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权 牛一凡
(1.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0023;2.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 南京 210023)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启动的小三线建设计划,是全国三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视为我国根据当时特殊的国防形势,选择性依托特定地理位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156项重点工程”为基础形成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进行大规模地缘重组的历史性产物。从研究角度看,小三线建设几乎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有关国防部署、地缘政治、文化融合乃至城乡规划等一系列社会历史问题,可以作为一个解读共和国史的全新切入点。
然而,较之于人们所熟知的大三线工程,小三线建设除了在选址上更为隐蔽之外,它作为专门的国防职能性部门存在的时间较短,且大多在筹建和投产之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政治或社会情势变迁等原因,而屡次面临地缘位置迁移、行政实体合并乃至隶属关系变更等问题。这无疑使大量核心档案散佚,并对相关研究的推进造成巨大的困难(1)对此,上海大学徐有威曾指出,“小三线档案的寻找,是一个极为艰苦的工作。首先,由于20世纪80年代小三线全面调整后,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已经关停并转,其上级领导机构几十年也是变化巨大……其次,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央档案馆收藏的档案笔者根本无法目睹。全国小三线所在的省区市的档案馆,虽然收藏有几近海量的档案,研究者目前绝对不可能看到全部”。徐有威:《中国地方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小三线建设藏档的状况与价值》,《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即便如此,2009年起,小三线建设仍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于近期成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中,上海大学徐有威团队依托上海市档案馆的馆藏资源,结合相关口述材料,以生活史或环境史为视角,在突破工厂史研究传统范式的基础上,对上海—皖南、上海—江西以及江苏小三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受到该团队研究成果的启发,各地学者相继以地缘行政区划为坐标,对福建小三线、东北小三线、广东小三线进行了史料性编纂;但总体来说,既有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在地域上重东南而轻西北;在时间上重前期筹建而轻后期转型;在史料来源上较为单一且缺乏完备的档案支撑(2)例如,学界对皖南小三线、江西小三线着力较多,而关于山东小三线、东北小三线、北京小三线、河北小三线只有零散几篇。大部分论文都是集中论述1965-1984年之间的小三线建设发展情况,但对于1984年之后的回迁合并历程却少有言及。同时,在资料的使用方面,只有零星几篇论文使用了直接来自小三线工厂的工厂档案,其余大部则依然限于省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或地方志。。
因此,一度被学界忽视的山西小三线建设档案的出现(3)经笔者探访,山西前进机器厂内部所留存的完整档案,或是山西小三线建设所仅存的系统性档案,其余小三线工厂成建制的档案,已因各种原因无从查找。,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学、社会学意义。一方面,从地理层面来看,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山西小三线企业,在职能属性上独特的“七厂一库”“三枪两弹”(4)一般认为,“七厂一库”指山西小三线工厂有建设机械厂、新建机器厂、金星工具厂、晋丰机械厂、红星农机厂、火炬机械厂、前进机器厂,以及阳泉曲库。而所谓“三枪两弹”,“三枪”指的是建设机械厂所生产的7.62毫米半自动步枪、晋丰机械厂生产的14.5毫米的四联高射机枪、前进机器厂生产的7.62毫米轻重两用机枪。“两弹”指的是新建机器厂生产的7.62毫米枪弹与红星农机厂生产的高射机枪弹。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08、132-135、146-147页。精干配置以及在空间部署上以吕梁山区为坐标而形成的集中分布态势(除红星农机厂建在临汾地区,其余六厂均建在吕梁山区。此外,为服务辖区内四家工厂,还专门设立交口县人民政府(5)“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在城址的选择上,本着有利于县城自身发展的同时,着重考虑了为当时建在县境内的三线工厂的建设和生活……北距晋丰机械厂3公里,西距金星工具厂1.5公里,距离较远的晋光电厂和前进机器厂也不足40公里”。山西省交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交口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页。),无疑为总体把握全省小三线建设情况,并对之进行分析创造了可能。另一方面,就时间跨度来说,山西小三线企业的筹建、生产与转型、回迁过程,又同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节奏高度吻合。这不仅能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以典型案例的形式,部分反映全国小三线企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且还能以之为棱镜,反观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一般发展脉络。与此同时,就所涉及档案的来源与结构而言,由于山西小三线企业的筹建与迁并,交错发生于不同的空间层次,故而相关档案具有从省会到地方及至当地企业的梯度性特征。这无疑增加了档案来源的丰富性与档案结构的立体性。对现存山西小三线档案的保护性发掘与整理,又为进一步推进小三线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档案依据。
应当说,对山西小三线建设的系统研究在全国尚属首次。本文立足太原市档案馆、晋中市档案馆、榆次区档案馆、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围绕筹建、生产、转型以及回迁四个话题,对山西小三线建设的始末,以点带面地进行梳理与阐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发生急剧变化,中国的国防军事工业面临严峻挑战。此前,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工业布局呈现偏重沿海、内地畸轻的不平衡态势,70%以上的工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交通枢纽、道桥港口也多集中在东部地区(6)萧国亮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1964年,周恩来向中央提议,调整我国核工业战略布局,并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调整第一线,集中力量建设第三线”意见,制定“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加强战备,准备打仗”,“备战、备荒、为人民”,争取用5年到10年的时间改变国防军事工业布局面貌,在纵深地区建立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先后在山西省管涔山区、中条山区、泰岳山区、太行山区等地建立三线军工项目,新建23个工厂(7)解福谦主编:《山西军事工业工人运动史通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8页。。
