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冯晓波
[摘要] 当下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碎片化阅读、机械化阅读、虚假化阅读等现象,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思维水平低下。在名著阅读中引入项目化学习,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紧扣文体特质提炼“大概念”,勾连学习情境设计“问题链”,训练高阶思维聚焦“元认知”,从而带领学生走向完整、真实、有意义的名著阅读之路。
[关键词] 驱动性问题;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路径
语文统编教材推行以来,名著阅读教学如火如荼。笔者对初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缺乏驱动力,阅读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无法主动、投入地对作品进行深度思考。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够营造一种由求知欲驱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计划和开展探究、记录和理解数据、收集证据和辩论观点、构建和共享学习成果。[1]于是,在名著阅读中引入项目化学习,对名著阅读进行项目设计,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一、紧扣文体特质提炼“大概念”
名著阅读具有精神价值和阅读策略价值。不同作品有不同的内容,每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精神价值。不同文体特质的作品,阅读策略也不尽相同,这是它的阅读策略价值。因此,基于不同文体特质的作品,应该提炼出不同的“大概念”。大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或技能互相联系并有一定意义。大概念能够让学生从对作品“内容大意”的浅层识记转向对作品“核心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引导学生从“会读这一本”转向“会读这一类”,实现阅读策略的迁移与运用。
1.聚焦作品文体,从“内容大意”转向“核心知识”
核心知識是指一部名著的作品大意、阅读策略和精神价值三方面内容。不同文体和不同内容的名著作品,其核心知识也是不同的。例如,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的核心知识包括纪实作品的阅读策略、长征精神等,而《儒林外史》侧重于“讽刺艺术”,《西游记》则侧重于“重复”手法。据调查,初中生阅读完一部名著作品后,往往能够说出作品的内容大意,但对于其核心知识却知之甚少。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名著作品的文体特质呈现出多样化。针对不同文体特质的作品,应提炼出特质性“大概念”,设计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指向一部作品的核心知识,避免反复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大意。纪实作品的文体特质是真实性和文学性,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的事实,即事件和人物。例如,《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提炼出的大概念是“纪实作品的特点及阅读方法”。因而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就要围绕大概念展开,重点在于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和掌握阅读方法,而非熟练说出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内容。初中教材中要求学生阅读的小说作品有21部,基于小说文体特质可以围绕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设计驱动性问题。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围绕人物保尔设计驱动性问题,开展“临终前,保尔最想感谢的人是谁?请你给保尔发一则朋友圈”的项目化学习,驱动学生对人物保尔的专题探究,梳理保尔的人际关系网,深度探究保尔的精神成长史。如是,初中三个年段都有要求阅读的小说作品,不同的小说作品可以指向不同的要素,作为设计驱动性问题的重点。
2.聚焦阅读策略,从“会读一本”转向“会读一类”
名著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教给学生某一类作品的阅读策略,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也要嵌入相应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从“会读一本”到“会读一类”,实现阅读策略的迁移与运用。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有意识地根据阅读任务、目标以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灵活选用的促进有效理解的计划,如规则、方法和技巧。[2]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阅读策略主要有内容重构策略、预测策略、勾连策略、对比策略、图文转化策略等,面对不同文体特质、不同阅读任务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阅读的驱动性问题“设计长征纪念馆名称”,隐含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例如,撰写红色人物小传和红色战役解说词,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内容重构策略和勾连策略。学生先按照顺序梳理人物或者事件前后相关的内容,更多的是采用勾连策略;然后对梳理好的人物或事件的内容有所选择,进行内容重构,才能撰写成红色人物小传或红色战役解说词。再如,绘制长征路线图就需要采用图文转化策略,要根据文本明确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地点,并标注出重要事件、战役的节点要素。
小说《骆驼祥子》围绕“假如祥子也有微信号”设计驱动性问题,包含四个学习任务:取昵称、加好友、发朋友圈、评论朋友圈。取昵称需要用内容重构策略,将祥子的基本信息内容从不同章节中梳理出来,重构成一张人物信息表;加好友也需要用到内容重构策略和联结策略,重新梳理祥子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网;发朋友圈和评论朋友圈主要用到外化输出策略和闪回捕捉策略,关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细节和祥子对待事物的态度,直至读懂人物的悲剧和理解作品的主题。
