心和头脑运作起来。”[2]老师们通过下发亲子调查让幼儿了解了菊花的品种、名称、和颜色。老师还将美丽的菊花盆景带到班级,便于孩子们观察、探索与发现。美术区中孩子们有的撕一撕、贴一贴,有的把小小的棉签变变变,变成一朵小菊花。他们用心制作,一朵朵鲜菊绚丽开放,在孩子们的手下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生活区里温热的水,甜甜的蜂蜜,清香的干菊花,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2.梳理问题清单——感知儿童想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菊开秋意浓”主题活动中,老师通过对幼儿提出支架性问题“我知道……”“我想知道……”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对主题活动感兴趣的地方,教师对幼儿关注的兴趣和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和汇总,从中捕捉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生成课程。如针对“菊花喜欢什么呢?”老师和孩子们开展谈话,了解到孩子们知道:菊花喜欢喝水、喜欢晒太阳、喜欢小蜜蜂、喜欢自由生长……
3.搭建发展支架——支持后续活动
为了让课程持续、深入的开展,我们及时针对课程进行课程审议,在课程开展的前、中、后期老师们集中审议课程开展过程中孩子生发的问题以及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审议,在集体的智慧中,梳理出后期继续开展活动的几个支架:
第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园内外人力资源,如大一班的黄老师擅长种植活动、小一班有一位小朋友奶奶在苗圃工作,围绕这些人力资源开展相应的活动。
第二:有效进行家园共育,家长带孩子们到香山、梁丰生态园等大自然中实地观察、欣赏菊花。
第三:合理投放区域材料,投放科学合理的材料与工具便于幼儿探索、操作,如美术区投放菊花水墨画名画;科学区投放放大镜、小铲子、小水壺、标本卡片、测量工具等;阅读区提供适合小班幼儿与菊花相关的绘本《菊花仙子》、《我的名字克里桑丝美美菊花》、《寒露.赏菊花》、《菊花娃娃》等。
《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通过记忆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3]随后班内老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的材料与空间,让孩子们用多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探索、思考、丰富,以此来支持孩子的深度学习。
二、以课程故事,助力教师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只要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够成为才干、有经验的行家。”课程故事的撰写,能够提升老师们设计、实施课程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强化对幼儿的观察、分析、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天中午,幼儿用餐时发现蒜泥黄瓜里面有白白的蒜泥。桐桐:“老师,白白的大蒜我不喜欢吃。”小宇:“大蒜能杀菌,还能预防感冒呢!”涵涵:“是的,我爷爷烧菜也放大蒜,家里买了好多白白的大蒜头。”交谈中,孩子们发现大蒜原来可以做多种美食。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大班开展了:种植大蒜——种植猜想——照顾大蒜——采摘大蒜——品尝大蒜等一系列随着大蒜地自然生长,自然生发的课程内容。当孩子观察并参与到植物生长的生命周期,他们会从中获得认知经验和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培育了责任心和爱心,学会理解并尊重地对待环境。
在追随幼儿生成课程并进行记录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明白“我要做什么”“我怎么来做”“我为什么这样做”……教师们的教育观念不断发展、更新、树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的能力逐步提升,对课程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也得到全方位得到的实践。
三、以家园共育,优化课程实施。
我园通过以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充分了解家长的特长、兴趣及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意愿,成立了“家园志愿团”,邀请这些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优化“花园课程”内容。如小一班“爱牙日”邀请牙医爸爸进课堂;中一班“重阳节”邀请小朋友奶奶为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大一班邀请消防员爸爸,为孩子们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每次活动前,老师们都事先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构思活动的主题、内容与细节,确保活动顺利、保质完成。活动后老师和家长共同生成图文集合的记录与反思,对本次活动进行梳理、汇总。家长的积极参与,有效弥补了教师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理论中还有很多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未来,我园一定会继续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得教育理论,不断地在幼儿园花园课程建构中实践“生活即教育”的真知。
参考文献
[1] 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页。
[2] [日]本吉圆子、无藤隆等著:《幼儿成长能力培养: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实录》(日文版),东京:萌文书林,2004年版,第16页。
[3]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