在中央规划的14个后方基地中,山西吕梁山区排名第五。华北地区地方小三线也多集中在山西东部(8)《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关于小三线地方军工建设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陈夕:《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236、237页。。1965年,山西省成立小三线建设领导组,负责京津地区后方基地建设事宜。同年8月13日,根据中央“省自为战”的精神,成立山西省第三建设指挥部,负责省内小三线地方军工建设,指挥部设在隰县水头镇(9)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内部刊物,2016年,第374页。。随后,开始陆续建设地方小三线。1965年6月,山西建设机械厂开始动工,次年6月基本建成。1965年5月,山西新建机器厂由孝义县白壁关村迁至中阳县车鸣峪村。1966年在隰县水头镇兴建的山西金星工具厂。山西晋丰机械厂(10)山西省重工业厅:《关于火炬机械厂合并晋丰机械厂,作为一个生产车间的通知》(1967-03-13),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筹建组,目录号2,第15页。后又独立建厂,几经搬迁,1975年迁至孝义县阳泉曲公社。七厂是山西前进机器厂,位于隰县康城公社水神头。(1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第109、110页。据原交口县政协主席周来有回忆,前进机器厂在交口县四个兵工厂中是规模最大,职工人数最多,建设速度最快,建厂时间最短,投入生产最快的一个。(12)周来有:《我记忆中的前进机器厂》,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250页。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支援或服务小三线的工厂,如晋光电厂、红旗铅矿、长治钢厂和山西橡胶厂,它们在筹建阶段即被纳入计划安排中,与上述七个厂一起参加小三线建设会议,并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因此这些企业也被视为山西小三线的一部分(13)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召开小三线建设工作会议的通知》(1968-07-02)、山西省第二机械工业公司:《关于汇报小三线建设1967年计划执行情况和1968年计划安排意见的通知》(1968-06-04),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8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4、14页。。1965年,长治钢铁厂因“靠山、隐蔽、分散”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曾经从事军工生产,改建为特殊钢厂,列为全国第一批九个“小三线”建设的钢铁企业之一。至1973年,长钢“小三线”配套项目基本形成体系,批量生产反坦克火箭筒、762半自动步枪,军用空钢等军品(14)《长钢志》编纂委员会编:《长钢志·1947-2007》,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6、54页。。而1967年兴建的山西橡胶厂,原本属于天津轮胎厂实行战备搬迁的内迁项目,是华北地区唯一军民结合的橡胶加工企业(15)张启耀、周俊伟主编:《橡胶工业手册·第十二分册·技术经济》,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年,第138页;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第214页。。此外,1967年山西省建筑公司文件也专门提到,“目前已下达给我公司担负施工的小三线工程,共有八个。包括金星工具厂、新建机器厂、晋丰机械厂、火炬厂、前进机器厂、晋光电厂、红旗铅厂、长治钢厂”(16)山西省建筑公司:《关于我公司第一工程处担负金星及前进机器厂施工任务1967年后半年施工规划提纲的报告》(1967-06),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29页。。省府会议纪要也明确指出,“对土建基本完成的新建、晋丰二个厂……对土建接近完成的红星农机厂……对山西橡胶厂和晋光电厂也作了适当的施工安排。特别是晋光电厂”(17)山西省小三线基建计划会:《山西省一九七〇年小三线基本建设计划会议纪要》(1970-01-30),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70年,基建科,目录号22,第4页。。显然,这些文件都明确将晋光电厂、红旗铅厂与长治钢厂列入小三线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小三线建设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是独立建制的县一级行政单位的确立。1971年,原隰县的康城、石口、川口、交口四个公社与原孝义县的坛索、温泉、大麦郊(现桃红坡镇)三个公社、原灵石县的回龙、双池两个公社,共计九个公社,合并成交口县(18)山西省交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交口县志》,第12页。。据相关人士回忆,“若没有几个国防工厂在此,(国家)或许不会在偏僻、闭塞的深山老林里新建县城”(19)张兰生:《国防三线建设与交口县》,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260页。。所谓 “几个国防工厂”,就是扎根在交口的前进机器厂、晋丰机械厂、金星工具厂以及配套的晋光电厂。借此东风,1969年,山西省修建了从孝义县桃红坡镇至隰县康城公社解家坪段长达42公里的国防公路,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而在小三线扎根的康城公社解家坪村、交口公社后水头村、后峪村等地,派出所、邮电所、百货商店、交通电网、饭店、粮站、油库、银行也渐次修建(20)李银兰:《国防公路与三线建设》,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262-263页。。此外,小三线工厂还设立了厂办学校与医院。晋丰厂与金星厂合办的隰县水头中学,是交口县唯一的中学。生源不仅来自两厂职工子弟,还包括周边地方百姓子女(21)山西省交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交口县志》,第470页。。前进机器厂的厂办医院“有时还邀请县医院医生会诊手术,除了给本厂职工家属治疗,还给附近村里群众诊治疾病,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许多疾病痛苦”(22)任臣改:《在山西省前进机器厂职工医院工作生活的日子》,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332页。,山西建设机械厂还为孝义县安装电视接收差转台,使县内可以接收电视信号(23)孝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孝义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年,第689页。。驻交口地区的四个小三线战备工厂还组建了男、女职工篮球队参加当地社队篮球比赛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24)山西省交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交口县志》,第546页。。
根据史料显示,山西小三线建设可大致分为“筹建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生产与转型期”(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以及1984年以后“回迁期”。1984年,随着三线工程的调整,山区的小三线工厂陆续回迁,职工也得到妥善安置。由此可见,山西小三线的建立与发展,与时代变换节奏高度吻合,它可视为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微观历史剪影。
山西省地形“两山夹一川”,山区众多。小三线作为军事战略工程,对安全性要求很高。例如,华北局最初责令晋丰机械厂与金星工具厂选址不得越过太行山。1965年晋丰厂选定在长治南宋地段,金星厂拟在长治市东关原停产的耐火砖厂基础上重新扩建。两厂随即展开道路、通信与家属宿舍等配套工程建设,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力求做到不利于高空侦查摄影,不利于俯冲扫射轰炸。但长治属陇海铁路腹地(25)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3、5、98、275页。,且过于靠近城市,因此不符合“靠山、分散、隐蔽”原则(26)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第109页。。故而当地三线建设被迫叫停,并将已纳入规划的三线企业迁至更为隐蔽的吕梁山区。