由此可见,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必然可以训练学生的多种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阅读任务时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而且,驱动性问题中蕴含的阅读策略具有共性和个性。《红星照耀中国》和《骆驼祥子》是不同的文体作品,但是路线制作、海报、人物信息表等都要用外化输出策略和内容重构策略,驱动性问题中含有共性策略;解读祥子的人物形象,除了外化输出策略以外,着重需要使用闪回捕捉策略,关注祥子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梳理、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勾连学习情境设计“问题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情境划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因此可以围绕这三种学习情境,为名著阅读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真实情境并非仅指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而是指所学知识能力的真实运用和在复杂情境中的真实思维。[3]另外,高阶思维不是由单项训练总加而成的,它孕育于复杂的情境中。借助学习情境,可以设计出好的驱动性问题,引发高阶思维,提供问题化的组织结构。[4]因此,在设计一部名著的驱动性问题时,要学会勾连学习情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从而走向整体阅读,避免碎片化阅读。
1.重视阅读体验,从“枯燥阅读”走向“情境阅读”
良好的阅读体验,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向名著阅读深处。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设计阅读情境,让学生觉得名著阅读有趣又有料。驱动性问题的挑战性和抽象性不像本质问题那样大,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经验进行转化,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5]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笔者设计了一个“社会生活情境”,赋予学生一个全新的社会人角色,尝试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新知。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作品内容,设计不一样的场馆名称和场馆具体内容。在这样的驱动性问题中,学生不仅是一个阅读者,还是一个场馆设计者,实现了知识由点到面,从静态到动态、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当学生的学习进入该情境后,浓厚的阅读兴趣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而《骆驼祥子》项目化学习可以围绕“假如祥子也有微信号”的情境来设计,让学生替祥子取昵称、加好友、发朋友圈、评朋友圈,驱动整部作品的深度阅读。初中生对微信号并不陌生,设计“微信号”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对阅读整部作品更有兴趣,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完成高质量的阅读任务,习得作品中人物形象解读的方法。
学习生活情境化具有普适性和独特性。例如,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项目化学习时,也可以设计“保尔发朋友圈”的生活情境,让保尔说一段最想感谢的话,串联起保尔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和典型情节。可见,“微信号”生活情境是具有普适性的,可以用在小说、散文等文体作品的项目化学习中。而“场馆设计”的生活情境更适合于《红星照耀中国》《海底两万里》《西游记》等纪实、小说作品的项目化学习中;“写一封信”的生活情境更适合于书信作品《傅雷家书》的项目化学习。面对不同的文体作品,设计驱动性问题时需要重点考虑生活情境的独特性。此外,不论是“场馆设计”还是“写一封信”的生活情境,都暗含着另外一个学习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生进行场馆设计是建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之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重构,厘清纪实作品需要关注“事实”,然后以“事实”为方向,设计出不同的场馆名称。这样的形式既是个人体验情境,又是学科认知情境。学生不仅有对作品内容的整体体验,还发展了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因此,三种学习情境之间是存在交叉的,并非完全独立存在。
2.重视阅读过程,从“碎片阅读”走向“整体阅读”
驱动性问题引领下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单纯地将琐碎的问题进行叠加,而是设计专题探究任务,讲究问题与问题的勾连、递进,并在问题的驱动下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整体性阅读。例如,《红星照耀中国》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设计长征纪念馆名称”包括红色路线专题探究、红色战役专题探究、红色人物专题探究三个专题探究驱动任务。红色路线专题探究要求绘制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标注出长征起始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红色战役专题探究要求选择一场战役撰写一份解说词,参与评选“长征经典战役”;红色人物专题探究要求选择两位长征红色人物,撰写人物小传和人物名片,准确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三个专题探究驱动任务聚焦纪实作品中的“事实”,是链条化的,指向作品的核心知识——纪实类作品的阅读方法,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思考路径和方向。同时,专题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聚焦整部作品中的事件、人物,厘清作品中所有的红色战役和红色人物,体悟人物身上的红色精神,体现了名著作品“整本”的阅读特点,避免碎片化阅读。
