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江苏·常州 213300)
问题驱动教学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属于一种引领型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完成对知识框架的整合之后发挥出引领效果,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内容的深度探究与实践,充分挖掘物理课堂的独特魅力,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尝试将该方法运用到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让研究方向更明确,侧重点更清晰。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来驱动课堂创新,驱动学生成长。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堂,强调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目前有关于“问题驱动”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使得初中物理的课堂环境得到优化,展现出的教学价值显著。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相对复杂,对于学生而言面临一定的学习困境,主要是在传统的知识框架下内容的生硬、僵化的传输模式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下降,对复杂知识点的把握不够充分和具体,严重影响物理课堂的价值发挥。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物理内容的呈现不够完整,学生积极性不高。“问题驱动”的融入也使得传统的课堂空间得到激活,以问题的引领性和带动性,让物理课堂表现更完整、更具体,突破传统课堂空间局限性。
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如何革新初中物理教学环境,为学生带来广阔的学习空间始终是难点所在。为此,大部分教师都在积极寻求自我的专业成长空间与渠道。教学能力作为自我专业素质的综合考量要素之一,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方法,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考验,教师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长期的问题驱动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强化,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内容和知识点相对复杂,表现方式的单一导致内容的呈现相对枯燥。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物理知识的枯燥呈现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为此,要尝试利用新方法和新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驱动”是以问题的设置为核心,以灵活性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要以目的性为核心。“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是以问题的设置来解决物理教学的难题,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在问题的引领下进入到物理的教学环境中。目的性指的是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要有明确目的的支撑,以目的为关键做好问题的倾斜和重新设计。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学生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如何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初中物理“问题驱动”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强调探究性。只有满足这一基本原则,才能够确保问题的深度探究的展开,让研究方向更明确,内容呈现更清晰。例如在讲解“挥发性”的相关物理知识点时,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和了解生活当中有关于“挥发性”的相关知识点,如酒精、驱蚊水等等,在自主探究中把握“问题驱动”教学中的问题核心。吸引学生探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充分。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于物理知识本身保持着较高的探究欲望,但也因为物理知识相对复杂,出现畏难情绪。两种矛盾情绪的存在和出现,造成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低下。“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引入,要坚持适应性原则。即问题的创设过程要始终以中学生为核心,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认知,让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条件,最终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问题驱动的教学是一种新方法,在该方法的支撑和引导下,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为此,在“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从教学大纲的视角出发,对问题的设置具体明确。教学方法的尝试,核心还是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做好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师而言,要对教学大纲有明确认知。如在进行《声现象》的教学时,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出发,要求学生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体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声学知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清楚噪音的危害与控制方法等等。这些教学重点是物理课堂教学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围绕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这就对教学设计和方法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要以解决上述问题为核心,把握和控制好难易程度,问题设置要契合学生个性学习需求和理解能力。保证问题设置符合考察要求,才能够凸显出问题驱动的有效性。
“问题驱动”要充分发挥出问题的有效性,合理的问题导入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物理课堂环境中教师要灵活安排导入方法,让“问题驱动”的教学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如在进行《电学》相关教学时,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进行讲解,为了方便学生对内容的深度理解,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如学生搬新家,需要对新家进行装修。学生成为家庭的电路设计师,自行设计电路并进行连接,包括电器的接入过程的模拟,走线的布置,串联和并联的使用等等,以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能够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延伸出更多问题内容,为学生的成长环境的优化打好基础;又如利用现代工具做好对问题的导入,通过多媒体设备和课前准备好的教学短视频,以生动的方式完成对相关问题的导入,更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也能够让细节表现更生动、更具体,为学生成长空间的激活打好基础。合理的问题导入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问题驱动”教学指的是在完成问题的有效导入之后,还需要学生针对问题完成进一步的推理,强化思维能力。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解决之法,在思考中掌握物理知识的要点和关键内容,最终让学生的成长空间得以构成。如在《电学》的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对于并联和串联的内容问题情境已经有效创设,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和处理。如让学生根据并联和串联的相关知识点,对家庭场景下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具体明确,并结合教师所能够提供的相关工具和器材设施,在思考和动手实践中强化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整个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散,根据自主意愿,可以安排家用电器的数量和灯的使用,并利用串联和并联的相关知识点去解决问题。“问题驱动”的教学实践不单单是完成对问题的提出,更要在分析中摸索和把握问题要领。愿意在分析中摸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久而久之,养成创新思维,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被放大,帮助学生建立立体认知。及时点拨的方式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强化,学习体验明显提升。例如,在初中物理的《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教学时,提到车胎摩擦力的情景,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车胎的摩擦力。教师在开展该教学内容时结合学生的思考情况,适当引出影响摩擦力大小和改变方法的内容。一是增加车胎对地面的压力;二是提高车胎与地面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这样的方式,让有关内容更加清晰与明确。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学习有效性增强,学习体验明显提升。教师在整个“问题驱动”的课堂之上,要摆正自身所处位置,对学生遇到问题之后要及时点拨,及时处理,方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条件与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教学在完成前期的准备、导入、分析和点拨之后,进入到总结提升的环节当中,该环节要求对前几个环节具体总结与展开深度分析,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处理。在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更牢固的掌握知识要点。例如,在有关于摩擦力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如车胎在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情况,并总结与归纳摩擦力的种类、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减少摩擦力的方法等等,让物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可以有效延伸到课后,在课后进行实践探究,完成理论知识的有效迁移过程。这种举一反三能力的强化,让学生的成长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展现出良好的实践效果。且物理知识的深刻程度,为后续学习深化提供必要支持。
综上所述,物理本身是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问题驱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问题的引领性,让传统初中物理课堂得到优化,打造全新的课堂空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