问题的关键在于,吕梁地区虽满足安全需求,却面临水源不足的问题。1966年开始筹建的前进机器厂,最初选址在隰县交口公社神南峪。但1967年5月,便“由于水源不能满足生产要求”(27)山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前进机器厂搬迁厂址的通知》(1967-05-23),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2页。,又选择在灵石县马和公社腰庄沟开工建设(28)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关于下达前进机器厂施工任务的通知》(1967-06-10),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筹建组,目录号2,第24页。。1967年6月21日,上级部门还专门下文暂停马和林场对腰庄沟的采伐,要求对林场人员进行政治审查,以便保护国家机密和加快施工(29)山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暂时停止灵石农林局马和林场在腰庄沟开伐的函》(1967-06-21),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筹建组,目录号2,第29页。。腰庄沟位于灵石县东南方向,交通便利,隐蔽条件较好,沟内荒地较多不占用耕地,唯独水量仍无法满足建厂需要。在此情况下,“如要建厂,必须解决水的问题”,需要“在龙王潭截潜流”,“在腰庄附近打井引水,据访问地下水源较足”(30)山西省计委联合选厂组:《关于晋丰、红星、前进等三个厂初步选点的汇报提纲》(1967-04-03),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10、11页。。然而,施工时“对腰庄沟水量没有很大把握,只能保证300吨左右,地表水在丰水年季也仅能满足半年使用,且与农业用水争执严重”。至于引水方案,则面临地下“即使有水,引水实为困难。输水管道10公里左右,高差500公尺。这样一则投资大,今后生产成本高,而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战备要求”的问题。因此,前进厂“接受兄弟厂因水源不足造成多次迁厂的严重教训,为了避免无限期地拖长建设速度,给国家造成更大损失,对腰庄沟的厂址予以否定”(31)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另选厂址的情况报告》(1967-09-21),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18页。。该指示在原文件中用下划线着重标识,足见该问题的严重性。
随后,前进厂提议在介休龙凤沟设厂。此地除了地势较低、面积较大、靠近一厂和六厂,便于协作外,更重要的是水源问题可以依靠打深井解决。11月,前进厂又提出在祁县峪口沟设厂,理由是水源问题能更为有效地解决。他们认为,此处“不仅有一定的地表水,而且在沟口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源。沟内有付西河,系季节性河流”,而由此形成的峡谷也可以排洪(32)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在祁县峪口沟选厂定点的请示报告》(1967-12-09),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20—22页。。随后,省革委会次年1月批复,将厂址定在祁县东南23公里处的峪口公社峪口沟内(33)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对前进机器厂的厂址批复》(1968-01-01),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8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1页。。1968年1月19日,筹建小组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春节前将在马和公社的机器设备和重要物资迁到祁县,节后搬迁机关(34)山西前进机器厂:《筹建小组扩大会议纪要》(1969-01-19),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8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5页。。但是,因峪口公社不在总参划定的吕梁十三县内。故而,工厂不得不重新选址于隰县康城公社的水神头。1968年10月,根据省国防工办及卫生厅要求,省卫生防疫站对水神头与赵家庄两地区水源水质进行了调查。经检验,基本合格,符合建厂要求。(35)山西省卫生防疫站:《关于隰县水神头与赵家庄两地区水源水质的调查报告》(1968-10-28),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8年,筹建组,目录号2,第5页。而此时距离筹建前进机器厂已经有两年。为了加快工程推进,尽快建成厂房投入生产,省府先将红旗砖厂两台不用的砖机调出供各小三线建厂备用(36)山西省建设厅:《山西省建设厅便函第227号》(1967-06-28),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4-0097-035。,后又专门在康城地区建设砖瓦厂,满足前进机器厂的建厂准备工作(37)山西省计划委员会、山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同意在隰县地区建设一个砖瓦厂的批复》(1968-12-07),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8年,筹建组,目录号1,第4页。。1969年6月9日,北京军区发文确定前进机器厂的厂址选在隰县水神头(38)北京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前进机器厂厂址的答复》(1969-06-09),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9年,筹建组,目录号2,第4页。。至此,前进机器厂才最终确定厂址。
除选址工作外,筹建期还需要考虑工人的抽调与培训。建设初期,各厂十分缺人。以前进机器厂为例,1967年2月,前进机器厂经两个多月筹备,仅有职工26人。其中干部21名,昆明对口厂支援借调人员4名。这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按1967年前进机器厂估算,“根据初步的生产任务,全厂定员应达到1500—1600人。照建厂速度来计,今年先调配职工800人。其中先调配生产老技术工人300人,在二三季度送100—200人到对口工厂实习,并招收400—500新徒工,安排到我省各厂培训”。与此同时,厂领导班子建制不全问题,也成为人员扩充的巨大瓶颈。因为对筹建工作而言,“许多重大问题,只有待厂领导干部来之后才能确定”。在这样的情形下,同年前进机器厂只从晋中地区招到了160人,远远达不到所需要的人数。(39)晋中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劳力调配批准通知书》(1967-05-25),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人事组,目录号2,第21页。而新进工人,又随即被送到国营淮海机械厂接受代培长达七个月(40)淮海机械厂、前进机器厂:《国营淮海机械厂为山西省前进机器厂代培徒工的协议书》及《代培合同》(1967-07-23),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人事组,目录号2,第22、23页。。因此,直到1969年,前进机器厂人员短缺问题依然严峻(41)截止到1969年12月12日,前进机器厂共有职工387人,其中生产工人35人,单独操作技工只有15人辅助人员和学徒工有265人。山西前进机器厂:《职工人员统计表》(1969-12-12),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9年,人事组,目录号4,第8页。。对此,厂革委会专门向有关部门请示,“起码要有三百名左右政治可靠、技术熟练的老工人作骨干队伍”,但直到那时,“已调进的真正能够独立工作的技术工人,全厂仅有十五名。多数是刚刚转正的徒工和杂工”,至于其他厂调配的工人,则大多数都没有到位。即便在如此,截至1968年,五机部给前进机器厂抽调的技术骨干(42)1968年五机部要求396厂支援9176厂(即前进机器厂)40名工人。第五机械工业部:《关于下达1968年支援地方兵工厂技术工人的通知》(1968-07-15),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8年,人事组,目录号3,第46页;在396厂无法抽调之后,前进机器厂又申请希望由对口的四川236厂支援工人18名。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由二三六厂支援技术工人的请示报告》(1969-12-12),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9年,人事组,目录号5,第21页。,虽然两年来曾先后八次派人催促,但一人也未调来;同年,山西省革委生产指挥部为前机厂抽调的老工人,下到11个兄弟厂34名指标,也只调入两人(43)这种情况在当时颇为常见。以1969年下达的抽调技术工人为例,山西省第三机械公司、山西机床厂等15个厂共需抽调工人130名至前进机器厂,但在备注一栏,太原地区本应来69人,实到只23人。山西机床厂抽调的人中,备注写有“病号”二字;在太行仪表厂后,则写上“政治及格”。