专题任务之间需要呈现出任务链条化,某个专题任务之下的几个小任务也需要呈现出任务链条化。《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物专题,借助“微信号”生活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要求学生完成四个学习任务,它们之间就是相互勾连、螺旋上升的,前一个学习任务能够为下一个学习任务展开做铺垫。如“祥子发朋友圈”和“回复友人评论”就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体会到祥子当时发朋友圈的心情,勾连人物的核心情节,准确理解人物的形象,才能恰当回复友人评论。
总而言之,问题链条化既指作品专题之间问题的链条化,也指某个专题内部问题的链条化。它具有一定的全面性,需要关联作品的核心内容,指向作品的深处,同时问题与问题能够有自然、合理的组合,呈现螺旋上升的结构,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问题的解决,确保学生的阅读从“碎片阅读”到“整体阅读”,实现阅读过程的完整性。
三、训练高阶思维聚焦“元认知”
名著阅读是深度阅读,需要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品质。事实上,名著阅读品质与学生的“元认知”有着重要的关系。元认知指的是我们如何思考以及为什么思考的问题,并涉及我们青睐的学习方式与我们的理解(或者缺乏理解)之间的关联。所以,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我们需要聚焦元认知,设计挑战性问题和多样化的成果形式,借助评价量规,促成学生对自我阅读情况的反思与提升。
1.设计挑战问题,从“低阶思维”趋向“高阶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类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六个层次,其中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评估、创造属于高阶思维。虽然驱动性问题很有趣,但并不意味着会降低思考的质量,驱动性问题同样引发学生的高阶思考。[6]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应是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应处于高阶思维水平层次。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的驱动性问题是设计长征纪念馆的分馆名称。分馆名称的由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初读体验、收获等进行梳理,这一步更多的是低阶思维层次;第二步的场馆命名则处于“创造”层次了,可以测评学生对作品的整體掌握情况。
思维的层级化并不是说驱动性问题都是高阶思维,同样需要用到低阶思维。项目化学习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它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7]例如,在《骆驼祥子》项目化学习中,在讨论“假如小福子不死,祥子是否就能过上好生活”的问题时,学生必须厘清作品中祥子的基本信息、人物关系网、关键情节等内容。这些也都是指向低阶思维的。在低阶思维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原著内容,对祥子的人生悲剧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过渡。
2.设计成果形式,从“阅读输入”趋向“阅读输出”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和写作能够带给学生对大概念、项目主题、驱动性问题的更深入思考的机会,以用促读、读用互动。[8]驱动性问题直接影响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设计驱动性问题时,需要设计出驱动性问题的成果形式,不同的驱动性问题,成果形式是不同的,如《红星照耀中国》的驱动性问题就包括线路绘制、海报制作、图表设计、名片设计、小传撰写、解说词设计等成果形式。这些成果形式符合纪实作品的文体特质,并且紧紧聚焦作品中的“事实”。
心理学研究把阅读分为“解码”和“解释”这两个互为关联的领域。不同的成果形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经历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测评学生的阅读效果。在阅读输出时,有些成果形式是通用的,可以用在不同的文体特质作品中。例如,《红星照耀中国》《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几部作品中都有核心人物,人物小传可以作为这些作品的成果形式,具有通用性。此外,当作品的驱动性问题置于相似的学习情境时,成果形式也是类似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发朋友圈”和《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发朋友圈”,这两个驱动性问题的学习成果都是“一条朋友圈内容”,因为两部作品的阅读都是基于“社会生活情境”展开的。同时,还有些成果形式是专用的。例如,在《艾青诗选》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成果形式应为“诗歌”。阅读诗歌需要聚焦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等要素,可以用某个意象为切入点,撰写一首诗歌,而非人物小传、解说词、海报等成果形式。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基教教研重点课题“名著导航:逆向设计视角下名著阅读任务书设计的实践探究”(项目编号:L2021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4][5][6][7]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郑慧.设计学习:为了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学习者[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6):74.
[3]徐凯文.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中的驅动性问题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0(6):34.
[8]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