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道德品质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01-03 13:19张国栋
学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核心素养

张国栋

摘 要:在新时代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学校的真、善、美教育,要落实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爱美的全面培养原则。学校若能强化以真、善、美的标准抓实小学生德育教育活动,就会为构建高效的德育课堂锦上添花,使提升小学生品质素养教育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3-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63

德既是品德、德行,也是情操,是涵养健全人格最关键的元素。在小学教育阶段这个黄金时期,抓住塑造品德、培养情操这一中心开展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中立德树人总任务的践行,也是为少年儿童终身成长奠基的刚性要求。

一、要抓好对学生的品格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必须消除德育课堂中的“假”

在部编版的义务教育实验课程中,对实施德育教育有具体的课程编排,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到现行的《道德与法治》,均在课程内容、育人目标两个方面越来越丰富与明晰,并且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具体教学中,学校也为本课程设置了相应的专(兼)职教师,但是在课程的执行中大多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这样的课程都被学生称为“副科”,觉得学不学不重要,担任此课程的教师也没有任务观念和责任意识,上课的时候要么简单地讲解文本,要么以学生自习为主,要么让学生写写作业。看似学校设置了德育课堂,但这样的课堂内容和形式达不到素质教育要求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必须消除德育课堂中的“空”

在平时德育课程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往往先通过国家层面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国家或者社会层面的“德育大方向”。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因其理论性强,远离生活经历,只能形成高深、空洞的说教。因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这些价值导向。教师的泛泛而谈和这些对他们来说比较深奥的理论,使得学生无法在德育课堂上获得真正对他们的品德发展有用的知识,这种空洞的说教,与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

(三)必须消除德育课堂中的“大”

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列举的例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偶像”,都是在国家或者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大人物”,他们的事迹当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但是这样伟大的人物是在国家或者社会层面的,距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课堂来说比较远,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小学生对他们的了解,往往源于教师的讲解或者其他媒介的推介,他们对于这些榜样人物的认知是间接的,不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直接感受,榜样的力量虽然大,但是作用于小学生身上的德育感悟却是乏善可陈。

(四)必须消除家校共育中的“缺”

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觉得教育小学生的责任完全依赖学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家庭教育在孩子德育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在学校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将自己定位为“权威”的象征,学生在学校中出现了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找家长沟通,而是等着家长来找自己,这种错误的角色意识也使得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相互疏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和品格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一方缺位都可能使得德育目标难以实现。

二、以“真、善、美、合”的标准抓好课堂教学

在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因为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德育的养成始终滞后于智育的培养,也使得德育的目标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为了有的放矢,箭中靶心,切实抓好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不仅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以“真、善、美、合”的标准抓好课堂教学。

(一)德育课堂要注重一个“真”字

1.课堂设置要“真”。小学德育课堂的设置应该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环境去开展“可触摸”的德育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管理者,教师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地位,赋予其重要评价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此课程是重要的,才不会对其产生“副科”的认识。因此,学校对德育教育的课堂形式必须做真做实,只有这样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才会有的放矢,真实可靠。

2.授課内容要“真”。对于课程的授课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的点滴入手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与榜样。比如,在教学生“诚实”时,教师首先应成为一个守信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谱写最真实的德育歌曲。小学生正在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期,而且模仿能力强,这一点也正是可以利用的利好之处。教师要摆正自己德育领航人的角色,树立最直观的道德典范,通过自身形象影响学生人格,形成鲜活的德育教材,达到最实际的德育效果。

3.教师对待学生情感要“真”。教师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要用真情实感去感化他们,让这些幼小的树苗能够在教师的真实情感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对待小学生时,首先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教师不只要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呵护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最真实的爱。诚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师德的灵魂是爱,只有用自己最真实的爱去感化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才会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德育课堂要注重一个“善”字

1.德育过程应该向“善”。我们在为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从德育实施之初到最后,这一过程首先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为学生传递的应该是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正能量,是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这一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寻“善”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善就是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我们既可以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善”,也可以用心灵感受这些“善”。让学生从这些生活中的小善中,理解什么是“善”以及如何向“善”,这才是德育教育目标最主要的体现。

2.德育结果必须有“利”。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成长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思想高尚的人,心灵善良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因此,德育的结果应该是积极的,对小学生成长发展有利的,于小学生自己、于家庭、于社会都是有利的。

3.德育内容安排要“近”。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在内容的遴选上一定要浅近,要接近儿童的认知能力。那些纲领性的价值观虽然是善的,但是超出了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学生能够明白和接受的,必须是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这就避免了德育课堂的空洞乏味,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他们在德育课堂上真正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德育课堂要注重一个“美”字

1.德育教育要培养“情感美”。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用自身的力量去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思想。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护和付出,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依赖,在情感上尊敬,这就是教师给学生上的最好的德育课。教师要善于從学生身上发现其闪光点,并能在与其相处的过程中,着力从其闪光点开枝散叶,不断扩展,如此才能实现对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这就是说,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无私的爱和付出、适当的鼓励和赞美,都能收获最美的德育果实。

2.德育教育要发展“个性美”。在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充分掌握每一个小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尊重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尊重小学生的个性,根据掌握的学生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掘小学生的个性“美”,因材施教,遵循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不断地去发扬“美”,克服“不美”,取长补短,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四)德育教育要注重一个“合”字

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在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家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够在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双向联动,通力合作,确保全覆盖、无漏洞,要形成及时沟通学生养成教育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齐抓共管。在这一传导链条中,教师首先要转变对自己的定位认识,把自己定义成与家长补位、与学校携手,共同对小学生实施德育的合作者,这样才能让家校共育有章可循。

总之,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背景下,抓好小学生“责任担当”这一素养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效消除“假、大、空”的问题,重点落实“真、善、美”的标准要求。当然,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样,方法多样,德育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积极探索、善总结提炼、会融合创新,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侯新闻.立德树人与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求真、扬善、立美”[J].文教资料,2015(13).

[2]   曾维波.浅谈小学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小学核心素养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