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关于给小三线厂调配技术工人的通知》(1969-11-29),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9年,人事组,目录号5,第18页。。应当说,该状况突显出国防建设时期,承担输出人员任务的老厂,与接收输入人员的新厂,在技术骨干分配问题上的矛盾。由于技术骨干队伍吃紧,于是“在输送人员时,就出现了卸包袱的现象:一种是技术、身体都较好的,但个人或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存在较大或较多问题,故而不能或不敢依靠的人。……另一种虽政治、技术好,但身体不能工作”(44)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把水机作为前机垫基厂的请示报告》(1969-12-24),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9年,革办,目录号3,第38页。。因此,各厂在招募人员时,就不得不同时考量员工的政治、技术与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例如,1970年火炬机械厂的招工标准就明确强调了工人需同时具备“政治条件好、技术水平高、身体健康”等多重条件(45)榆次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关于给小三线火炬机械厂调配技术工人的通知》(1970-01-09),晋中:榆次区档案馆,档号:0087-001-0041-0003。。值得一提的是,小三线工厂的偏僻区位,最初也是阻碍人员招募的因素。有职工回忆,“(刚进厂时)我是多么沮丧呀,那种心情难以言表,想到厂医院病人少,病种少,工厂又建在山沟里,能有什么建树,我是一万个不情愿呀!”(46)任臣改:《在山西省前进机器厂职工医院工作生活的日子》,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331、332页。类似的心态,在人群当中不在少数。
此外,新建小三线企业较低的工资收入,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早在1966年中共中央就取消了奖励制度,但对于山西国营企业职工来说,原本用于绩效奖励的部分,又以临时工资的形式用于改善职工生活,他们的工资水平并没有降低。但新建的小三线企业却未能实行这项制度。特别是地处荒山的小三线工厂,在薪酬方面,徒工和新招收的技术工人转正定级每月都比太原地区同类企业少四至五元。而各厂职工绝大部分来自工资水平较高的天津、沈阳、重庆、太原等大中城市。加之小三线地区交通不便,导致物价较高。这无疑在降低职工生活标准的同时,挫伤了外地支援人员的积极性。
为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相关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例如,前进机器厂采用物质激励手段,提高生产积极性。1967年6月,山西省革委会特地批准凡没有实行临时附加工资的小三线企业,均可实行临时工资(47)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小三线”企业实行临时附加工资的通知》(1967-06-14),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人事组,目录号1,第5-6页。。在此基础上,又将小三线工厂的薪酬制度改为八级工资制(48)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在我省“小三线”工厂改行八级工资标准的通知》(1967-06-15),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人事组,目录号1,第8-9页。。对于职工的日常生活,前进机器厂也尽量提供便利条件。考虑到有从云南、四川等地前来支援的职工,“原来长期居住在南方,因此都没有充足的过冬被服”,有关部门特地重新分配防寒棉布棉花给下属的八个小三线工厂(49)八个厂包括:建设机械厂、新建机器厂、金星工具厂、晋丰机械厂、红星农业机械厂、晋光电厂、前进机器厂、火炬机械厂。山西省重工业厅:《关于部分防寒棉布棉花重新分配的通知》(1967-03-27),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后勤组,目录号2,第2页。。更为重要的是,部分企业在准许职工家属随迁进入小三线工厂所在地后(50)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调往“小三线”各厂职工的家属落户问题的通知》(1967-06-28),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政工组,目录号4,第16页。,便着手建设或改造职工宿舍以改善居住环境。此前,前进厂职工宿舍“一室半户”的设计方案存在巨大问题:“半室的开间只有2.4米,有效面积仅6.12m2,开一扇门,放一张单人床就满了,更无法在房内生火取暖及放置东西”。这极大地影响了职工的日常生活。厂领导班子了解情况后,迅速“将开间改为3.3米,把厨房设在室外”,以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51)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申请改进部分带家眷住房方案的意见》(1969-11-05),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9年,筹建组,目录号6,第39页。此外,在家属宿舍建成前,厂里专门考虑到有些工人需要返乡探亲的问题,主动为其报销往返路费(52)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行政生活方面几个问题的请示》(1969-10-02),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67年,后勤组,目录号2,第5-6页。。
不仅如此,职工的心理波动也被干部留意到。针对“当了几年兵,没有功劳有苦劳,早知工资这样低,何必钻到山沟里”的想法,负责思想工作的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破金钱主义,立政权观念”的口号(53)山西前进机器厂整党建党办公室:《情况简报·第六期》(1971-06-05),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71年,政治处,目录号6,第14页。,着重通过革命教育提高职工的政治意识与荣誉感。在一系列积极的举措中,职工渐渐适应了工作节奏。老职工们回忆,“大家情绪为什么这样高涨?因为这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也是伟大领袖毛泽东1936年东征时曾经住过的地方”(54)刘育民:《三线建设回忆录》,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287页。;“老师和学生从沟里踏着歌声步行去学校,工人师傅大多骑着自行车,三五成群,迎着朝阳,碾着晨露……上班族饱满的精神面貌总是挂在他们每个人的脸上”(55)卫建生:《绿色的记忆》,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282页。;“当时我们学习的劲头很大,虚心向师傅请教,总想尽快学习好技术,为国防事业大干一场,把青春献给军工事业,把三线建设好,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56)马建国:《扎根山区,建设三线》,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 294 页。。由此,新建小三线企业的昂扬斗志可见一斑。在这种氛围下,20世纪70年代初山西小三线大多转入正式生产军品,步入正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军事工业中军品与民品的生产比重经历了几次调整。在三年经济恢复期,山西省内军工厂除生产军品外,还承担部分民品生产的任务,以支援工业建设。1949年民品产值达到150万元,达到总产值的49.5%;抗美援朝时期,山西省内军工厂进入备战状态,全力生产军品;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强调民品生产,鼓励军工企业在生产军品之余,利用剩余的生产能力生产民品。山西省军工企业也在调整中建立了民品生产线,承接民品生产。此后,国防工业民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逐渐提高,1957年尚为22.4%,1958年提高到53.9%,1959年已至65.5%,1960年竟高达72.1%(5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0页。。
