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慧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进《读本》教学。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2021年暑期《读本》国家级培训会上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好《读本》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感,通过智慧和创新做好《读本》的使用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使用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和学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着眼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组织做好《读本》使用工作。在国家培训和市级培训之后,《读本》推进落实成效如何,区域教研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切实发挥《读本》育人功能,上海市长宁区从教师培训、资源共建、校本优化三个方面对初中《读本》的区域使用与推进工作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逐步形成对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信和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职责与使命。为确保《读本》使用与推进过程的方向正确,我们将凝聚教师价值共识作为我区《读本》教师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
长宁区通过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通过“意义解读、课例分享、实践体验”三个研训阶段,做到全区覆盖、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全面提升,夯实《读本》推进基础,把牢《读本》区域推进的政治方向、教学理念方向和教学实践方向。在“意义解读”阶段中,教师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学习配套资源、开展交流分享等学习方式,充分认识《读本》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准确把握《读本》价值导向和政治方向;在“课例分享”阶段中,参与教材试教教师组成培训者团队,通过试教课例交流分享,指导一线教师了解教材框架与内容主旨,领会教材设计思路和教材编写特色,准确把握教材理念方向;在“实践体验”阶段中,学校备课组尝试完成《读本》一讲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校本研修对教学设计开展交流、反思、优化,切实提升教师对《读本》的理解能力,把握《读本》教学实践方向。通过区域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研训方式,在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的研训过程中,区域思政课教师群体逐步形成了新理论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凝聚了通过《读本》发挥其立德铸魂效力的价值共识。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充分发挥《读本》的育人功能。在《读本》使用与推进的初始阶段中,必要的、充分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把握教材、明晰主旨,提供教师可选择的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等,对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这有效保障《读本》教学顺利地开展和推进。为切实提升《读本》的育人效果,需要鲜活而适切的课程资源,使理论课堂更贴近学生、更具吸引力。长宁区结合国家级、市级的《读本》培训工作开展了课程资源的同步建设,以单元教学主题为内容,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两个阶段。
在资源共建共享中,建设是基础。长宁区首先组织本区学校切实用好教育部组织开发的基础配套教学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本区参与《读本》试教工作的经验,依靠骨干教师力量,积极开发与本区实际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建立区级《读本》资源库。2020年底,长宁区参与了《读本》试教工作。之后,多名试教教师参与了国家级培训、上海市级培训,并在区域培训中担任培训者角色。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培训、研讨工作,这批骨干教师对《读本》内容把握和教法学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他们依照《读本》的教学主题,按照备课资源和上课资源对试教积累的资源进行了梳理和筛选,开展资源建设。备课资源主要是为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服务,包括相关理论资料、时事素材等未经加工的资源,供教师备课时研究;上课资源主要是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学生活动设计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供教师上课时选择使用。我区实现了从试教的教学资源1.0基础版,到经过两轮修改完善的教学资源2.0进阶版,“从无到有”初步建立起了区级《读本》教学资源库。
《读本》的有效推进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在初步建立区级《读本》教学资源库后,如何对共建资源实现有效资源共享,这是发挥课程效果的重要环节。资源的建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效抓手,但教师在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做法却各具特色。有部分教师选择在区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学生特点等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地使用,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区级资源照搬全收,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设计。因此,在《读本》区域推进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对共建资源有效共享的实践研讨,强化对教师在区域资源运用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在资源使用过程中,一要学会取舍,要结合教师、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切的资源;二要学会改进,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资源进行创建和改编,通过对同一资源采用不同的运用方式和呈现方式,来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的实效性。学校对区级资源进行校本化实践后,逐步形成更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校本资源。区级《读本》资源库在不断更新的校本资源同步加入下,呈现出动态丰富、不断优化的状态,实现了区级资源的共建共享。
学习《读本》重在体悟,重在铸魂润心。因此需要在把握教材方向、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法学法,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对区级教学资源进行校本优化是保障课程效果的主要策略之一。校本优化既要落实课程目标、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在学校《读本》教学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依托区教研、集团化教研共同体、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在坚持课程目标要求、把握教材主旨的前提下,立足学情,通过对已有的区级教学资源进行校本化的“再设计”和“再开发”,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活动等,实现校本优化。目前,对于校本优化我们探索出了三条策略。
《读本》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系统的理论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怎样才能把面对初中生的理论课上好呢?思政课教师当务之急是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理论课的教学能力。面对初中生的理论课,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深入浅出。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研读理论经典著作,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课堂就是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想要把面向初中生的理论课激活,在《读本》教学中也应该坚持问题导向。教学中可以通过结构化、系统化的问题设计来承载教学内容主旨,帮助学生聚焦教学核心观点,同时通过问题引领,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力和热情。以问题为导向的《读本》教学,目的是在答疑解惑中引导学生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力量,感受《读本》的理论魅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读本》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真正领会党的最新创新理论的内涵和实践价值,用理论之光指引青少年学生的人生之路,坚定“四个自信”。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是要将深刻的理论和社会生活相链接。教师要将深刻的理论融入丰富而鲜活的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予以呈现,增强理论对于社会生活的阐释力。二是要将宏大的理论和学生生活相链接。教学要融入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新思想与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息息相关的,打破宏大理论给学生带来的疏离感,深化学生对新思想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注时事、关注身边。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照本宣科式的理论课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初中生的需要。有效开展面对初中生的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需要教师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索。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准确分析学情,找准学生的思想困惑、认知误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素材,设计难易适度的学习活动,平等沟通、互动交流,通过对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辨别,在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格与能力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议题式、案例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方式,兼顾初中理论课堂思想性与生动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于《读本》中一些系统性、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尝试参观走访、疑难辩论、创意绘画、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加深对《读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思政课教师应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着眼于《读本》铸魂育人,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在《读本》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