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将军
(重庆市云阳县养鹿初级中学 重庆云阳 404512)
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表明,很多学生表示电学这部分知识难学,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采取哪部分知识解决,进而产生了电学学困生。电学学困生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了解、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加之教师一直采取灌输式方法,长时间下去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基于此,教师要提升对学困生的重视,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逐步缩小班级学生的差距。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初中生对电学知识缺乏兴趣。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如下两点:一,电学知识抽象、公式众多,由此加剧了物理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难度,长此以往的下去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二,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法让他们在物理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提不起兴趣。
通过实际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学困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形成了一种“能力有限”的片面认知,进而阻碍着学生的有效学习。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学生成绩差,于是便放任不管,本身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自然造成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另外,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造成心理的空缺,缺乏对物理学习的动机。
学习是一项体力、脑力并存的活动,而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单纯依靠教师40分钟的课堂讲解,没有做好课后复习,进而遇到问题便退缩,无法自主的解决问题。另外,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弱,无法以最佳的状态开展学习,所以很容易回避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也是意志缺乏的表现[1]。
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力。物理电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在实验开展中掌握知识。实际上,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电学知识很大部分都需要依托实验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抓住电学教学的特征,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滑动电阻”的实际学习中,待完成这部分基础知识讲学之后,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小组划分,鼓舞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电阻线长度改变电阻,进而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以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们熟知的生活出发,告诉大家台灯就是利用了这一物理知识,这样不仅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师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样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特别是班级里面的学困生,更容易被教师的风趣语言感染,进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由此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另外,教师也要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巧用希沃白板的绘图功能让电路教学更清晰、直观,进而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如上的这些改变都可以给教学课堂带来新鲜活力,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之所以大部分学困生对物理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动机,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为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而从他们自身情况出发帮助其制定学习目标,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只有明确目标的引领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完成电学知识教学之后,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系统体系,之后再查缺补漏完成针对性学习,进而强化学生的信心。此外,虽然学困生是班级的一个特殊群体,但教师要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积极引导他们,让学困生也具备进取心。学生只有基于自身学习情况,制定目标,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积极的进入到学习中来。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讲究方式方法,电学知识也是如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基于电学特征,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熟记了电学概念、定理,但却无法将其应用于解题中,这便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体现。所以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不单要开展基础知识讲解,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电学中的串并联的学习就存在很大的难度,此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结合电路图开展讲解,让学生掌握串并联的技巧,进而将其应用于解题中去。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2]。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产生是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总之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尊重他们,并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