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芳
[摘要]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底子,这底子要靠长期、用心地积累。为帮助学生培养积累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形成积累的能力,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引导、悉心点拨、精心指点,渗透在每一次的习作训练中,以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小学作文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打下语言和精神的底子。这语言和精神的底子哪里来?要靠长期、用心地积累。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语言经验的限制,思想的酝酿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较长的过程伴随着长期的综合训练,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而积累可分为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厚积方有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在习作和口语表达中方能灵感迸发、情感共鸣、激情绽放,方能在习作和口语表达中实现语言的汩汩流淌。
一、知识的积累
1.语言的积累
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深厚积淀必须从基础的语言积累开始,字、词、句、段、篇——语言的积累是最基础的积累。平时点点滴滴的用心积累,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储备量不断增多。教学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做法:
圈画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写得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用记号笔或荧光笔进行圈圈画画;学生圈画的过程,就是他们对学习内容关注的过程,也是他们潜移默化地识记的过程。
摘抄。对于一些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备好摘抄本,直接进行摘抄。学生以后需要使用这些句段的时候,翻开摘抄本,就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同时简单快捷、便于查找。
背诵。借助一些智慧教学平台设置打卡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些经典片段、经典篇章等诵读视频、诵读音频上传,再适当地进行鼓励性点评,激发学生记诵的热情与积极性,让其更加勤于积累,乐于积累。
2.方法的积累
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的积累,却不会运用相关方法去行文,也將影响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当紧扣教材要求,指导学生把每一次训练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猜猜他是谁”为例,本次习作是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同学,要求选择同学的一两点特别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进行介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用游戏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例如,首先用游戏热身,选取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五行山压不住,翻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让学生猜一猜;接着分析这段文字:因为抓住了孙悟空的特点进行描绘,所以让人感知到孙悟空这个形象栩栩如生;然后,让学生联系教材中的范例进行迁移:你熟悉的同学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借此引导学生继续想开去:除了写眼睛,还可以写什么?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首要任务: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绘。在学生兴致盎然的讨论中,教师适时给予总结梳理。在全员习作的思路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小组内进行“猜一猜”的游戏,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同时在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修改问题。
如此一来,在读、猜的过程中,学生以猜促写、以猜促评,通过比较自己的习作和别人的异同,自主寻找差异,自觉取长补短,始终保持着盎然的兴趣,多角度思考,主动发现,在寓教于乐的游戏中了解习作知识,掌握习作方法。
3.素材的积累
学生平时读过的课外读物,学过的课文,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日后写作的素材。学习有方,学无定法,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这些素材呢?
“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带学生走进《神州谣》,教师引导他们用观看地图、观看图片的方法领略祖国壮美的山川、如画的风景,激发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带学生走进《传统节日》,教师用演一演、唱一唱的方式让他们知晓、熟悉中国人在各个传统节日里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传统的风俗习惯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带学生走进《“贝”的故事》,教师用观看实物、比较字形的方法让他们感知“贝”字的演变过程以及用贝做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的原因,同时也领略到中国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此外,为了互通有无,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交流会、阅读小报展示等方法让学生共享所见所闻,在知识共享中不断提高自我,加深积累。
总之,教材中、课外读物里藏着的素材可谓多矣,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比如做小主持人、演课本剧、参观访问等,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汲取的过程。如此,积累各种素材,积淀语言材料,便能让学生的见识更加广博。
二、生活经验的积累
生活的阅历,日常的见闻,会丰富一个人的心理体验,拨动人的心弦,让人获得最真切的感受。要想获得生活中好的素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用心积累。
其实,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留下教师和学生探索的脚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这些是指导学生最常用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环境、感受人物。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好的文学作品大多来源于生活,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加工。生活中的各个人物、各个事例,都需要平时的留心观察,用心体验。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生活中的人,积累生活中的事例,能让生活成为孩子们今后写文章、搞创作的不竭源泉。
三、思想情感的积累
学生在写作时还需要教师制造写作的契机,拨动其心弦,激发其动机,调动其动力。而如何达成目标,就需要平时的思想情感积累。
1.实践活动中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镇的秋天》时,可以领着他们来到学校的银杏林,让其观察、活动、放飞。秋高气爽,北雁南飞,孩子们捧起一把把散落在地的银杏叶,抛向空中,欢声笑语中,一把把金黄的小扇子在空中打着旋儿飘落在地……有了活动体验,学生在意犹未尽、有感而发之时,再提笔描写,结果自然就水到渠成。
2.互动体验中情感的熏陶
为了指导学生写好《战狼》观后感,可以在学生写完作文后举办“观后答小记者问”活动。台下的小记者们与老师在频繁的互动中产生了许多独特的体会,这样的体验点燃了他们的智慧,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如此,在写作的时候,他们的情感自然得到熏陶。
3.榜样人物中情感的熏陶
学生在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中接触到无数的人物: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邂逅高尚人物的动人故事,真切触摸到这些人物的灵魂深处,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积累的一些做法,而情感的积累,既是作文的动力,更是作文内容、立人的根基。
[本文系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小学‘生本作文’提升作文教学品质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18/P/0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