然而,在民品生产比重迅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一方面,受“大跃进”中“左”的思想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民品的生产质量普遍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出现了忽视军品质量,为追求产值而不愿承担军品任务的现象。更有甚者,竟将军品材料用于民品生产(58)怀国模:《中国军转民实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8页。。因此,到1960年12月,全国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在纠正“大跃进”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批评搞民品生产是“不务正业”。会议后,太原各军工厂相继开展以整顿军品质量为中心的质量整风运动,为重新回到单一军品生产模式奠定了基础(59)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市志·第三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8页。。此后,民品与军品生产的份额比值迅速发生了逆转:1963年民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仅为7.4%,到1970年甚至只占5.1%,而即便到了1978年,民品生产额也只占16.6%(60)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卷》,第261页。。
军品质量整风期也是山西小三线工厂的军品生产期。期间,工厂按国家分配的指标计划大规模生产,为此厂内甚至都不设销售科(61)库卫群、刘宪远:《“下山虎”虎虎生风——记在困境中崛起的山西新建机器厂》,《晋中日报》1994年4月12日。笔者所查阅的为该文的手稿本,每页都有修改的痕迹。晋中:晋中市档案馆,档号:D014-002-0127-0003。。截至1973年,小三线军工厂划归地方领导(62)国务院:《关于小三线军工厂归地方领导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73-08-20),晋中:晋中市档案馆,档号:D015-001-0608-0019。。伴随着军宣队从厂里撤离,党的组织和原则也在小三线工厂里恢复,小三线工厂生产步入正轨,生产出“三枪两弹”等大量军品,有力地支援了国防三线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军工系统特有的单一性与封闭性下,过分强调军品生产,压缩民品生产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存在与市场规律相脱节的倾向。特别是步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计划生产、分配任务的情况减少。此时,一些小三线工厂已出现“军品任务严重不足,仅有很少量的收尾任务”的发展困境(63)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1980年度财务决算、1980年度财务成本计划和1981年1—8月份财务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1981-09-18),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1年,厂工会,目录号32,第54页。。同时,国防工业也上升到新的平台,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此,1979年山西省国防工办专门学习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方针,“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地方军工要以三分之二的力量搞民品的指示”,积极推进民品生产(64)山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转发“山西省五机部系统各企、事业单位民品生产会议纪要”的通知》(1979-07-18),《关于地方军工厂民品生产会议纪要》(1979-12-18),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79年,生产科,目录号12,第9、21页。。在这样的情形下,1979年6月,山西省国防工办成立山西省晋昌工业公司,负责全省军工企业的民品生产与销售,以达到实现军民联合,省内省外联合,生产拳头产品的目标(65)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卷》,第262页。。
1979年12月,山西省举行了地方军工厂领导干部座谈会,着重讨论民品生产问题。会上确定了结合本省小三线军工厂多生产枪管、刀具的特点,采取各地方军工厂协作生产自行车的方案。为此,在1980年1月,山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专门召开了地方军事工业自行车生产试制会议,并成立自行车生产专业小组,明确各厂职能分工。其中,红星农机厂牵头,负责技术抓总,并负责生产车架、前叉、挡泥板、支架等部件的焊接和烤漆;新建机器厂为副组长厂负责车圈生产;前进厂、建设厂、金星厂、晋丰厂为配套厂,分别负责轮盘与冲压件、车座、冲压模具、车把的生产(66)山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地方军工厂民品生产会议纪要》(1979-12-18),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79年,生产科,目录号12,第21、22页。。会议要求各厂在1979年底之前完成索取资料、样品和选型工作之后,于1980年底试制出500辆自行车,1981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85年达到年产量20万辆,后来又确定为年产量30万辆的生产目标(67)山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地方军工厂自行车生产试制会议纪要》(1980-01-06),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0年,生产科,目录号17,第42页。。接到生产任务后,各小三线工厂都认真准备,“千方百计地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材料紧缺问题,保证当年的生产计划。对生产中的难题,如烤漆、电镀问题,积极派员向同类型工厂寻求帮助,会同解决。与此同时,部分工厂在强化劳动纪律教育的同时,开始试行物质奖励办法,灵活采用百分赛、定包奖、超额奖、计件工资等办法,调动职工积极性(68)山西省晋昌工业公司:《自行车生产协调会纪要》(1981-06-15),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1年,生产科,目录号15,第2、3页。。前进机器厂更是将一个生产车间扩大到四个车间、五条生产线进行生产,甚至提出了“全厂齐动员,大战三十天,全面超额完成自行车零(部)件生产任务”的口号。在层层动员,任务“包干”,领导“包干”的大氛围中,掀起大战高潮(69)山西前进机器厂:《全厂齐动员,大战三十天,全面超额完成自行车另(部)件生产任务》(1981-11-27),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1年,厂办,目录号9,第18页。。而且,该厂还发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对优秀工人给予送贺信、照光荣相、上光荣榜,坐电影光荣座等奖励(70)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建立电影光荣座及照光荣相的通知》(1982-08),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2年,工会,目录号64,第70页。。经过努力,于1980年第一批样品车出厂,定名为“飞仙牌”。其经济定位是赶超天津、上海,创出与天津“飞鸽”和上海“凤凰”一样的名牌(71)山西晋昌工业公司:《关于飞仙牌26型自行车(标定型)临时出场价格和厂际协作价格的批复》(1980-12-22),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0年,财务科,目录号23,第20页。。天津的飞鸽牌、红旗牌自行车与上海的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多为当时山西市面上常见的车辆。“飞仙牌”把目标定为超越这两个牌子,足以见当时的信心与决心(72)事实上前进机器厂对于此时是否要生产自行车,尚存疑虑。前进厂内的一份会议记录显示,“(各个工厂)各搞一部分,这种组织形式不利,难创名牌”。因此如投产自行车,也应“消极应付”(山西前进机器厂党委:“1979年11月28日”会议记录,《七九年党委会手记》,第159a-160b)。前进厂在“军品”与“民品”生产问题上的“骑墙”态度与犹疑心态,在改革初期颇为典型。。
