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辉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重庆巫山 404707)
微写作就是基于精炼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见解,将其应用到高中作文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锻炼和提升其写作能力,有利于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在练习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微写作,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促进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高中生要面对高考的检验,所以,高考变成家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成绩,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是围绕考点学习和教学,虽然微写作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得到了运用,且效果较好,然而各方关注的还是成绩。所以,教师和学校对微写作的重视度不足,在课堂中围绕微写作的训练自然不足。如果运用网络让学生练习微写作,就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较大的考验,这是由于一些学校不能提供网络平台。
很多学生在微写作学习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不足,不能精炼语言;不能准确的把握写作命题;没有掌握写作手法;写作内容空洞,素材不足[1]。教师对微写作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有限,不能结合学生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微写作不仅是创作的过程,还是思考的过程,若是学生在写作中无法解决碰到的问题,就会逐渐失去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1]。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微写作,要让学生先审题,细致的观察题目内容,有效的挖掘切入点,正确的把握能够应用的拓展点以及主题内容,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实施微写作。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细致的观察,这对于学生微写作能力以及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比如,在学习“雨巷”时,其中描述了“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了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对于丁香般姑娘的认识,仔细的观察诗的细节,就可以进行趣味课堂活动。先让学生慢读课文,结合其中描述的景象,在白纸上作画,同学之间相互展示,让学生细致的品味课文中的字词,学生会逐渐融入到诗中所描绘的雨巷情景中。学生的绘画能力参差不齐,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其观察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立足于某个切入点,通过微写作阐述丁香姑娘的心理活动或者是雨巷,实现教学目的,锻炼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高中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对于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会有自己的想法,微写作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表达空间以及平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发挥,鼓励学生不限制在框架中,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展现自己的思维和风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就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具体的给学生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有关内容。教师还要增加和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微评,为学生的微写作提供保障。很多学生都没有看到《红楼梦》,基于教师细致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整体上认识其中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微写作,实现教学目的。
要想让学生形成自我检查修改的良好习惯,激发其创作意图,就需要具备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就要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让学生认真的阅读同学和自己的文章,并且按照相应的维度打分,说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优化和补充自己的文章,逐渐提升其写作能力[2]。教师在评价学生微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客观、专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思以及改正。教师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微写作活动,如,故事续写创意交流会、微作文比赛等,提升其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也是提升学生微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锻炼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及时的摘录优美的语句以及文章,之后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微写作,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结构、用词等,进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微写作质量,形成自己的写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好关,让学生认真的对待仿写,如果发现学生应付了事或是抄袭,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微写作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微写作中。比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这篇文章的语言精美雅致,将口语和书面语、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进行结合,还有优美的比喻,有利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丰富。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景物特点以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文章中使用了很多精美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仿写,不仅要模仿景物的描写,还要渗透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微写作质量,实现教学目的[2]。
综上所述,现阶段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高中作文也实施了改革,这也促进了微写作的产生和发展,其和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不同,基于运用微写作,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微写作的优势,将其科学的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