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革
摘 要:通过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双课堂”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优势,提出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实现体育“双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进“双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6-0101-05
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the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he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realiz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ouble classroo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physical education,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dou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research
隨着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连续多年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锻炼效果不佳等。不同专家和学者对大学体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2002年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纲要》明确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3],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4]等等。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健全体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促进思想文化教育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5],已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意义
体育“双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全面的教育效能,可以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下学到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及思政教育内容,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及理念对学生学习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略。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互相促进,彼此发展,体育“双课堂”教学的实施最终体现为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彰显。所以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准确把握和评价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效应,对于促进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一)研究内容
以“双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认知、体质状况和运动技能等影响作为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以青海大学2019级乒乓球选项课2个班级为实验班,采用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再选取2个对照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在实验的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体测以及技能测试。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其中两个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男生人数各为60人,女生人数各为30人,共计180人;第一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第二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
(三)研究方法
首先在实验之初,对学生发放第一轮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对“双课堂”的了解,以及对即将引入到体育课堂当中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及期望。其次在实验组每堂乒乓球课下课前,通过雨课堂、微信群或现场布置课外体育锻炼内容,然后在实际课堂中以研究对象为主体进行知识反馈,以及对布置的课外锻炼的效果进行测评。在整个实验过程结束后再次通过发送第二轮问卷的形式,对比分析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两轮答案的数据分析与横向比较,验证乒乓球“双课堂”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乒乓球“双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表1反映了学生对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其中排序第一位的是91.89%的学生认为乒乓球课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适合自己掌握运动技能”,这说明体育课“双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排序第二位的是“丰富课外体育活动”,选中比例为83.68%,这说明“双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体现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上,而且注重课外的延伸;排序第三位的是“实现课内外合作学习”,选中比例为72.97%,说明“双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课内教与课外学的衔接,增加了技能练习的频次,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二)乒乓球“双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调查
表2表明:课堂与课外单一评价为主的选项比例较低,而以“课堂评价为主,课外评价为辅”的联合评价方式占比高达78.38%。说明“双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评价区别于当前的乒乓球教学单一评价方式,评价的不仅是终结性的成绩,还有过程性的评价。“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纳入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训练、参与活动频次等内容。这就使得学习评价机制更加立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反馈得更全面。
(三)乒乓球“双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质指标影响分析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学生体质测试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主要分析两组学生身体指标变化情况。实验前数据测试时间是2020年10月,實验后数据测试时间是 2021年10月,间隔1年。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实验前后,男、女生身高体重呈现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实验后二者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经过一年的体育“双课堂”教学,对于生长发育期的男、女生影响不大,伴随身高体重的增加,肺活量也相应增加。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50米、1000米、800米、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项目成绩都有所提升,但是实验组提升幅度略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学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可能是体育锻炼干预的结果。除此之外,项目测试成绩除了对照组成绩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外,实验组前后成绩均有差异。
(四)乒乓球“双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技能学习影响分析
1. 体育传统模式与“双课堂”教学模式技能考核评价指标的比较
表5表明:优化传统技能考核评价标准,推进“1+N”体育学习评价办法,即学生每周上1次体育课的同时要参加N次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次数(频数)计入每学期体育成绩。这种学习评价机制的优化,使得评价内容更加立体和全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高涨。
2. 体育传统模式与“双课堂”教学模式对技能考核成绩的影响
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期末体育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技能成绩变化情况。实验前数据测试时间是2020年12月,实验后数据测试时间是 2021年6月,间隔半年。
通过图1可知,实施“双课堂”教学模式后,第一学期技能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两组技能成绩对比差异不大;第二学期技能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组优良率明显增加,80分以上成绩占实验班级人数的66%,对照班级80分以上人数占班级总人数44%。由此可见,经过1年乒乓球“双课堂”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有显著提升。
四、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表6表明:体育“双课堂”教学的互补、互动有利于形成教学共同体,有利于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将课外体育第二课堂纳入到教学第一课堂,实现了体育教学和校园“阳光体育”等活动的有机融合,为学生体育锻炼的时空延续提供支持和保证。
五、乒乓球“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1. 构建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预习技能动作要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
2. 构建课堂技能学习模式,课堂教师传授技能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学习技能动作和理论知识,提升运动技能水平。
3. 构建课外体育活动第二课堂学习模式,延续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见图2。
六、结束语
体育“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新思路,形成了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中心,辐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激活学生课外体育主动参与意识,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双课堂”教学新模式[6]。从改革和实践的效果看,体育“双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有利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仇婷婷.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双课堂联动机制研究[J].体育师友,2018,41(2):8-10.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02-06-21].http://www.moe.gov.cn/s78/A10/moe_918/tnull_8465.html.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EB/OL].[2006-12-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443/moe_1463/tnull_21505.html.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郑琳川.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内涵、原则及其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59-63+69.
[6]梁俏梅.大学乒乓球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互动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7):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