然而,飞仙牌自行车并没有打开市场。一方面,是自行车生产的工艺与质量问题。在生产的初期,“飞仙牌”自行车在电镀、烤漆、焊接、强度、精度等方面,均与一般的产品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检查中,“电镀实得分数只达到应得分数的64.71%……曲柄、轮盘都得了零分”。并且,在“工序、产品周转中磕碰划伤、闸拉杆装不进、掉前叉肩碗”的现象频繁出现。至于生产所用的工艺图纸,也存在混乱,一些尺寸按天津自行车厂的样板制作,而一些则是依据各厂绘制的样板,从而导致生产标准无法统一。(73)山西晋昌工业公司:《关于认真落实省国防工业党委〈关于提高飞仙自行车质量的通知〉的几点意见》(1982-02-26),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2年,检验科,目录号44,第14、16页。另一方面,是生产成本较高问题。这使得“飞仙牌”自行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为不利。实际上,即便是按照各工厂零部件的出厂价格直接组装,一辆自行车不算人工、运输和税金,成本都要115.31元,临时出厂价甚至降到了120元每辆(74)山西晋昌工业公司:《关于飞仙牌26型自行车(标定型)临时出场价格和厂际协作价格的批复》(1980-12-22),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0年,财务科,目录号23,第21页。。至1981年8月,前进机器厂所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为26.65万元,而成本却要48万元,净亏损高达16.36万元(75)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免纳生产“飞仙牌自行车”工业环节工商税的请示报告》(1981-08-27),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1年,财务科,目录号18,第24页。另,关于每辆车的成本价,一说成本为249.71元,出厂价为300.31元,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第318页。但实际按相关文件中各厂零部件出厂价相加,最低为115.31元。考虑到在临时出厂价一度仅为120元时,晋昌公司每辆车还补贴工厂15元,成本价为115元显然更加符合常理。山西晋昌工业公司:《关于飞仙牌26型自行车(标定型)临时出场价格和厂际协作价格的批复》(1980-12-22),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0年,财务科,目录号23,第21页。。为降低成本,不得不申请免税政策。即便如此,到了年底全年产品销售亏损仍高达33.8万元。(76)山西前进机器厂:《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卡片)》(1982-02-03),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1年,生产科,目录号16,第8页。
不得不说,偏僻的地理位置既是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又是阻碍小三线企业有效融入市场的巨大障碍。由于“这些厂均设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山区”(77)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我省“小三线”部分军工企业迁入太原市的请示》(1984-11-02),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6-0060-013。,故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途拉运成本昂贵”(78)《关于小三线军工厂搬迁问题的请示》(1987-10-20),晋中:榆次区档案馆,档号:0083-001-0313-0081。,加之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对山区艰苦的生活望而生畏,这就导致当地教育事业相对滞后,从而无法提高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79)山西前进机器厂:《国营九一七六厂关于调整问题的若干意见》(1984-10-15),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4年,厂办,目录号9,第19页。。而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小三线兵工厂也屡见不鲜。例如辽宁新风机械厂,“每年仅运输费平均多花三十万元”,并且“因市场的变化,信息不畅,民品损失近一百五十万元”(80)黄巍:《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线调整——以辽宁新风机械厂(1965-1999)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建在皖南的新光金属厂,也因为“地处山区,信息闭塞,对技术情报、市场情况的反应迟缓……从而给新光厂的生产经营带来无形的、无法估量的损失”(81)徐有威、李云:《困境与回归:调整时期的上海小三线——以新光金属厂为中心》,《开发研究》2014年第6期。; 至于建在粤北阳山县的北江钢铁厂,则“因厂址选择不当,交通运输十分困难,企业投产后生产不正常,连续亏损9年,被迫于1979年10月关停,并入韶关钢铁厂”(82)广东省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政治纪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转引自杨汉卿、梁向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小三线建设》,《红广角》2015年第7期。。值得一提的是,偏僻的位置无疑将保障职工衣食住行的责任落到工厂身上。这就使其在生产之余,需要抽调大量资金营建内部的子弟学校、医院、文娱设施来全方位保障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即所谓“厂办社会”。这又增加了运营成本。因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与时代主题的转变,小三线企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小三线建设的调整伴随着全国三线建设方案的改造而进行。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1979年4月,中央决定用三五年时间把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积累和消费等失调的比例关系调整过来,将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式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83)李宗智、张润君:《中国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1979—1983年,国家对三线建设进行初步调整。其中包括: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调整投资方向;一些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开始转向民品生产;对极少数选址不当,难以维持生产,或者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工厂和科研所,实行关、停、并、转、迁(84)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1983年12月,国务院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对三线现有企业进行调整与技术改造,进而合理配置生产力布局,促进专业化协作,促进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充分发挥三线现有企业的作用(85)国务院:《关于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通知》(1983-12-03),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7-0085-036。。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山西小三线军工厂也开始转型生产民品,但偏僻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高成本问题,始终制约着山西小三线企业的发展。 1984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确定“调整、改革、发挥作用”的总体方针。同年9月,太原市政府成立调研小组,对吕梁、临汾两地区的“三枪两弹”五个军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特别关照了建设厂、晋丰厂与前进厂。这是由于它们在建厂初期总投资达到1亿元,并且总体设备状况、人员建设规模都具有高标准的配置。同时,这些企业还具有设备精度高、准确性能好、职工技术素质和政治素质过硬、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工艺流程合理、操作规程严格、设计图纸齐全、计量检测手段比较先进等优点。而此时的太原市轻工业、二轻行业机械加工力量薄弱,大部分处于手工加工阶段,食品行业的机械加工基本是个空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如能将这几家工厂搬迁到太原市,技术力量和设备为我所有,可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太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也有利于为1985年轻工行业上新的27个项目的配套工作打好基础(86)太原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对我省“小三线”部分军工企业搬迁的考察报告》(1984-10-03),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6-0060-014。另,在该文件中,二厂为“东方红机械厂,主要产品为计算机外部配套设备”,经查应是错误。在另一份文件中,新建机器厂与东方红机械厂同时出现:“1、小三线搬迁企业投资缺口较大的有四个:山西建设机械厂、新建机器厂、金星工具厂、山西前进机器厂……2、原电子工业部下放搬迁至太原有五个厂:金阳器材厂、建山机器厂、东方红机械厂、东声器材厂、永明电器厂”,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小三线搬迁企业、电子部下放企业、电子搬迁企业遗留问题处理意见的会议纪要》(1990-11-13),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7-0339-008。。伴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对小三线的调整势在必行。
1984年12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下达了晋政函125号文件《关于改变小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的通知》。作为指导性文件,它确定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小三线工厂调整的主方向。文件指出,凌云机械厂转交省冶金厅迁入临汾市,与临汾钢厂合并;火炬机械厂转交省轻工厅,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合并;新建机器厂迁入榆次市,归榆次市二轻局领导;建设机械厂、晋丰机械厂、前进机器厂迁入太原市与市二轻系统有关企业合并,归市二轻局领导;晋丰技工学校作为省二轻厅的直属专业学校迁入太原市。其中,金星工具厂已于同年8月划归太原市二轻局塑料工业公司(87)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变小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的通知》(1984-12-14),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7-0128-021。。
迁出山区,挺进城市,面对世界,同时也意味着今后要自谋生路、自负盈亏。这使小三线职工群体产生了复杂情绪。一方面,离开深山老林,领略外面精彩的生活固然让小三线职工心怀向往。但另一方面,却更多了漂泊无定的苦涩与无奈。例如,新建机器厂“从1965年在吕梁山中建厂以来,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对外交流闭塞,但职工吃的是‘现成饭’和‘保险饭’:设备国家给,材料国家供,产品国家销,工资国家发,基本上是无忧无虑。除了拼命干活,按计划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他们几乎什么都不用做。而除了省国防工办,他们几乎哪儿都不认识。如今一道命令下来就要‘军转民’就要‘找米下锅’,这‘米’何处找?”(88)库卫群、刘宪远:《“下山虎”虎虎生风——记在困境中崛起的山西新建机器厂》(手稿本),《晋中日报》1994年4月12日。晋中:晋中市档案馆,档号:D014-002-0127-0003。用“梦”来形容小三线职工面对进入未知世界的忐忑与谨慎或许比较形象。“前机人守了八年,盼了八年,终于进了太原市,仿佛做了一场梦。这场梦,梦了多久,盼了多久,梦醒了是惊,是喜,是忧,谁也难料”(89)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219页。。很多小三线职工担心严峻的现实将会击碎进城的“梦”。作为典型例证,搬出大山进入榆次的新建机器厂,在重新建厂并转型生产灯具的双重压力下(90)山西省晋中地区行署计划委员会、山西省晋中地区手工业联合社:《关于军工企业“山西新建机器厂”转属手管系统迁建任务书的报告》(1984-12-11),晋中:晋中市档案馆,档号:D019-001-0385-0038。,由于不适应市场环境,职工思想消沉,生产经营状况日趋下降,甚至连续6个月开不了工资(91)库卫群、刘宪远:《“下山虎”虎虎生风——记在困境中崛起的山西新建机器厂》(手稿本),《晋中日报》1994年4月12日。晋中:晋中市档案馆,档号:D014-002-0127-0003。。这无疑加剧了小三线职工内心的不安。毋庸置疑,小三线职工的困顿、迷茫和忧虑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尽管政府出台的导向性文件已经明确了总体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小三线企业的回迁依然面临巨大的政治与经济瓶颈。
一方面,是因回迁所引起的隶属关系变更及其连带的一系列职能性问题,该如何妥善地解决?这既涉及不同级别的行政单位就小三线企业的最终归属能否达成一致的问题;又关乎小三线企业自身的职能属性,同迁入地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该地区既有生产基础,能否实现协调的问题。对于前者而言,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凌云机械厂和火炬机械厂的搬迁。尽管在1984年省长办公会议已经初步决定两厂并入当地工厂,但太原市政府却希望迁入太原。太原市政府认为,“五厂(凌云机械厂)现在生产电池锌桶和飞仙自行车,其锌桶生产线可与太原市电池厂合并,自行车部分和太原自行车总厂合并”。而火炬机械厂因“生产自行车和木器家具”,经与省轻工厅磋商,初步决议是“一半归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厂,另一半并入太原市轻工公司,武装轻工机械厂”(92)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我省“小三线”部分军工企业迁入太原市的请示》(1984-11-02),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6-0060-013。,但最后的决议却是分别就地并入临汾钢厂与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厂,尽可能地支援当地经济发展,减少回迁成本。这无疑为小三线企业的有效回迁造成了一定的政策性阻滞。
对于后者来说,最为典型的例证,就是前进机器厂在回迁与隶属问题上经历的周折,乃至引起法律纠纷。1984年10月,省里拟将其并入太原五金工业公司下属的太原金属织网厂,负责全省二轻系统的轻工机械、工装模具生产(93)太原市五金工业公司:《关于山西前进机器厂迁并和太原市金属织网厂合并扩建的报告》(1984-10-10),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84年,厂办,目录号9,第17、18页。山西省第二轻工业厅:《关于我省四个小三线军工企业调整给二轻系统生产民用品的报告》(1984-11-07),晋中:榆次区档案馆,档号:0083-001-0250-0021。;到了11月,前进机器厂又拟归属食品工业公司,与化工机械厂合并,生产食品机械和为进口食品设备生产零配件(94)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我省“小三线”部分军工企业迁入太原市的请示》(1984-11-02),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6-0060-013。。最后,前进机器厂与太原不锈钢制品一厂、二厂、三厂和太原量具标牌厂、太原不锈钢器皿厂一同归属1984年成立的太原市不锈钢制品工业公司管理(95)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原市志·第三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71页。,主要生产饸饹绞肉两用机、钢筋切断机等。前进机器厂的转型比较成功,连续七年都没亏损,被称为“吕梁山上的一杆旗”(96)文红斌:《“小产品”做出“大文章”》,《山西物价报》1992年1月30日,第2版。。优异的成绩使市里决定将太原市农业机械厂归属山西前进机器厂领导(97)太原市不锈钢制品工业公司:《关于太原市农业机械厂归属山西前进机器厂的通知》(1988-05-23),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零散文件未归档。。然而仅仅九个月后,前进机器厂又申请与太原农机厂解除隶属关系(98)太原市第二轻工业局:《关于太原农业机械厂改变隶属关系的批复》(1989-03-17),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零散文件未归档。。随后,此事却因贷款等问题,导致前进机器厂与银行对簿公堂。这一回迁阶段的小插曲更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微观经济体对时代变革的适应与磨合(99)山西前进机器厂:《答辩状》(1990-04-28),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零散文件未归档。关于前进机器厂与太原农业机械厂的合并纠纷,是观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迁并改制的绝好案例。详见另文。。
另一方面,则是搬迁所涉及的资金缺口问题,该如何及时予以填充?应当说,无论是搬迁费、设备折旧费、人员安置费,还是厂房购置费,都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此,早在1985年,山西省二轻局就对军工小三线工厂进行了摸排。经查,共需要费用3 191万元。其中包括,建设机械厂需788万,新建机器厂需733万元,前进机器厂需579万元(100)“五厂一校”指的是建设机械厂、新建机器厂、金星工具厂、晋丰机械厂、前进机器厂、晋丰技工学校。《关于申请解决军工小三线五厂一校需搬迁费用的报告》(1985-04-18),晋中:榆次区档案馆,档号:0083-001-0277-0005。。然而,至1986年搬迁准备工作启动后,实际资金需求量骤然增大。建设机械厂搬迁总投资需1 270万元,新建机器厂搬迁总投资需1 115万元,前进机器厂搬迁总投资需1 200万元(101)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小三线军工厂搬迁问题的会议纪要》(1986-08-23),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7-0184-017。,仅这三个工厂的搬迁费用就超出1985年的预算。受财政预算影响,截至1990年底,除已并入太钢的晋丰机械厂外,其余四个本应迁入太原的小三线工厂尚无实质性搬迁举措。诚如当年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所言,“投资缺口较大的有四个,山西建设机械厂、新建机器厂、金星工具厂、山西前进机器厂。这四个厂原批准搬迁总投资四千四百五十七万元……基本都是因企业无力自筹而落空……尚短缺资金二千三百万元”(102)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小三线搬迁企业、电子部下放企业、电子搬迁企业遗留问题处理意见的会议纪要》(1990-11-13),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7-0339-008。。应当说,巨大的资金缺口以及财政预算相对于搬迁任务的迟滞性,极大地挫伤了山西小三线企业回迁与恢复生产的效率。
针对该问题,一方面,政府针对军工小三线企业在搬迁过程中面临的新增加税费问题(103)例如前进机器厂提出,“由于迁建是八四年定的,各种税费是八八年新增加的。因此,由政府行文,免缴各种税费2 660万元。凡免不了的税费,按实追加基建投资”。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迁建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紧急报告》(1990-01-30),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90年,厂办,目录号22,第4页。,实行减、免、缓政策,这包括商业网点费、人防费、中小学教育基金费、重点建设债券、人口增容费债券、人口增容费、城市建设配套费、建筑税、契约税、土地申报使用费及征地土地占用费、水资源及电补费,以帮助军工小三线企业克服困难(104)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军工小三线企业搬迁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1990-04-06),太原:太原市档案馆,档号:A002-7-0321-024。。另一方面,为了尽早搬入太原,小三线工厂也奋力生产自救。金星工具厂为顺利开展搬迁工作,将年产140万元、销售额100万元作为1990年的奋斗目标,实行合同考核,经济效益与工资挂钩(105)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86页。。而前进机器厂自1988年开始实行第一轮企业承包,深化经营机制,实行抵押承包;狠抓治理整顿,深化经营管理改革,提高企业活力。不断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出路,求生存,开发新产品,使得企业扭亏为盈,实现从封闭式的小社会走上市场竞争的大舞台(106)山西前进机器厂:《第一轮企业承包的工作总结报告》(1990-11-25),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90年,厂办,目录号17,第5页。。1988年,前进机器厂的新厂址基建工作全面开工。1990年,太原市政府同意前进机器厂成建制迁入太原市(107)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山西前进机器厂成建制迁入太原市的批复》(1990-05-07),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90年,厂办,目录号24,第1页。,迁厂工作全面展开。为筹措资金,1992年,前进机器厂以100万元将迁并后的原厂址转让给交口县人民政府(108)山西前进机器厂:《关于工厂迁并后,对原厂址不动资产处理意见的报告》(1992-07-07)、山西前进机器厂、交口县人民政府:《国有资产有偿转让合同》(1992-10-26),太原:山西前进机器厂档案室,1992年,厂办,目录号7,第1-25页。;同年7月至9月,提出“苦干三个月,产值300万元,搬迁进太原,会师在春节”的口号,突击完成产值337万元,为搬迁奠定了物质基础(109)交口县政协编:《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第218页。。
至1992年,山西小三线军工厂基本上都回迁完成。其中,在较早时候,凌云机械厂并入临汾钢厂,火炬机械厂并入杏花村汾酒厂。新建机器厂1985年迁至榆次,晋丰机械厂于1988年归入太钢,金星厂、前进厂、建设厂于1992年前后迁入太原。2006年,国务院国防科工委下发全国221家政策性破产企业名单,新建机器厂、建设机械厂、金星机器厂、前进机器厂都处在破产序列(110)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政府:《关于山西新建机器厂纳入省属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的报告》(2006-06-22),晋中:晋中市档案馆,档号:S003-1.1-0115-0019。。2015年,山西金星工具厂破产。至今只有前进机器厂尚在维持。
余 论
20年间,山西小三线从吕梁、临汾山区走向城市。作为军工厂,它生产军品并投身于共和国的国防事业;作为国营企业,它既在计划经济时期经历过吃“保险饭”、坐“铁交椅”的“美好时光”,又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增添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在社会主题发生历史性转变的大背景下,积极地转变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因此,山西小三线可视为共和国社会经济变迁史的一个剪影和解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典型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小三线还为空间政治学与城市空间史研究提供了绝佳视角。这是因为,从选址到回迁,山西小三线不仅深刻改变了迁入山区的形貌,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样态;而且在回迁期融入当地的城市化浪潮中,形塑了回迁地的工业布局和文化形态。同时,从“厂办社会”到“厂区家属院”,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与周围街区不同的文化生产中心与文化身份认同。它作为价值符码凝定于群体交往行为之上。而这又进一步开启了对小三线建设的社会意义进行柔性阐释的先河。
(感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大平教授对该项研究的鼎力支持!)